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少從少保戎,屢建戰(zhàn)功,由百戶歷升守備、游擊、參將。 萬歷初,從總兵 劉綎征 關西,先諸將登高麗城,敘首功升副總兵。轉 江南吳松總兵。因疾辭職,回籍 定遠。 神宗末,適邊庭多事,自請出關,率兵深入被圍,于 渾河橋北失盡援,遂陷歿。奉旨褒恤,贈 都督同知,蔭子,擬謚u2018武烈u2019。生三子,元功、元輔、元弼。世居定遠,為定遠派。
生平
“練兵頗有(伯)父風”,從年少時就作為親兵跟隨伯父戎馬倥傯,他耳濡目染了伯父訓練指揮,后來 戚金跟隨伯父又去了 薊北戍邊擊 蒙古,并長期擔任浙軍的作訓主官,以后又隨浙軍入朝與日軍作戰(zhàn),收復 平壤時,戚金身先士卒第一個攻上城墻,因戰(zhàn)功做到了副總兵;貒螅隽艘欢螘r間江南 吳淞總兵,因病辭職回鄉(xiāng)。但是他沒有回 登州。而是去了先祖居住的 安徽定遠,他的這一脈被稱為戚家定遠派。
而 戚金辭官后, 解甲歸田隱居鄉(xiāng)里,當 遼東邊事甫起,戚金便向朝廷主動請纓,重新用伯父的整訓方法組織起一支新的 戚家軍(浙兵)。
戚金率浙兵與 努爾哈赤的后金軍在 渾河戰(zhàn)役(1621年3月,即 天啟元年三月)中血戰(zhàn) 大凌河,周敦吉、秦民屏率領 四川 白桿兵3000余人從渾河浮橋過河,在 河北岸扎營迎敵,浙兵主力在南岸結陣駐扎,浮橋上手持 白桿長槍的川兵向北岸魚貫而去,此時, 沈陽城下的 后金軍吃驚的看到一隊武器裝束奇特的明軍步兵向他們迎面沖鋒,努爾哈赤并沒有輕敵,立刻派出了兇悍的正白旗部迎戰(zhàn),由于在以往與明軍的野戰(zhàn)中都是一邊倒的屠殺,正白旗軍并沒有將這一隊明軍放在眼里,但兩軍一接觸,后金的 騎兵就被白桿川兵的長槍戳的人仰馬翻,并且一旦落馬,川兵便拔出腰刀亂砍,很快 正白旗就敗下陣來,努爾哈赤立刻又派出了他親自掌握的 正黃旗,但很快又遭到了正白旗同樣的敗績,兩輪攻擊竟使后金軍傷亡了兩千多人。努爾哈赤一籌莫展時,漢奸李永芳稟報說他已經(jīng)用重金收買了幾名被俘的沈陽城明軍的炮手,從沈陽城頭發(fā)炮完全可以覆蓋整個白桿兵的陣地,正當白桿兵列隊準備迎戰(zhàn)八旗兵的新一輪進攻時,沈陽城上的炮彈落在了他們的隊伍里,后金軍隊一擁而上,終于沖垮了這只勇猛的川兵,川兵將領周敦吉、秦民屏戰(zhàn)死,只有少數(shù)人沖過了浮橋回到了浙兵的渾河南岸大營。
渾河南岸,浙兵車陣已經(jīng)構筑完成,車陣是 戚繼光、 俞大猷在北方防御蒙古 韃靼時期,摸索出的一套用步兵尤其是火器步兵對付騎兵的行之有效的戰(zhàn)法,戰(zhàn)車在行軍時可以裝載糧草、兵械、軍火,駐扎時可圍起做營寨,防御時車圍成環(huán)形防御陣地,將火炮架在車上,同時士兵以車為掩體,釋放 火銃 火炮,在與蒙古和 日本作戰(zhàn)時,車陣都發(fā)揮過重大作用。此時,明軍擺開車陣,沉著應戰(zhàn)。
后金軍渡過渾河,從四面圍了上來。并很快先以四旗的兵力從左翼發(fā)起進攻,騎兵沖擊到300步時,明軍浙兵的大口徑 佛郎機火炮首先開火,一個排炮齊射轟亂了后金軍的進攻隊形,沖擊到200步,車陣內(nèi)弓弩齊發(fā),后金軍仗著騎兵的沖擊力和自身的兇悍,繼續(xù)沖擊到100步內(nèi),同時開始在馬上彎弓射箭,但這100步內(nèi)正是明軍輕火器的火力范圍,明軍的火銃、 火箭、小口徑 虎蹲炮以及其他名目繁多的火器齊射,后金兵紛紛落馬,而且后金兵發(fā)現(xiàn)以往總結出來的明軍火器“臨敵不過三發(fā)”,三發(fā)子彈之后軍陣就被沖破的經(jīng)驗在這支明軍身上不靈了,車陣后邊三列明軍士兵有節(jié)奏的此起彼伏,使他們的射擊總不間斷,這正是 