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史記·伯夷列傳》:“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齊,及父卒,叔齊讓伯夷。伯夷曰:u2018父命也。'遂逃去。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國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齊聞西伯昌善養(yǎng)老,盒往歸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載術(shù)主,號為文王,東伐紂。伯夷、叔齊叩馬而諫日:u2018父死不葬,愛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新君可謂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u2018此義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蔽而食之。及餓且死,作歌。其辭日:u2018登彼西山兮,采其蔽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奧。神農(nóng)、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于嗟祖兮,命之衰矣!'遂餓死于首陽山!保嫌髦赣袣夤(jié),不接受敵人施舍。唐李白《梁園吟》:“持鹽把酒但飲之,莫學(xué)夷齊事高潔!绷韰⒁姷乩聿俊ね潦笆钻枴、植物部·草本“首山蔽”、植物部。草本“周粟”、政事部·忠直“辭粟”、人事部·雅逸“采毅”。
夷齊讓賢
孤竹國的國君墨胎初看到戰(zhàn)亂將至、殷商將亡,自己年邁體衰,難以應(yīng)付動蕩局面,便對長子伯夷、二子公望(一說伯僚)、三子叔齊明示,立詔傳位叔齊。墨胎初駕崩后,眾臣民要按先君遺詔立叔齊為君。可是叔齊卻說:“伯兄在先,我怎能立國為君呢?”伯夷堅辭不受,尊父命應(yīng)立叔齊為君。二人互讓不就,眾臣左右為難。于是伯夷偷偷離去,叔齊跟隨。眾臣無奈,只得擁立二子公望為君主。夷齊兄弟二人相互謙讓,寧可遠離父母之邦,也要遵守禮義、推讓王位,這種以仁義為先、利益居后的品德,受到后人的贊賞,被稱為義士。
伯夷叔齊“讓國”的故事被傳為千古佳話,二人賢德為重、禮儀為先的品德和義不食周粟所彰顯出剛毅的民族氣節(jié),被后人譽為“孤竹遺風”和“夷齊清風”而千古傳頌,夷齊二人的崇禮、守廉、尚德、求仁、重義,可謂是中國儒學(xué)之源。
“夷齊叩馬而諫,反對武王伐紂,武王統(tǒng)一天下,二人不食周粟,餓死在首陽山,這故事的材料來源于《莊子》《呂氏春秋》等書,這些書中講的故事,多是寓言。武王伐紂發(fā)生在公元前1066年,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孔子距伯夷叔齊生活年代要差500多年。而《史記》是司馬遷任太史令時所寫,據(jù)孔子的生活年代又過了370多年,時空跨度近千年,又都取材于《莊子》等書的寓言故事,既然是寓言故事,對歷史事件就可以不負有事實責任。武王伐紂順乎天而應(yīng)乎人,夷齊二圣是贊同這一時代要求的,如果他們是助紂為虐,那就不可能成為歷史上的賢人。當然用什么方法反對紂王殘?zhí)煜,是以暴易暴,還是用和平方式,二圣當然有自己的選擇,因意見未被采納而上首陽山可能是真實的。因其年老體弱,當武王伐紂勝利后,他們已不在人世,不一定是恥食周粟而死的。后人祭奠他們是因為他們遜國相讓,不向商紂王稱臣,當是情理之中的事”。(《河洛文化叢書》18頁)不少歷史名人的作品中都提到夷齊在首陽山隱居的事。如魏晉詩人阮藉的《詠懷詩》中就有這樣的句子:“步出上東門,遙望首陽岑,下有采薇土,上有嘉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