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汾陽郡王

    汾陽郡王

    郭子儀(697年-781年),華州鄭縣(今陜西華縣)人,祖籍山西太原,唐代政治家、軍事家。

    郭子儀早年以武舉高第入仕從軍,積功至九原太守,一直未受重用。安史之亂爆發(fā)后,郭子儀任朔方節(jié)度使,率軍勤王,收復河北、河東,拜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公元757年,郭子儀與廣平王李俶收復西京長安、東都洛陽,以功加司徒,封代國公。公元758年,郭子儀進位中書令。公元759年,因承擔相州兵敗之責,被解除兵權,處于閑官。公元762年,太原、絳州兵變,郭子儀被封為汾陽郡王,出鎮(zhèn)絳州,不久又被解除兵權。公元763年,仆固懷恩勾結吐蕃、回紇入侵,長安失陷。郭子儀被再度啟用,任關內副元帥,統(tǒng)兵收復長安。公元764年,郭子儀被封為朔方節(jié)度大使。公元765年,吐蕃、回紇聯(lián)兵內侵,郭子儀在涇陽單騎說退回紇,并擊潰吐蕃,穩(wěn)住關中。公元768年兼任邠寧慶節(jié)度使,長期鎮(zhèn)守邠州。公元779年,郭子儀從前線返回長安,正式退休,被尊為“尚父”,進位太尉、中書令。781年,郭子儀去世,追贈太師,謚號忠武,陪葬建陵。

    786年,邠寧節(jié)度使、尚書左仆射韓游瑰為郭子儀建廟于邠州(今陜西彬縣),用來紀念郭子儀“圣德遺芳,永留西夏”。這座汾陽王廟是已知最早的汾陽王廟,可惜后來被毀,湮沒于歷史塵煙之中。910年,在福建長樂建有一座汾陽王廟,是已知保存最完好、時代最久遠的汾陽王廟。明代萬歷年間,在山西汾州建有一座汾陽王廟,后亦被毀。


    汾陽郡王與封戶

    汾陽郡王郭子儀生于華州鄭縣,晚年參加平定“安史之亂”立大功,于至德二載(757)封代國公,封戶1000戶;寶應元年(762)出鎮(zhèn)絳州期間,平定朔方軍絳州行營的叛亂再立大功,在絳州期間加實封700戶(郭公廟碑銘碑陰有記載,先加實封200戶,再加500戶,都是在河中平定叛亂時加的);大歷三年聯(lián)回紇破吐蕃,加實封200戶,在河中府蒲州。后來郭子儀已經(jīng)出鎮(zhèn)邠州,退休,加實封100戶,封戶通前總共2000戶!短乒史陉柨ね跎懈腹珡R碑銘并序》記載“歸藩居邠”,“清廟既成,在邠之野”,“盛德遺芳永流西夏(邠州在大唐西疆)”;《郭釗墓志銘》記載,“唯豳(邠)與蒲皆汾陽舊封子孫繼之為公之榮歸”。這些金石記載比較貼近郭子儀時代,可信度非常高。但是當今很多學者沒有看仔細唐代的地理變化,沒有做到當代文獻記敘當代事,即沒有做到馬克思主義哲學“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是用一般的、只有“反”而沒有“復”地思量過的聯(lián)系來支撐自己的觀點,這樣一來,郭子儀封汾陽王似乎真的在今山西汾陽了,或者,山西太原?真的是“依據(jù)祖籍地”封王嗎?事實真在汾州和太原嗎?不是的,既不在汾州,也不在太原晉陽、陽曲!胺陉柾醴獾卦诜谥荨钡穆┒刺,而每個漏洞也太大。更加上宋元以來,譜學的歷史功能普遍的表現(xiàn)為有所貶值,于是不斷人為“曾累地造成太原郭氏古史”,造成今日汾陽王祖籍之爭、太原郭氏重心之爭等等很多矛盾現(xiàn)象的不斷涌現(xiàn)。