戚家軍訓練有素的火銃三疊陣,但還是有兇猛的后金軍騎兵,突破火力網(wǎng)沖擊到了車陣前,此時明軍中馬上沖出手持浙兵特種兵器--鐵 狼筅的士兵將其刺倒,兩輪進攻之后,后金兵墜馬傷亡者達三千多人,努爾哈赤立刻變陣,將攻城用的防御火器箭矢的武器-楯車推了出來,東北地區(qū)寬厚堅硬的松木板做成的楯車,能阻擋明軍的輕火器射擊,后金兵改騎兵為步兵貓著腰跟在楯車后面,進到200步內(nèi),明軍車陣突然閃開一角,用拉車的挽馬組成的騎兵隊沖了出來,又將后金的步兵一頓砍殺。
正當浙兵有條不紊的與敵周旋之時,后援的明軍在朱萬良、李秉誠等幾位總兵的率領下開進到離沈陽十幾里的白塔鋪一帶,而且其前鋒成功的擊退了后金的二百名斥候騎兵,這樣浙兵軍團忽現(xiàn)一線生機。但是這支明軍卻停下來觀望戰(zhàn)局,努爾哈赤抓住明軍怯戰(zhàn)的戰(zhàn)機,派出皇太極向明后續(xù)援軍發(fā)起主動攻擊, 皇太極軍僅有數(shù)千人,卻將3萬明軍打退數(shù)十里,這樣后金軍便一心一意全力準備殲滅這支失去后援和退路的明軍浙兵。努爾哈赤下了死命令讓 八旗輪番飽和攻擊,后金軍隊的這種死攻在棄尸累累之后,收到了效果,明軍彈盡矢絕,車陣終于被打破。后金軍突入車陣之后,浙兵立刻以哨為單位組成 鴛鴦陣,與敵展開慘烈的肉搏,每個隊形中狼筅手、 藤牌手、刀手相互掩護配合與敵鏖戰(zhàn),特別是浙兵使用由兇猛的 日本刀改進而來的 戚家刀,揮舞之處后金兵無不血肉橫飛,但終因寡不敵眾和連續(xù)兩天的急行軍以及激烈戰(zhàn)斗造成體力不支,浙兵不斷的倒下,總兵陳策斬殺了十幾個敵人后,也倒在了血泊里。此時總兵童仲揆想趁亂撤離戰(zhàn)場,戚金一把拉住他的馬說:“大丈夫報國就在今日”,童仲揆立刻和戚金一起又翻身殺入戰(zhàn)場,戰(zhàn)至傍晚,僅存的幾十名浙兵戰(zhàn)士將戚金、童仲揆圍在當中,他們的鴛鴦陣式依然不亂。讓我們想一下浙兵這悲壯的最后一幕吧,殘陽即將落下,最后的余暉將天地與渾河映成一片血色。后金兵四面圍定,但善于近戰(zhàn)的他們已經(jīng)失去了與這僅存的明軍做最后肉搏的勇氣, 萬箭齊發(fā)… …戚金等全部壯烈 殉國。
川浙軍團以犧牲近萬人的同時,也使八旗兵付出了傷亡上萬人的代價。無論是 明朝的實錄還是 清朝修的 明史中,無一不對渾河血戰(zhàn)中川浙軍團的勇敢大加贊譽,稱此一戰(zhàn)為“凜凜有生氣”“時咸壯之”、“遼左用兵以來第一血戰(zhàn)”。
只有很少數(shù)先期突圍和遼陽留守的浙兵幸存,明廷派員來撫慰勞軍,問這些浙兵有什么需要和封賞,這些浙兵竟然流著淚說,不要賞賜,請把他們編入其他部隊,他們要給戚金等主將報仇。朝廷大員們都不得不唏噓贊嘆說,這些普通的士兵竟都有國士之風。在10天之后的遼陽之戰(zhàn)中,這些戰(zhàn)士亦全部戰(zhàn)死。
精于研究戚繼光戰(zhàn)法的登萊總兵張可大,后來雖有心重建浙兵,但他和他剛成立的數(shù)百人浙兵部隊最終覆沒于孔有德之叛中。后來,浙兵的主要征召地-- 義烏、 寧波的縣令上書,說國家連年征戰(zhàn),因浙兵善戰(zhàn),不斷地被征召和傷亡,此地的男丁已經(jīng)十去七八, 崇禎皇帝終于開恩,不再從這些地區(qū)招兵。自此,浙兵、戚家軍、以及與他們有關的鴛鴦陣、狼筅等等一切,全都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
