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潮劇教戲、編曲。潮安縣人。讀過3年小學,至12歲由演丑行的父親帶到新加坡,賣入 老賽永豐班為童伶,不久,成為該班的正牌小生。期滿后在該班打鑼鼓兼抄寫劇本。自修 文學,因此得就學于名編劇洪遜。經(jīng)過7年的不懈力學,成為老賽永豐的青年 導演。如烈22歲到老正順班,任教戲先生(集編、導、 作曲、教唱于一身),教《滴滴淚》等戲,并以當時的黑白電影改編自導的《鐵樹美人》初顯才華。
人物生平
24歲到老怡梨春班,編導的名劇甚多,而以教《 王金龍》一戲而出名,被譽為“怡梨越”(“越”指音樂曲調(diào)旋律)、“如烈越”。后如烈隨班赴泰國,他編導的《田七郎》、《卓文君》等揚名曼谷。1934年入中一枝香班,不久,該班便紅極曼谷。1938年他到香港老正興班任大簿(相當經(jīng)理)兼教戲,編導了《翠花樓》、《哪叱鬧!返葢,因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攜眷回汕。不久,老玉梨香班主親自登門禮聘,遂入該班,編導了《掃紗窗》、《紅鬃烈馬》、《標準皇后》等劇,其中《紅鬃烈馬》一劇風靡潮汕各地?箲(zhàn)勝利后他到新加坡老賽桃等班任教,編導了《國魂》(文天祥故事)、《三門街》等劇。后和 李來利等組建“織云潮劇班”,任編導,又編導了《珍珠塔》、《文武香球》等劇。他一生編導的劇目甚多,人稱“潮劇泰斗”。他所作潮劇曲譜在繼承傳統(tǒng)基礎(chǔ)上博采眾華,又發(fā)展 徐烏辮大喉粗獷的特色,在潮劇的創(chuàng)腔、過門和拖腔的運用上作了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因此寫出不少既具潮劇風味,又有所創(chuàng)新的唱腔,奠定了潮劇的板腔體。如《王金龍》的唱腔至今仍傳唱不衰,劇中“雪淚情天”一折中的“風打松聲儂心焦”唱段,已成為現(xiàn)在各潮劇校、班招收演員的固定考題。由于他于教戲之外還能編劇和創(chuàng)造新腔,因而被譽為“土才子”和“全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