個人經(jīng)歷
1937年7月6日,弗拉基米爾·阿什肯納吉出生于前蘇聯(lián)。
1954年,獲肖邦國際鋼琴比賽第二名,
1956年,在布魯塞爾伊麗莎白女皇國際鋼琴比賽中獲金質(zhì)獎?wù)隆?/p>
1962年,曾并列莫斯科柴科夫斯基國際鋼琴比賽第一名。
1969年,首次以指揮的身份登臺,獲得成功后遂逐步加強在指揮藝術(shù)上的嘗試。
1981年,被任命為英國愛樂交響樂團的指揮,從此正式躋身于國際指揮樂壇。
1989年,被聘為柏林廣播交響樂團(后改名為柏林德意志交響樂團)的首席指揮,也是倫敦皇家愛樂樂團的音樂總監(jiān),和他們演奏以蕭斯塔科維奇和柴科夫斯基為主的俄國音樂;也是克里夫蘭管弦樂團的客席指揮;也指揮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
1987年—1994年,任皇家愛樂樂團首席指揮。
1998年—2003年,任捷克愛樂樂團首席指揮。
2004年—2007年,任NHK交響樂團音樂總監(jiān)。
2009年—2012年,任悉尼交響樂團首席指揮。
2015年5月2日,弗拉基米爾·阿什肯納吉和兒子在國家大劇院舉行室內(nèi)樂音樂會。父子二人用兩臺鋼琴演奏舒伯特、拉威爾與俄羅斯家拉赫瑪尼諾夫的經(jīng)典作品。
2018年9月13日,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音樂會:阿什肯納齊與莫雷諾演繹哈恰圖良與柴科夫斯基在國家大劇院舉辦,弗拉基米爾·阿什肯納吉任指揮。
主要作品
唱片選粹
?作曲家 | 曲目? |
---|---|
?巴托克 | ?三首鋼琴協(xié)奏曲(芝加哥交響樂團/索爾第) |
?貝多芬 | ?第六交響曲(愛樂樂團) |
?貝多芬 | ?小提琴奏鳴曲全集(帕爾曼小提琴) |
?肖邦 | ?夜曲 |
?莫扎特 | ?第八、九鋼琴協(xié)奏曲(倫敦交響樂團/克爾提斯) |
?穆索爾斯基 | ?展覽會上的圖畫(鋼琴版和樂隊版) |
?柴柯夫斯基 | ?第一鋼琴協(xié)奏曲(倫敦交響樂團/馬捷爾) |
?普羅科菲耶夫 | ?第三、五鋼琴協(xié)奏曲(倫敦交響樂團/普雷文) |
?拉赫瑪尼諾夫 | ?三首交響曲(阿姆斯特丹音樂廳樂團) |
?拉赫瑪尼諾夫 | ?第二鋼琴協(xié)奏曲(莫斯科愛樂樂團/康德拉辛) |
?舒曼 | ?蝴蝶、交響練習(xí)曲、阿拉伯風(fēng)格曲 |
?西貝柳斯 | ?交響曲全集(愛樂樂團) |
?斯克里亞賓 | ?奏鳴曲全集 |
?拉赫瑪尼諾夫 | ?圖畫練習(xí)曲 |
個人專輯
《鋼琴協(xié)奏曲1-4》(VladimirAshkenazy-Rachmaninov:PianoConcertos1-4),發(fā)行于1995年,被認(rèn)為是所有版本中最出色的,英國權(quán)威《企鵝唱片指南》將這套唱片評為最高的“三星帶花”名片。
獲得榮譽
2016年3月31日,弗拉基米爾·阿什肯納吉入選英國媒體評出的25位歷史上最偉大鋼琴家。
時間? | 獎項? |
---|---|
?1954年 | ?肖邦國際鋼琴比賽中獲得二等獎 |
?1956年 | ?布魯塞爾伊麗莎白女皇國際鋼琴比賽中獲金質(zhì)獎?wù)?/td> |
?1962年 | ?并列莫斯科柴可夫斯基國際鋼琴比賽第一名 |
獲獎時間? | 獲獎的演奏曲目? | 合作者? |
---|---|---|
?1988年 | ?《貝多芬:鋼琴三重奏全集》 | ?林恩·哈雷爾、伊扎克·帕爾曼 |
?1982年 | ?《柴科夫斯基:a小調(diào)鋼琴三重奏》 | ?林恩·哈雷爾、伊扎克·帕爾曼 |
?1979年 | ?《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 | ?伊扎克·帕爾曼 |
獲獎時間? | 獲獎的演奏曲目 |
---|---|