    封王得因

    《舊唐書·郭子儀傳》記載:“上元三年(公元762元)二月,河中軍亂,殺其帥李國貞。時太原節(jié)度使鄧景山亦為部下所殺,恐其合縱連賊,朝廷憂之。后輩帥臣未能彈壓,勢不獲已,遂用子儀為朔方、河中、北庭、潞、儀、澤、沁等州節(jié)度使行營,兼興平、定國副元帥充本管觀察處置使,進封汾陽郡王,出鎮(zhèn)絳州。三月郭子儀辭赴鎮(zhèn)……子儀至絳,擒其殺國貞賊首王元振數(shù)十人誅之。太原辛云京聞子儀誅元振,亦誅害景山者,由是河東諸鎮(zhèn)率皆伏法。”以上清楚地記載了郭子儀的進封與戰(zhàn)績,也講明了郭子儀是為平定河中、絳州叛亂而出鎮(zhèn)絳州的,性質跟李光弼出鎮(zhèn)臨淮封臨淮王一樣。上元二年有個汾陽在絳州,對此《新唐書》也記載的明明白白,唐上元至大歷年間,絳州汾陽、銅原二地產銅礦,汾陽后再度改名龍門縣。今之山西河津縣有唐戴銅礦遺跡。兩唐書同樣記載的明明白白,今山西汾陽在上元元年、二年叫西河縣,屬西河郡。但是沒人能證明上元三年西河縣改名汾陽了。

    首先,“名山、大川畿內之地皆不以封”只對初唐管用。唐太宗貞觀十一年,太宗《功臣世襲刺史詔書》曰:“但今刺史,即古之諸侯,雖立名不同,監(jiān)統(tǒng)一也。故申命有司,斟酌前代,——齊國公無忌等宜委以藩鎮(zhèn),改賜土字。無忌可趙州刺史,改封趙國公;魏國公玄齡可宋州刺史,改封梁國公;……(共十六人)——余官食邑并如故,即令子孫奕葉承襲!惫觾x之父雖位至刺史,但沒有大功勛,故子儀沒有承襲父爵。

    乾元二年肅宗下《授彭王饉等節(jié)度大使詔》曰:“古之哲王,宅中御宇,莫不內封子弟,外建藩維——歷考前載,率由舊章,彭王饉等委以臨戎。彭王饉可河西節(jié)度大使;……必能輯和戎律,慎守封疆!惫卜馄呷!懊健⒋蟠ㄧ軆戎亟圆灰苑狻蓖瑯訉χ刑颇軌蚩刂频耐跏页蓡T和部分功臣管用,但郭子儀封王與繼承古制沒關系,而是跟李光弼、李克用、甚至下文詔書中的幾位王爺一樣,是為了“鎮(zhèn)守封疆”“平定該地叛亂”而封王的,并不依祖籍地。肅宗分別加封功臣李光弼為臨淮郡王,李光弼于是出鎮(zhèn)臨淮;郭子儀為汾陽郡王,郭子儀于是出鎮(zhèn)絳州。

    《隋書》、《唐書》等等好幾部《地理志》都表明臨淮在泗州。說李光弼進封臨淮郡王,其封邑也在淮河邊,這樣的學者還是沒有搞清楚臨淮的地理變化。臨淮郡王時歷史記載其“出鎮(zhèn)臨淮”,臨淮郡在泗州,李光弼的部分封戶就在泗州,徐州也有部分。

    汾陽郡王

    李茂貞封岐王,在寶雞、鳳翔一帶,明白人都看得出來,這是古西岐之地。李克用封晉王,擔任河東節(jié)度使,其節(jié)度使府和封戶都在晉陽,破除了很多人迷信的“名山、大川畿內之地皆不以封”的迷信。中晚唐封王特別濫,李克用還是沙陀人,居然封晉王,可見“京畿內山川不以封”對李克用都不管用了。

