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履歷
沈薛檔被譽(yù)為“塔王”,但是如今基本是談“唱”,很少論及他們的書藝,特別是沈儉安先生由于解放后沒有留下錄音,漸漸被人淡忘。這篇文章是沈門弟子湯乃安所寫,很生動,對沈先生的藝術(shù)有較具體的論述,彌足珍貴,可以使大家對沈老夫子的書藝有進(jìn)一步了解。
我于1936年拜沈儉安為師。當(dāng)時儉安先生與薛筱卿拼檔,風(fēng)靡書壇、行界、聽眾譽(yù)為“塔王”。儉安先生踏上書臺,風(fēng)度翩翩,拿三弦的動作,也非常講究。他是用左手的姆、食、中三指在弦梗下面輕輕一托,隨手微微一轉(zhuǎn),右臂將弦鼓按住在大腿上,然后弦撥音響。他的說表不但口齒清晰,詞匯簡練,而且一舉一動,一言一語,給人以瀟灑飄逸,賞心悅目的感受,而且極盡眼到、口到、手到之妙。
1939年,我學(xué)藝時,沈薛在“上海書場”(延安中路)演出,說到《采蘋采牡丹》,這回書全由儉安先生一人說唱,書一開頭,他說采蘋到了花園,一邊思想一邊走,上了牡丹臺,念出牡丹臺賦贊,描摹了采姑娘采花時的神情姿態(tài)及比喻等等。因是四檔合演一場,每檔只能說三刻鐘,他剛唱到鸚鵡叫采蘋,紅燈已經(jīng)亮了,他只好就此落回。這樣一個細(xì)小的情節(jié),一個角色,說唱了一回書,并能使?jié)M場聽眾全神貫注,確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儉安先生贏得了“活采蘋”之譽(yù)。又一次,說到陳廉飛馬到九松亭將女兒許配方卿,方拜辭而去,行至江邊,陳廉仍站立亭旁目送方卿,當(dāng)唱到“恨難伐盡沿江樹,可以一望無窮眼不迷”時,沈先生上半身漸漸挺直,略向前傾,右手掌攤平,舉至額前,雙目凝視前方,左手托住弦梗,似離座位又未離的姿勢,充分表達(dá)了當(dāng)時陳廉對方卿依依不舍的心情!墩渲樗废蛴凶涣⒌膫鹘y(tǒng),但他在這里的演技,遠(yuǎn)遠(yuǎn)超過了站起來形似模仿的表演,更有感染力。在說陳翠娥婆媳相會后,陳翠娥回到家中坐在內(nèi)房滿懷躊躇,采蘋上前問原因,這一檔唱篇的第一句為“挨身附耳問情蹤!边@七個字包括采蘋的“挨身”、“附耳”、“問”三個動作。儉安先生在啟口唱“挨身”,頭肩略向左傾,面帶笑容;唱“附耳”時,雙目注視下手演員,嘴與下手演員的右耳成直線,右手抓住弦梗的中部;唱到“問情蹤”時,左手佯作按下手演員右肩之狀。(絕!。┻@種表演真是手口相應(yīng),采蘋活潑可愛的姿態(tài),主婢間深厚的感情,活生生地展現(xiàn)在聽眾眼前。所以老聽眾稱贊彈詞界夏荷生是立著的的麒麟童,沈儉安是坐著的麒麟童。1948年冬(沈薛已二次拆檔,沈放單檔)在浙江湖州“東苑書場”演出《師生相會》這回書,其中陳廉是“西臺御使”,道學(xué)先生;其門生畢云顯,官居“兵部尚書”,位高爵顯;畢弟云鵬,官為“內(nèi)閣中書”,是個英俊多才的翩翩少年。儉安先生演這三個角色,一舉一動,一言一語,無不恰如其分,出神入化,使聽眾如臨其境,故以“雍容華貴,落落大方”八字贊贈。
解放前,我曾與老師拼檔在無錫演出,說到方卿跌雪這幾回書時,過去上座率總是稍有下降。這一次儉安先生用了“未來先說”,先說《吉慶堂老夫妻相爭》一節(jié),聽眾不明白怎么沒有跌雪了(阿是飛機(jī)珠塔?),實則是將《方卿跌雪》放在后面說,與《進(jìn)京》、《看燈》等書一氣貫通。這樣出其不意的情節(jié)調(diào)動,賣座就未受影響。情節(jié)調(diào)度看來并不繁難,但是若沒有深切體會,掌握書情全局,是無法做到的。