?2000年 | ?《肖斯塔科維奇:24首前奏曲與賦格,Op. 87》 |
?1986年 | ?《拉威爾:夜之加斯帕;為死公主而作的帕凡舞曲;高貴而感傷的圓舞曲》 |
專輯介紹
第一樂章
中板,C小調(diào),2/2拍子,奏鳴曲形式,也是整部作品中最有戲劇性的一章。樂章從一段簡短的引子開始,主奏鋼琴從倍弱一直發(fā)展到倍強彈出八小節(jié)像是鐘聲一樣灰暗而沉重的和弦,緩慢、均勻而莊嚴(yán),具有號召性的力量。之后,鋼琴以其沸騰般的波浪音型充作背景,出現(xiàn)管弦樂的充滿力量且氣息寬廣的C小調(diào)第一主題,旋律的進行從容不迫,從中可以感受到傲然的歡呼、史詩般剛毅的性格、不可戰(zhàn)勝的力量和奮激的熱潮。不多久,音樂的色彩逐漸轉(zhuǎn)趨明朗,節(jié)奏重音也減弱了,隨后在中提琴的引導(dǎo)下,出現(xiàn)了由鋼琴主奏的降E大調(diào)第二主題。這個主題開始時單獨由鋼琴奏出,接著樂隊才用輕描淡寫的樂句隨伴著它。和前一主題一樣,第二主題也是歌唱性的,其中同樣可以感受到俄羅斯的平原之遼闊,充滿了甜美的傷感,這一抒情形象在這個樂章中具有相當(dāng)重要的意義,它甚至統(tǒng)御著整個樂章,被認(rèn)為是“最有拉赫瑪尼諾夫特色”的旋律之一。
第二樂章
肅穆而舒緩的三部曲式。這一樂章在聽者的想象中展示出一幅俄羅斯大自然的畫面,同時也深刻地提示出人的感情世界。樂章一開始時出現(xiàn)一些悠緩、流暢的和弦,由帶弱音器的弦樂器奏出,這些和弦同隨后的鋼琴的一些從容不迫的音型,奠定了這一樂章凝重的氣氛。樂章的基本主題就在這一背景上由長笛奏出,音響柔和,氣息寬廣,融合著幻想、希望和生活的歡樂。開始的主題是從第一樂章抒情的副部主題派生而來的,帶有深思的樂念,與主部主題形成鮮明的對比。逐漸地音樂的性格發(fā)生了變化。明朗的幻想被熱切、歡樂的激情所代替,在樂章中段,樂隊只出現(xiàn)一些基本主題的回聲,獨奏鋼琴的一些活躍的音型躍居第一位,像是一首輕快詼諧的鋼琴練習(xí)曲,然后就以光輝有力的華彩樂段作為結(jié)束。在樂章的最后一段,基本主題的再現(xiàn)有所壓縮,它又喚回了聽者對那深思的回憶,這種情緒即使在樂章的簡短結(jié)尾中仍然沒有消失。弗拉基米爾·阿什肯納齊
第三樂章
詼諧的快板,C大調(diào),2/2拍子,近乎于回旋曲。當(dāng)弦樂的長引子告一段落之后,鋼琴雄赳赳地奏出第一主題,并將此主題加以充分地發(fā)展,充滿著熱力、生機和歡樂,它以其簡潔有力的音調(diào)、豐富的節(jié)奏、不可遏制的進行和鋼琴明亮清脆的音響而征服聽眾--這一主題的輪廓是在引子中逐漸形成的,它的完整的形貌最初在鋼琴上呈現(xiàn),沒有樂隊的撐持。接著,由雙簧管和中提琴綿綿地唱出了第二個主題,旋律的進行柔和、流暢,富有寬廣如歌的抒情特點,與第一個主題形成了極明顯的對比。樂章結(jié)尾,鋼琴以強音對旋律加以裝飾,逐漸加快速度,最后在鋼琴與全樂隊合奏的強奏中結(jié)束全曲。 《d小調(diào)第三號鋼琴協(xié)奏曲》是為訪美之行而作的,亦不象大名鼎鼎“拉2”般的流行,要不是因為電影《閃亮的風(fēng)采》紅極一時,恐怕很多人會與之失之交臂的。其實第三鋼琴曲優(yōu)美程度一點都不欠奉。首樂章一上來就是鋼琴美麗的歌唱,旋律線很長,在一個極狹窄的音域里蜿蜒,帶著俄羅斯民族特有的憂郁,琴音卻異常明快、輕盈和超然,使那歌唱性的寬廣氣息不因這層憂郁而滯澀,聽起來楚楚動人。稍懂鋼琴的人都知道,這首作品的難度之高令人抓狂。由于寫得精煉細膩,鋼琴家必須在完成高難度技巧的同時,還要做出極細致甜美的表情。對任何一位訓(xùn)練有素的演奏者而言,能彈到不漏音、不錯音已經(jīng)很不容易了,還要精準(zhǔn)和營造音色可就是難上另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