    郭子儀之所以封汾陽郡王,與李光弼、李克用、李茂貞等相同,皆因地而封,歷史記載”用子儀為朔方、河中、北庭、潞、儀、澤、沁等州節(jié)度行營兼興平、定國副元帥,充本管觀察處置使,進封汾陽郡王,出鎮(zhèn)絳州!薄俺浔竟苡^察處置使,進封汾陽郡王,出鎮(zhèn)絳州。”與李光弼封臨淮郡王,“出鎮(zhèn)臨淮如出一轍。況且,郭子儀封有潞、儀、澤、沁那么多節(jié)度行營,唯獨卻沒有汾州節(jié)度行營,他出鎮(zhèn)絳州平叛,卻不是出汾州。

    綜上,汾陽王2000戶封戶,1000戶在江南,700戶在河中至絳州一代,100戶在邠州。《郭釗墓志銘》也記載的明明白白,”唯豳(邠)與蒲皆汾陽舊封子孫繼之為公之榮歸“與《唐故汾陽郡王郭子儀廟碑銘》記載也是一樣的”歸藩居邠則政存化修“,這些文獻都是當代人記敘當代事,比唐代趙粼名著《因話錄》宋代洪邁的《容齋隨筆》準確的多。何況,這二人只講到郭子儀去過汾州,并沒有說郭子儀封地在汾州。反而是《唐故汾陽郡王尚父郭公廟碑銘并序》、《郭釗墓志銘》當代人記敘當代事,講明到郭子儀的封戶在豳與蒲,豳者,邠州也;蒲者,河中府蒲州也,對那些對邠州汾陽王廟死不認賬的人,誰也沒轍。

    汾州依據(jù)不足信

    首先解決汾陽王有沒有封地的疑問,回答是肯定的。《舊唐書·郭子儀傳》提到:“汾陽舊邑,盍有丕承!币馑际钦f,郭子儀的原有食邑,應該由其后代子孫承襲。是不是就在今山西汾陽呢?我看不是,其簡單的理由是今山西汾陽在上元元年、二年叫西河縣,屬西河郡,但沒人能證明上元三年西河縣改名汾陽了。

    “汾陽舊邑”在哪里呢?

    (一)有兩則唐代文獻明確說明郭子儀的封地就是邠(豳)州、蒲州。

    一則是《唐故汾陽郡王尚父郭公廟碑銘并序》記載:“歸藩居邠”,“清廟既成在邠之野”,“盛德遺芳永流西夏”。強調一下,郭子儀居邠,不是居汾。汾陽王廟在邠之野,不是在汾之野。盛德遺芳永流西夏,邠在大唐西北,所以叫“西夏”,汾州不在西北,而在關東西河。其德芳流于西夏,而不是流于關東、關中。

    其二是《郭釗墓志銘》也記載的明明白白,“唯豳(邠)與蒲皆汾陽舊封子孫繼之為公之榮歸”,豳通邠。豳與蒲二州都是郭子儀的舊封。

    唐代趙粼名著《因話錄》和宋代洪邁的《容齋隨筆》只是說郭子儀到過汾州,不足以作為“汾陽王封汾州”的證據(jù)。趙粼是平原人,大和八年(834)進士及第,開成三年(838)博學鴻詞登科,大中七年(853)為左補闕,后官衢州刺史。趙粼本人沒有見過郭子儀,也不是郭家的親戚。而與之大略同時的郭釗,郭子儀之孫子,其墓志記載的很明白,“唯豳(邠)與蒲皆汾陽舊封子孫繼之為公之榮歸”,豳與蒲才是郭子儀的封戶所在地。注意,這個封戶,是租賦之地,不是占地封王的“封地”。

    (二)《慶唐觀紀圣銘》碑文中記載“汾陽之龍角山”,汾陽乃是泛稱,汾河之北岸的龍角山,跟“序封陽曲”之陽曲泛稱如出一轍。

    現(xiàn)存汾陽的現(xiàn)于2008年12月26日的《唐故李府君墓志并序》稱:“夫君諱洲誼,厥先隴西人也”,“今為西河人焉”。“以咸通十二年(公元871年)六月十八日終于私室”,“以咸通十四年(公元873年)正月十七日于郡城西南約一里祖塋之前購置新塋平原禮也”!袄钍厦遒鈧鞣,分枝葉散兮汾陽!北砻鳎罡敖駷槲骱尤恕蹦耸俏骱涌h人,屬于泛稱汾陽中的一部分。也證明西河縣不可能同時又叫汾陽縣。

