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jīng)歷
現(xiàn)任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核物理研究室室主任,《核技術》、《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iques》主編,并兼《中國物理C》編委
RHIC-STAR理事會理事,
中國核物理學會理事,World Consensus Initiative 2004國際顧問委員會委員等。
人物成就
1997年度“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在中能重離子碰撞動力學、核反應的集體流、多重碎裂、液氣相變、放射性核束物理及在核輸運理論的創(chuàng)造性應用等核物理的前沿領域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如首次提出了核的Zipf定律和多重性信息熵,論文發(fā)表在國際公認的物理學著名刊物《物理評論快報》上;
首次提出了用核的輸運理論研究核反應總截面的新方法;
關于氬核的量熱曲線的測量的論文被國際同行的SCI論文引用近百次。
榮譽稱號
1994年獲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稱號,
1997年獲中國科學院青年科學家獎、
2001獲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2017年11月,2017年新當選中科院院士名單公布,馬余剛當選數(shù)學物理學部院士。
研究方向
目前領導的小組還加入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BNL)的相對論重離子對撞機(RHIC)的大型國際合作組STAR ,正在進行尋找夸克——膠子等離子體(QGP)這種新的物質狀態(tài)和進行相對論重離子碰撞的物理研究。研究方向:中高能及極端相對論的重離子碰撞反應的實驗和理論研究,主要研究核物質的液氣相變和夸克-膠子等離子體相變;放射性核束物理的實驗與理論,主要研究奇異核結構和性質特點及用奇異核進行的核反應研究;基于上海同步輻射光源的γ束的產生(SLEGS)及其在多學科研究領域和應用的探索性研究;有關物理學與復雜性的交叉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