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山東省文化藝術省級重點學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學”學科帶頭人。1986-1988年在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學習,壁畫專業(yè)畢業(yè)。
現在的聊城明朝稱“ 東昌府”。東昌府傳統(tǒng)的民間木版畫是我國民間藝術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也是現代藝術創(chuàng)作的寶貴財富。這里的木版年畫,在明清時期就形成了自己的“領地”和發(fā)行網絡,是大眾公認的刷印民間版畫的中心之一。
張憲昌對 東昌府傳統(tǒng)民間木版畫的研究開始于文革時期。多年來,張教授潛心研究中國的母體藝術——民間美術,他以 聊城為中心,對山東、河南、河北三省交界的古運河兩岸的民俗文化、民族藝術進行了綜合的田野考察,發(fā)現昔日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還在保存著、流傳著。在考察過程中,他悉心搜集民間泥塑、面塑、雕刻葫蘆、 藍印花布、民窖青花瓷等,最傾心的卻是東昌府的木版年畫。他對此尤加愛惜,件件精心收理,以至家中難容。
民間木版畫、泥塑、面塑、蘭印、青花、葫蘆等民間藝術的研究成果已在《人民畫報》、《裝飾》、《東西民俗國際論文集》上發(fā)表,產生了積極的反響。《東昌府木版年畫》已由 人民美術出版社列入“中國民間藝術精品”重點出版書籍。 “張憲昌先生二十年的辛苦搜集、整理,填補了老u2018 東昌府u2019古版畫的空白。此書打破了以往的編輯方式,著重從體現版畫的藝術成熟的角度,在近萬幅收藏中優(yōu)中選精,強調民間藝術的閃光點。他不做圖錄式的編排,而以精美的藝術內容呈獻給讀者!边@是編輯 孫成新先生對《東昌府木版畫》的評價。
在搜集、研究傳統(tǒng)木版畫的同時,張憲昌先生還進行了以中國民俗信仰藝術為題材的創(chuàng)作。他泡圖書館,查地方志,夜以繼日,不辭辛苦,用六年月日時間將覓來的無以數高的民俗神像,按民間不同審美形態(tài),不同類型的傳統(tǒng)神話,審加析理,重新創(chuàng)作。他從弘揚民族文化的角度考慮,忠實地繼承了原始作品和傳統(tǒng)的內容、形式與表現風格,用100張大小為80×90公分的畫面,集中展現華夏民族信仰藝術的全貌。這百幅作品對研究我們的民族社會學、經濟學、人文學、 民俗學、文藝學、美學、心理學等都有著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經過六年努力,1997年《華夏民俗神話百圖》創(chuàng)作完成,被 中央民族大學民俗文化研究中心推出,先后在北京民俗博物館,天津民俗博物館,日本民藝館,中央美院畫廊,北京東亞 民俗學術國際會議,匈牙利國際藝術節(jié)等地隆重展出,引起了北京學術界、美術界及新聞媒體的廣泛重視。著名民間文藝家 鐘敬文先生、北京大學著名教授 張岱年先生、 中國藝術研究院 王樹村先生等文化名人參觀畫展揮毫題詞,大加贊賞!吨袊嗄陥蟆贰ⅰ侗本┩韴蟆、《中國文化報》、《中國日報》、《北京日報》以及中央電視臺、 北京電視臺、鳳凰衛(wèi)視等都進行了相關的報道。這一藝術成果被譽為“在中國現代繪畫創(chuàng)作中開拓了一條新路”。
評價
在二十多年的繪畫創(chuàng)作實踐中,張憲昌教授始終把自己定格在普通的文化人,始終保持著一種平靜、平和的心態(tài),他勤于思考、甘于寂寞、求新務實、不斷地完善,超越自我。如今的《東昌府木版畫》和《華夏民族神話百圖》已以屬于社會。然而張教授并沒有醉心于它的經濟價值,而仍然在默默地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