    現(xiàn)存于汾陽的第六塊《唐故高君墓志并序》記載“故君得生汾陽之上,而長于西河之內”,“葬于州城南外平原禮也”等,也證明“汾陽之上乃汾水之陽也”的正確性。這位高君,葬地不是汾陽縣城南,而是州城南,客觀也說明汾陽縣的不存在,但不表示泛稱“汾陽”也不存在。

    現(xiàn)汾陽市收藏的《大唐故宋府君墓志銘并序》(公元735年),《唐故趙夫人墓志銘并序》(公元852年)均記載,“葬于汾陽城西"及“逝于汾陽私邸”字樣,由于汾陽建制是在明代萬歷年間開始的,所以對于這樣的墓志我不置評,但是我知道“汾陽”“汾上”都是泛稱,居我了解,汾陽可為汾州代稱,也可為汾水北岸很多城的代稱,靜樂、陽曲,都有個汾陽的稱謂,既有建制稱謂,也有泛稱。只是汾州的代稱,依據(jù)建制而言,沒人知道唐代汾州城的代稱是建制縣還是其他。我們反而都知道,汾陽的稱名確實久遠,泛稱比建制稱呼時間長,汾陽建制縣是明代才有的,唐代多泛稱,而且對西河郡的泛稱多一些,對太原一部分地方也適用。

    唐代的游歷詩中有確很多汾陽泛稱的事例,而不是專稱“汾州”一地一城。因為陽曲曾叫汾陽,靜樂曾叫汾陽,河津曾叫汾陽,萬榮曾叫汾陽,如唐代詩人徐安貞在《奉和圣制答二相出雀鼠谷》詩中寫道:“還望汾陽近,宸游自奮然!辈椤端(jīng)注》,雀鼠谷確實在介休縣西南,但作者是依汾水北岸而南出的,所以南出雀鼠回望汾水之岸,仍然是汾河北岸,叫“還望汾陽”,仍為寬泛地名。再如岑參在送友人歸太原時寫下了“卻投晉山老,愁看汾陽花”的詩句,晉山、汾陽,一山一水,稍稍有讀詩的人都明白,這是對仗句,由此也不能確定岑參這里用“汾陽”代汾州地區(qū),這個汾陽顯然是泛稱。汾上為汾水上游泛稱不止汾州一地,汾隰為汾州隰州之合稱,汾湄為代稱。

    北宋太平興國四年在汾州設立汾陽軍。金代依舊設汾陽軍于汾州。金代詩人參觀汾州狄青廟后吟詩贊“汾陽留壯跡”。這個“汾陽”只是表述“汾陽軍節(jié)度”轄區(qū),不表示汾陽縣。由于設置汾陽軍節(jié)度,金代汾陽幾乎成為西河郡的代名詞,“汾陽留壯跡”,表示宋代的狄青在汾陽地區(qū)的汾州做官,仍然是泛稱,是汾陽軍的簡稱,也不專指一縣一地,因為汾陽軍下轄不止一縣一地。

    (三)個別人認為,宋代名僧善昭本太原人(宋代太原屬并州),長期主持汾州太子院(大中寺),備受海內外佛教界推崇,其代號有汾州、汾陽、西河獅子等,可見在唐宋時代汾州、西河是同一個地方。這句說的基本正確,宋代汾州為西河郡這是沒有問題。

    (四)又個別人說:郭子儀后人的家譜記載、郭曖封地有汾陽遺跡。我卻要說,這些都是后世文獻記載的,并沒有當代人記敘當代事之文獻。唐代趙粼名著《因話錄》和宋代洪邁的《容齋隨筆》只是說郭子儀到過汾州,作為“汾陽王封汾州”的證據(jù)是沒有依據(jù)的。真正的汾陽建制縣至萬歷年間才出現(xiàn)。