明朝愚蠢的統(tǒng)治者和士大夫們,并不知道不是因為浙兵善戰(zhàn),是戚繼光的紀律、練兵與戰(zhàn)術將這些身材并不強壯的浙江人訓練成了勇武者,戚繼光用自己畢生的經(jīng)驗與心血寫成的《 紀效新書》、《 練兵實紀》,就是給后人留下的軍事寶典,他知道帝國的軍隊一直由不知兵的文官掌管,但只要按照這兩本將訓練、行軍、作戰(zhàn)的方法寫的無微不至的書行事,至少不會盲人瞎馬。事實上也的確如此,有此兩本教科書般的軍事著作之后,再配以《 孫子兵法》等謀略書籍,文人掌兵基本可以成為現(xiàn)實。
明亡清興,清朝統(tǒng)治者對戚繼光的著作雖然沒有列為禁書,但基本上不推崇不出版,但民間卻將戚繼光著作中實用性強的“ 軍體拳”發(fā)揚光大, 洪拳、 南拳、 太極拳中都可以見到戚家軍拳的影子,戚家刀更是以 苗刀之名流傳下來,在近代與日本人的作戰(zhàn)中繼續(xù)斬殺著 倭寇的首級。當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 中國人因為很少遇到海上來的敵人,不知所措中想起了前朝名將戚繼光層打敗過海上來的倭寇,為了學習這僅有的經(jīng)驗,戚繼光的著作再次大行其道。而當 太平天國起義爆發(fā),清廷無能征之兵,允許漢族文臣招募私兵民團,毫無軍事經(jīng)驗的 曾國藩完全照搬戚繼光的著作,竟然就訓練出來一支能橫行一時 湘軍, 慈禧太后曾很吃驚地說,幾個漢人文官憑著幾本書竟然就能打仗。
到了近代,教師出身的 毛澤東最初的的軍事思想同樣師承戚繼光,他以揚棄的方法繼承發(fā)展了戚繼光的兵法,尤其是發(fā)揚光大了 戚繼光兵法核心內(nèi)容的以紀律維系軍隊,對百姓秋毫無犯,在軍隊中建立一種統(tǒng)一的道德和信仰思想,戚繼光夢想中最高境界軍隊所擁有的道德高尚、兇猛頑強、紀律嚴明、裝備精良,也都繼續(xù)被當代的中國軍隊所繼承發(fā)揚。
注解
此文屬 閉門造車錯誤太多:
第一
需要指出的是去的不是真正的戚家軍而是浙兵,真正的戚家軍駐防在河北 薊縣,而且戚金也不是浙兵的最高指揮官,當然文中已經(jīng)注明。
第二
臨“敵不過三發(fā)”實際上是對 明成祖時 神機營戰(zhàn)法的錯誤理解。實際上“敵不過三發(fā)”是神機營在 五軍營、 三千營配合下的協(xié)同作戰(zhàn),主要用于野戰(zhàn)的一種陣法并非固定戰(zhàn)術。神機營戰(zhàn)法是三疊陣的升級,列兵三排、一排首先由處于隊列第1、3、5、7、9、11等位置的士兵射擊,再由處于隊列第2、4、6、8、10、12等位置的士兵射擊。前一排的士兵在每一次射擊之后,馬上將神機銃遞回中間一排的士兵,同時從中間一排的士兵手中接過裝好彈藥的神機銃。中間一排的士兵一方面負責從前排士兵的手中接過射擊之后的神機銃,并向后傳遞給第三排的士兵裝上彈藥;另一方面負責從第三排士兵的手中接過已經(jīng)裝好彈藥的神機銃,并向前傳遞給前一排的士兵。如此反復輪換,打亂敵陣形后再由五軍營、三千營用沖鋒擊敗敵人。
第三
八旗兵是 重裝騎兵為主并非輕騎兵,史書記載 滿洲鐵騎最強,兵馬都披著甲胄,非常堅硬,百步之外無法洞穿。八旗兵裝備布面甲如同現(xiàn)代的防彈衣,盔甲上還發(fā)明了護腋護住腋下,并不懼怕明軍的火器和冷兵器,徐光啟曾經(jīng)建議明軍裝備大 鳥銃( 抬槍)這樣可以“人馬皆破”。八旗兵的精銳并非騎兵而是步兵穿兩層鎧甲不畏炮石名曰“鐵頭子”,配有楯車等攻城利器善于攻城拔寨,明軍的堅城硬壘都是被他們攻破的。所以說明軍失敗主要原因是戰(zhàn)術錯誤。川兵之所以能與 八旗兵對抗是因為是 白桿兵是重裝步兵。
第四
八旗兵的傷亡數(shù)字有所夸大,后金總兵力是6萬而且是 全民皆兵(當時可沒有 蒙古八旗和 漢軍八旗只有 滿洲八旗)。如果有點軍事常識都知道一個能打仗兵源只有6萬的 民族,損失一萬多人別說以后的仗沒法打,這個民族都有滅亡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