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朱曉農(nóng)朱曉農(nóng),男,浙江 烏鎮(zhèn)人,1952年生于上海。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Canberra)文學院語言學系博士,主修實驗 語音學。先后在 香港理工大學、澳洲國立大學工作,F(xiàn)在 香港科技大學任教。
十年來主持十多個立項專案研究,包括獲得聲譽卓著的澳大利亞研究院研究基金 (Australian Research Council Fellowship,1996-2000),香港研究資助局競標專項撥款 (RGC CERG grant,2006-2009),一般研究基金(General Research Fund, 2009-2012)等。研究領域包括:演化音法學、實驗語音學、音系學、類型學、語言與邏輯、方法論。主張并實踐以現(xiàn)代科學的理念和方法研究人文社會課題,以實驗和數(shù)學的手段探討語言演化中的長久難題。
出版著作8種:A Grammar of Shanghai Wu (Lincom Europa 2006),Shanghai Tonetics (Lincom Europa 1999),《語音學》(商務2009),《方法:語言學的靈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音韻研究》(商務2006),《中國佛籍譯論選輯評注》(合著)(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上海聲調(diào)實驗錄》(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北宋中原韻轍考》(語文出版社1989)。另有譯著兩種。
發(fā)表近百篇學術(shù)論文于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中國語文》《方言》《民族語文》《當代語言學》《語言研究》《語言科學》《中國語音學報》,復旦《語言研究集刊》,北大《語言學論叢》等刊物。主要有:“弛化:探索吳江次清分調(diào)的原因” (2009), “發(fā)聲態(tài)的語言學功能” (2009), “弛聲化:佤語中的松元音” (2009), “自發(fā)新生內(nèi)爆音:來自贛語、閩語、哈尼語、吳語的一手材料” (2009), “嘎裂化:哈尼語緊元音” (2008), “A chain vowel raising in the early history of Chinese” (2008), “入聲演化三途” (2008), “清濁音變?nèi)Γ鹤匀灰糇兒头簳r層次” (2007), “高壩侗語五平調(diào)和分域四度標調(diào)法”(2007), “證早期上聲帶假聲”(2007), “Creaky voice and the dialectal boundary between Taizhou and Wuzhou Wu”(2006),“元音大轉(zhuǎn)移和元音高化鏈移”(2005),“親密與高調(diào): 對小稱調(diào)﹑女國音﹑美眉等語言現(xiàn)象的生物學解釋”(2004),“漢語元音的高頂出位”(2004),“從群母論濁聲和摩擦: 實驗音韻學在漢語音韻學中的實驗”(2003),“秦人邏輯論綱”(1990),“一個公理化的修辭格系統(tǒng)”(1990),“復句重分類:意義形式化的一項嘗試”(1989),“反訓正解”(1988),“虛實談:現(xiàn)代語言學的工作旨趣”(1987-88),“古音學始末”(1986),“關(guān)于普通話日母的音值”(1982)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