    六、人為“層累地造成太原郭氏古史”行為影響惡劣

    “層累地造成太原郭氏古史”,是指(個人觀點)太原郭氏后裔當中,由于知識掌握程度不一樣,知識結構不一樣,經(jīng)濟追求目標不同,宋金以來有人自覺或者不自覺構造(有時候由于人的知識結構不一樣,導致接受歷史知識內容和輸出歷史知識內容不一致)本族古史。比如山西太原的晉祠藏郭公廟碑銘是復制到太原的,郭子儀后人的家譜記載以及郭曖封地有汾陽遺跡何嘗又不是宋代以來的“杰作”呢???我且來慢慢分析。

    其一,汾陽王后裔構造古史造成“新知識”的催生,“新知識”逐漸補充空白史。有人說:汾陽王后裔珍藏的郭氏家譜,大都明確寫著汾陽是遷出地和世居地區(qū),汾陽有許多關于郭氏的記載(詳見郭裕懷主編的《汾陽王郭子儀譜傳》、李吉、馬志超合著的《郭氏史略》和郭世科主編的《汾陽郭氏郭村支譜》、《郭氏源流考》)。我卻說,郭子儀后裔應該是到過汾州的,但是要說與汾陽王封王的關系卻不大。括號里面這些資料,跟孝臣村、跟山西太原古晉陽晉祠藏郭公廟碑銘一樣,屬于“層累地造成太原郭氏古史”,在唐代郭曜時代根本是沒有這樣的東西,是汾陽王后裔唐末“散居汾晉”時逐漸造成的,證據(jù)之一就是唐代《唐汾陽郡王尚父郭公廟碑銘》、《郭釗墓志銘》與元代《郭讓神道碑》關于汾陽王封地的記載存在鮮明的差異。因為郭釗是郭子儀的孫子,郭讓是郭子儀500年后的后裔,前兩塊碑文的記載與元代碑文的記載,誰會更準確些呢,這是可想而知的,說明“汾陽王封地”的觀念在宋代、金代以來開始發(fā)生悄然變化。當年福州的汾陽王廟就是如此,由后人從關中將王廟的碑文刻到福州長樂。假如福州長樂曾也叫汾陽,豈不是汾陽王的封地又要在福州了???不可能嘛。

    又如孝臣村,它不可能產生于唐代,至少是宋金以來的產物,但是后人容易將前史聯(lián)系起來,逐漸注入“新知識”,認為它與汾陽王封王有關。其實,它可能只是郭曜后裔來到此處后,為紀念祖先而叫的名字,并無其他意思,但是越到后世,其賦予的含義、內容就越多越復雜。中國的上古史也是如此“構造”起來的。

    其二,層累地造成太原郭氏古史,造成真假混雜,還可能逐漸淹沒真實的歷史信息。有人的說,從唐代開始,汾陽先后建過三座汾陽王廟,歷代汾州官民還有修繕感謝汾陽王恩澤,這在全國也是唯一的。(詳見張海瀛先生《郭子儀與山西》一文)。這句顯示,支持汾陽王首廟在汾州的人,是對邠州、邠寧節(jié)度使極其的無知,是對《郭釗墓志銘》極其的無知。側面說明,筆者用“層累地造成太原郭氏古史”來判斷“有人說”和“有的人說”兩者說法屬于逐步構造歷史的行為,這是很正確的!豆撃怪俱憽酚涊d,唯豳與蒲皆汾陽舊封。所以郭曖郭釗的封地在邠、蒲州,不在汾州。郭釗,郭銛兄弟都曾擔任邠州刺史,郭銛更是自邠州刺史入朝為殿中監(jiān),而不是汾州刺史。

    又如:

    第一個錯誤。有人說郭子儀的夫人王氏是“太原著姓”。而事實是,王氏是京兆萬年人,家世屬京兆王氏,其祖籍也不是太原和瑯琊,卻封太原郡君、霍國夫人。因為大多數(shù)人都認為《王氏碑》是正確的,卻忽視了其他文獻的校正記載,導致某些地方出現(xiàn)斷層。