說好關(guān)子書,不容易,可是要將軟檔書說好,就更加難了。沈儉安先生就是能夠把《兩親家相會》和《吉慶堂老夫妻相爭》之類的軟檔書說好。他把書中的人物,從內(nèi)心世界到外貌性格刻畫入微,使聽眾聽得如嚼青果,津津有味。他說唱書中的方母、畢老夫人、陳方氏這三個老旦角色,不用說明是誰,只要一出口,聽眾就能立刻能分辨清楚。其原因就是他掌握住了各人的文化知識,生活經(jīng)歷,經(jīng)濟(jì)狀況和斯時斯地的思想狀況,因而這三個人物的語言動作也就各不相同了。
彈詞中“咕白”很重要,沈老師對“咕白”的運(yùn)用也有很多創(chuàng)造。例如:《后見姑》中,方卿說到做官時對姑母說:“即使我不做官,你姑母也不會賴婚的!标惙蛉藢Ψ角湔f:“是呀,哪怕你真的做了道士,我也不賴婚!狈角溆纸右痪洹肮景住保骸拔揖褪且氵@句話出來!庇秩绶角湓谥v述連中三元,唱到鄉(xiāng)試得中第一名時,陳夫人迷花眼笑對方卿說“恭喜好侄兒得中解元了!狈角渲焊邭鈸P(yáng)地把手一揮唱:“小小解元何足喜”,儉安先生做出陳夫人一副尷尬面孔緊接一句咕白:“勿要我拍馬屁!碑(dāng)方卿唱到會試第一名時,陳夫人堆滿笑容地說:“恭喜恭喜我嫡嫡親親的好侄兒得中會元了!狈角湟愿涌癜恋目跉饣鼐吹溃骸靶⌒巫阗F!”儉安先生做出略起右腳向前輕輕一踢的動作,同時一句陳夫人的咕白:“馬腳上踢出來。”(原來是沈儉安先生的首創(chuàng),如今的雙檔都是這么說了。)這樣,“咕白”運(yùn)用的巧妙,既能反映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又增強(qiáng)了藝術(shù)上生動活潑的氣氛。再如《碧梧堂聯(lián)姻》中,畢太太把西湖十八景講得頭頭是道的時候,他加了一句襯白:“其實畢太太從未到過杭州,她都是從畫圖上看得來的。”這樣輕描淡寫的一句話,既點穿了畢太太對方卿所講的十二年前與方母同往杭州燒香的事全是編造出來的假話;又贏得了聽眾嫣然一笑。這樣的“咕白”和“襯白”,在書中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大大增強(qiáng)了藝術(shù)感染力。 儉安先生幼年讀書不多,但對《珍珠塔》中的典故文理無不精通。他經(jīng)常說“三人行必有吾師,書場中總有不少高才博學(xué)的聽客,學(xué)無止境,要不恥下問!边@是他的切身體會。
個人作品
沈儉安和薛筱卿合作,對《珍珠塔》的內(nèi)容也作了改進(jìn),在刪改原唱本中過多的倫理說教的同時,還增加了大量富有情趣的情節(jié)和語言,使該書面目一新,更受歡迎,故沈薛檔有“塔王”之稱。他們還演過《太真?zhèn)鳌贰ⅰ痘咎m》等長篇。40年代初,他和薛筱卿拆檔后,先后與徒呂逸安、李念安、陳希安等拼檔,50年代末息影書壇。沈薛合作灌有唱片《珍珠塔·方卿見娘、打三不孝、老夫妻相爭、方太太尋子、婆媳相會、二次見姑娘》以及《啼笑因緣·尋鳳、舊地尋盟、絕交裂券》等約30張。傳人有周云瑞、陳希安、湯乃安等。
CD評彈沈調(diào)唱腔選:
沈儉安(一九零零年至一九六四年),彈詞演員沈友庭之子,喪父后投朱兼莊門下習(xí)《珍珠塔》,后再拜大響檔魏鈺卿為師。一九二四年與魏門弟子薛筱卿合作,對《珍珠塔》一書在說噱彈唱諸方面改革創(chuàng)新,使其面目一新,名聲大噪,人稱“塔王”。其唱腔在“魏調(diào)”基礎(chǔ)上,根據(jù)自己嗓音啞糯的特點創(chuàng)造出委婉流暢,韻足情濃,沉郁柔和的特殊唱調(diào),世稱“沈調(diào)”,并由薛筱卿創(chuàng)造的支聲復(fù)調(diào)琵琶伴奏,更使其增加了音樂性和感染力,流傳極廣。是評彈主要流派唱腔之一!斗角湟娔铩贰ⅰ犊拊V》、《打三不孝》等都是其代表唱腔,流傳至今。本專輯中還收集了沈儉安在解放前夕錄制的《聞鈴》與《美人關(guān)》,首次面世,彌足珍貴。
《珍珠塔》選段開篇
01 老夫妻相爭
02 小夫妻相會
03 哭訴
04 方卿見娘
05 打三不孝
開篇
06 聞鈴
07 美人關(guā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