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王玓面塑造型準確、新穎、細膩、優(yōu)美,人物形象生動、傳神,極富感染力和藝術個性。代表作品有:“八仙過海”、“高原的春天”、“春江花月夜”、“六月荷香”、“漁家樂”、“琵琶行”、“晨妝”等。她先后踏上德國、丹麥、瑞典、美國、新加坡、秘魯、澳大利亞等國的土地,她用自己的一雙巧手把中國的面塑藝術帶到世界各地。王玓在國內外獲得過多種獎項,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國際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的稱號。2001年,她的面塑藝術被“首屆中國(天津)民間藝術精品博覽會”評為天津民間藝術“新三絕”之一。
榮譽歷程
1948年王玓生于天津。
1993王玓獲《絕活博覽會》一等獎。
1996年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王玓《民間工藝美術大師》證書。
1997年王玓參加《中國十大民間藝術精品展》。
1997年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面塑》一書。
1997年王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國際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的稱號。
2001年,王玓的面塑藝術被“首屆中國(天津)民間藝術精品博覽會”評為天津民間藝術“新三絕”之一。
2001年王玓被評為《津門新絕》之一。
2010年面塑大師王玓將再一次攜其代表作《四季芳菲》亮相“第二屆天津民間藝術展”。
作品簡介
王玓(王地) 面塑已經形成獨特的藝術創(chuàng)作風格。
Wang Di From Flour to Figurine
王玓(王地)從事面塑創(chuàng)作20余年,她的作品清雅宜人,溫馨明凈,含著濃郁的民族特色和自己的獨特風格,不論在東方還是在西方的觀眾中,她的精巧優(yōu)雅的作品都極受歡迎。
在多年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她還研制出傳統(tǒng)與現代科技相融的《精細雕塑面》,既有良好的雕塑效果又能永久存放,作品不會干裂,也不會變質。
出訪
她曾經二十七次隨國家代表團或應境外的民間團體之邀,到德國、瑞典、丹麥、新加坡、美國、香港、臺灣、厄瓜多爾、秘魯、斐濟、澳大利亞、日本、法國、韓國、留尼汪、澳門等地訪問,同時展出作品,進行講學、授課。
專著
出版《面塑》、《面塑合面塑制作》、《用面粉做人物》三冊面塑技法書。
About the artist Wang Di
Wang Di has been engaged in the dough figurine sculpture art for more than 20 years.Her works are considered graceful and elegant,proud of their strong national genre and her own unique style.The elegance and subtleness of her works are highly praised at home and abroad.Through the decades of her artistic creation, Wang Di also developed formulated dough for such fine figurine sculpture.That is why her works can be kept eternally and would not become mildewed or cracked and never go bad.
As member of Chinese national artist delegations or invited by foreigh artistic organizations,Wang Di has visited quite a number of foreigh countries and areas including Germany,Denmark,Singapore,the USA,Hong Kong,Taiwan,Equator,Peru,Australia,Japan,France,South Korea,Reunion,Macao etc. Apart from exhibiting her works,she also gave lectures.
Has published <Dough Figurine>, <Dough Figurine Sculpture and Its technigues>,<From Flour to Figurine>,three figurine techniques books.
在多年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她還研制出傳統(tǒng)與現代科技相融的《精細雕塑面》,既有良好的雕塑效果又能夠永久存放,作品不會干裂,也不會變質?吹竭@栩栩如生的八仙,你可能以為這是用玉做的,其實這是用我們平時吃的面做的。這豐富的表情,這飄動的衣裙,都活靈活現地把八仙的神韻刻畫了出來。面塑這門古老的藝術,在藝術家的手里,又有了新的內涵。
人物專訪
采訪:這個“八仙過海”,它是我們家喻戶曉的一個很普通的題材,但是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大的題材.為什么說它很大呢?我覺得它最能體現我們一種民族的精神,就是團結、奮進、各顯才華的那種精神。這是一個很有特性的題材,但是我用一種夸張的詼諧的方法去表現它,讓人從中感受那種輕松和愉悅。
她是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大師,是一位頗具實力的民間藝術家。她的面塑作品被譽為天津的“新三絕”之一。之所以說她絕,是因為無論從她的作品的藝術造型上,還是從材質改進上,都達到了一個新的境界。她的作品充滿了濃郁的民族氣息,那種中國文化的神韻在她的巧手下,自然地流露出來。我們要把一個人的神態(tài)做得比較生動,臉部的表情是非常重要的。但其它的部位,每一個部位我們都要注意到,就是人的姿勢,她身體的姿勢,她手的動態(tài),甚至于她脖子的方向,傾斜的方向,都有很大的作用。另外一些細節(jié)的部位,我們要注意到,有的時候細節(jié)起到一個畫龍點睛的作用。
以前的面塑作品大多是民間藝人在街頭隨意創(chuàng)作的,難登大雅之堂。王玓在學習前人的經驗以后,把這門古老的藝術與現代的制作手法結合起來。她先后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形象,雖有的取自古代傳說,有的來自現代故事,但個個都是精雕細琢,每個細節(jié)都做到惟妙惟肖。這是王玓作品的一大特點,越看越有意思,那些細微之處往往蘊藏著豐富的感情。
采訪:我是從17年前開始做面塑的,什么對我影響最大,因為我們天津是一個古老的民間美術之鄉(xiāng),產生過大量的高妙、精美、多姿多彩的民間藝術品,也出過很多的民間藝術家,這些對我都是有很深的影響的。
王玓的藝術道路是在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摸索中前進的。以前她也曾經想拜師學藝,但人家告訴她,“藝”是要自己學的。在家人的幫助下,王玓開始了一步一步的嘗試。沒有經驗,她就跑博物館,看人家的作品,吸取其中營養(yǎng);沒有老師,她就跑圖書館,看各種資料,領悟其中的精華。
采訪:古代的、現代的我都喜歡看,從這里面我看到了很多的我喜愛的東西,很多的比較精辟的東西。但是我不會去模仿他們,我要創(chuàng)作我自己的作品。
王玓的堅韌讓她獲得了成功,也贏得了人們的喜愛。每到一處,她總是能吸引許多人的目光。在世界各地舉辦展覽的時候,王玓能深深地感受到她所帶給觀眾的不是一兩件簡單的作品,而是中國的文化。
王玓用這種喜聞樂見、輕松簡單的形式把中國的歷史文化介紹給外國朋友,讓他們用一種感性的方式來了解中國,感受中國歷史文化的美妙。面塑不僅具有藝術性還存在一定的科學性。
采訪:目前我的作品我經過很多年努力,我也下了最大的功夫,我覺得從配方和創(chuàng)作方面我使用的力量是一樣的,從理論上來講,我現在認為它應該是能夠永遠保留下去。
王玓的面塑,我認為應該講是當代面塑里面的一個代表人物,因為她的人物刻畫得非常精細,非常輕盈,而且很靈透,色彩也非常的高雅。它跟以往的面塑完全都不一樣,應該講是我們中國民間藝術里面,面塑里面的一個領軍人物。生活在天津這塊土地上,生活在海河邊,王玓并沒有把自己當成一個大師來看待,因為她知道,藝術就在生活中,就在平常的點滴積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