    第二個錯誤。有人說,汾州的《打金枝》也最早的。《打金枝》的故事,我們在山西太原、臨汾、河中府永濟也找到了,事實是汾州《打金枝》根本不是最早的。

    第三個錯誤。有人說,《唐會要》和《新唐書》都記載唐代“名山、大川畿內之地皆不以封”。唐代太原稱北京,到唐玄宗又加封晉陽為赤縣,陽曲為畿縣。正由此因,這些地方是絕對不會封給功臣的。而事實是,恰恰太原封給了沙陀李克用,郭知運封太原郡公,郭曜也封太原郡公,郭氏家族晚輩有封太原縣公、晉陽縣公者。

    第四個錯誤。有人說,郭子儀封的是汾陽郡王,而非縣王。而事實是,唐代有鄭王,沒有鄭郡,只有鄭縣;有魏王,沒有魏縣卻又有魏郡;有祁王卻沒有祁郡,只有祁縣;有德王,既沒有德郡,也沒有德縣。

    第五個錯誤。有人還說,郭子儀的后人封為太原公、祁國公、清源男等,也不能否定汾陽的食邑地位。事實是,郭子儀祖籍是太原晉陽人,郭子儀前代祖先叫郭亭,郭亭的另外一支后裔郭知運家族,碑文都記載其祖籍在太原晉陽,秦漢分出陽曲縣。

    綜上所述,“今汾陽是郭子儀封地無庸置疑”漏洞百出。郭子儀之所以封汾陽郡王,與李光弼、李克用、李茂貞等相同,皆因地而封,歷史記載“用子儀為朔方、河中、北庭、潞、儀、澤、沁等州節(jié)度行營兼興平、定國副元帥,充本管觀察處置使,進封汾陽郡王,出鎮(zhèn)絳州!薄俺浔竟苡^察處置使,進封汾陽郡王,出鎮(zhèn)絳州!迸c李光弼封臨淮郡王“出鎮(zhèn)臨淮”如出一轍。況且,郭子儀封有潞、儀、澤、沁那么多節(jié)度行營,唯獨卻沒有汾州節(jié)度行營,他出鎮(zhèn)絳州平叛,卻不是出鎮(zhèn)汾州。汾陽王2000戶封戶,1000戶在江南,700戶在河中至絳州一代,100戶在邠州!豆撃怪俱憽芬灿涊d的明明白白,“唯豳(邠)與蒲皆汾陽舊封子孫繼之為公之榮歸”與《唐故汾陽郡王郭子儀廟碑銘》記載也是一樣的“歸藩居邠則政存化修”,這些文獻都是當代人記敘當代事,比唐代趙粼名著《因話錄》宋代洪邁的《容齋隨筆》可靠的多。

    由于部分歷史記載出現(xiàn)失誤(如歐陽修誤序封夏陽為陽曲,誤邠州為汾州),導致人為“層累地造成太原郭氏古史”行為猖獗,造成唐代很多正確的記載逐漸被歪曲,《汾州府志》與《汾陽縣志》記載出現(xiàn)偏差,邠州篡改成汾州,邠寧節(jié)度使成了汾寧節(jié)度使,郭公廟碑銘不慎跑到晉祠導致太原有部分人認為郭子儀封地就在山西太原,序封夏陽被人遺忘而是直接封陽曲,魏晉南北朝以及隋唐時期太原郭氏中心由晉陽“變”成汾陽,忘記史書記載郭泰如何改為“郭太”的,進而因“郭泰”之“郭太”史書誤記論而演變?yōu)楣ひ卜馕骱樱ㄈ徊活櫇h代西河地區(qū)不在山西汾河一線而在呂梁以西的事實和漢代封侯制度)等等,不一而足。

