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簡介
謝爾巴對語言的一般理論、普通語音學、實驗語音學、語法學、詞匯學、詞典學以及外語教學法等均有研究。他認為語言現(xiàn)象有三重性,應分為言語活動(說話和理解的過程)、語言材料(說出的和理解的全部材料)和語言系統(tǒng),而語言學的任務是再現(xiàn)語言系統(tǒng)。他把語法學分為消極的和積極的,認為前者從形式出發(fā)研究語言結(jié)構(gòu)要素的功能和意義,后者則應該教會人們用這些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在詞法學方面,1928年他第一個提出,俄語中除傳統(tǒng)的10個詞類外,還有一類“狀態(tài)詞”,它在句中(主要是無人稱句)同系詞連用,表示某種狀態(tài),如можно(可以)、нельзя(不能)、надо(要)、светло(明亮)、холодно(冷)等。
作為列寧格勒音位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謝爾巴是音系學的奠基人之一。他早期的觀點見于《俄語元音的音質(zhì)與音長》(1912),后期觀點反映在《法語語音學》(1937)和蘇聯(lián)科學院《俄語語法》第一卷(1952)中。他認為音位是語言中能夠區(qū)別詞與詞形的音型。他把同一音位的各個實體(實際發(fā)出的音)稱為“音品”(相當于“音位變體”)。他強調(diào),不同的音有可能歸并為一個音位,但相同的音不能分屬于不同的音位。例如俄語прут(細樹枝)和пруд(池塘)中的詞尾輔音雖然寫法不同,但發(fā)音一樣,都屬于音位 /t/;同樣,вал□(巨浪,復數(shù))和 вол□(犍牛,復數(shù))中的非重讀元音雖然寫法不同,但發(fā)音都是 [Λ],即屬于音位/a/的音品。
在外語教學方面,謝爾巴反對單純摹仿,主張在外語學習的初級階段要通過母語與外語的對比來排除本族語的干擾。
主要著作
《論俄語中的詞類》(1928)、《論語言現(xiàn)象的三重性與語言教學中的實驗》(1931)、《詞典學原理初探》(1940)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