    786年,邠寧節(jié)度使、尚書左仆射韓游瑰為郭子儀建廟于邠州(今陜西彬縣),用來紀念郭子儀“圣德遺芳,永留西夏”。這座汾陽王廟是已知最早的汾陽王廟,可惜后來被毀,湮沒于歷史塵煙之中。

    910年,在福建長樂建有一座汾陽王廟,是已知保存最完好、時代最久遠的汾陽王廟。

    明代萬歷年間,在山西汾州建有一座汾陽王廟,后亦被毀。

    家族成員

    家族成員,根據(jù)相關碑銘,可以查到郭子儀的六代遠祖。

    六代祖

    六代祖:郭智。后魏中山太守、郢州刺史。妹郭氏,嫁魏寧遠將軍楊禎從弟楊從孫。 夫人:楊氏,弘農華陰人,西魏寧遠將軍楊禎從妹。

    五代祖

    五代祖:郭進。后魏有同州司馬徽,徽弟進!对托兆搿肪10記載:進曾孫通。

    高祖父

    高祖父:郭履球,隋朝金州司倉參軍。

    曾祖父

    曾祖父:郭昶,隋末唐初官至涼州司法參軍。

    祖父母

    祖父:郭通,唐永徽年(650-655)間,官至京兆府美原縣主簿。乾元元年(758)二月,因郭子儀之故,追贈兵部尚書!对托兆搿肪10記載:進曾孫通。

    祖母:楊氏,華州華陰人。

    父母

    父親:郭敬之,歷任吉、渭、綏、壽四州刺史,后因郭子儀之故,贈太保,追封祁國公。

    母親:向氏,懷州河內人,封平原郡君,天寶十三載(754)春去世。乾元元年(758)二月,因郭子儀之故,追贈魏國夫人。

    兄弟

    兄長

    郭子琇,子琇之子郭曄。

    弟弟

    郭子云

    郭子瑛

    郭子珪

    郭幼賢

    郭幼儒

    郭幼明,曾任少府監(jiān),死后贈太子太傅。

    郭幼沖,子郭旼,邠寧節(jié)度使。

    妻妾

    王氏,京兆長安人,封瑯琊縣君,進封太原郡君、霍國夫人,袞州大都督王守一之女。

    李氏,樂都人,封涼國夫人。

    張氏,封南陽夫人。

    韓氏,封勁節(jié)夫人。

    趙氏

    TAGS: 歷史人物
    名人推薦
    • 賽甫丁
      賽甫丁就是亦思法杭舶商,因組織武裝協(xié)助福建行省鎮(zhèn)壓農民起義,元朝政府授予義兵萬戶。當時泉州市舶司(市舶司是元代掌管外貿、征收關稅的專設機構)也為亦思法杭人所控...
    • 姜恪
      姜恪,唐朝時期秦州上邽(今甘肅天水)人。姜維后裔,祖父姜遠曾為秦州剌史。父姜寶誼為左武衛(wèi)大將軍。姜恪因戰(zhàn)功升為左相,閻立本因善繪事而為右相,時人評論說:“左...
    • 虬髯客
      虬髯客,本名張仲堅,唐代傳奇小說《虬髯客傳》中的主角,風塵三俠之一。據(jù)說他原是揚州首富張季齡之子,出生時父嫌丑欲殺之,獲救從師于昆侖奴,藝成后欲起兵圖天下。...
    • 邁克爾·阿蒂亞
      邁克爾·阿蒂亞(Sir Michael Francis Atiyah,1929年4月22日-2019年1月11日),出生于英國倫敦,畢業(yè)于劍橋大學,數(shù)學家。他的主要研究領域為幾何,與伊薩多·辛格合...
    • 莫奇利
      莫奇利(Mauchly,John William)美國工程師。1907年8月30日生于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1980年1月8日去世。莫奇利于1932年在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獲博士學位,1933年在賓夕..
    • 常先
      常先,為中國上古傳說中的人物,同嫦娥、常儀等皆為具有神話色彩的上古先民!妒酚洝の宓郾炯o》有黃帝“舉風后、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的記載。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