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經歷
13歲入上海戲劇學校,為正字科學生,與顧正秋、張正芬為同班同學,啟蒙老師為陳斌雨、劉嵩樵等。后經校內外關盛明、張連福、劉盛通、產保福等諸多名師指點,受益良多,藝業(yè)精進。同時,又從校外陳秀華先生學習“余派”唱腔。畢業(yè)后參加顧正秋劇團,在上海、南京演出。1946年初,遠赴北平,隨李洪春學靠把老生,北上北京拜師雷喜福學唱做,并從王福山學《打棍出箱》。1978年回上海,赴長沙、貴州演出,隨軍來臺。與筱劉玉琴、陳美麟、馬驪珠等合作,在臺灣、金門公演。1958年加入陸光國劇隊,1959年至1964年離開陸光,自行搭班。五十三年再返陸光,與張正芬、馬維勝、吳劍虹、楊傳英等位長期合作,直到八十四年軍中劇團解散。退休后在臺灣戲曲?茖W校任教。
個人作品
周正榮活躍于舞臺44年,演出場次不計其數(shù),以1951年為例,一年中即演出339場。其最愛、拿手劇目有:《鼎盛春秋》、《捉放曹》、《洪洋洞》、《失空斬》、《托兆碰碑》、《打棍出箱》、《馬鞍山》、《捉放宿店》、《將相和》等。
藝術特點
周正榮宗余、楊派,以深厚沈郁的韻味取勝,長期鉆研余派楊派正宗劇目,每次演出都能在境界上更提升一層。一生敬業(yè)勤懇執(zhí)著不懈,即使退休后仍維持調嗓練功的每日功課,人格精神堪為典范。唱腔當以規(guī)矩為本,不分派別,練習各種可能、吸取各派所長。故他兼學“汪”、“譚”、“劉”、“言”、“馬”、“楊”各派,取各派之長融入自身而成一家,但從不以“周派”自詡。
周正榮先生在臺灣京劇界的重要性,超越四大須生的評比,進而至于精神典范的層次。他對于京劇的執(zhí)著堅持乃至于狷介,體現(xiàn)了象征性意義。對于京劇,他投注的是整個生命;對于藝術的追求,不只是“無一字不講究,無一音不磁實”,更要求整體精神風貌的呈現(xiàn)。他的表演不靠天賦,其實他嗓音條件并不好,但是,用功二字不僅彌補了不足,更創(chuàng)造了藝術奇跡。本來不夠寬潤甚至有點“枯”的嗓音,竟然磨練出一股“枯!钡捻嵨叮灰愿吡翆掗熑,但內蘊深厚、余韻無窮,因而有“回甘味醇”之美。深沈澹雅的藝術形象,是表演風格的形塑,更是人格特質的投射。林懷民于1984年邀請他主演《問樵鬧府、打棍出箱》(與吳劍虹合作),看中的除了唱做精彩之外,更是他的特殊性格與氣韻。美學家蔣勛撰文盛贊其塑造了中國書生的典型,并以屈原《天問》相比擬,指為中國文學藝術中「失常之變」的極品。另一出《馬鞍山》更體現(xiàn)了「冷澹」卻又「深情內斂」的特殊氣韻,高山流水,知音何在?「追尋中的孤寂」為其題旨。孤寂原為創(chuàng)作的心靈狀態(tài),而孤寂不也正是周正榮精神風貌的總體提煉?《問》劇的執(zhí)著追尋與《馬》劇的冷澹孤寂,適足以視為周正榮先生人格與風格的雙層寫照。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醫(yī)師
周正榮,男,漢族,1966年10月生,中共黨員。1989年大學畢業(yè),2001年獲博士學位,F(xiàn)為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放射診斷科教授,博士生導師,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醫(yī)務部主任,兼放射診斷科黨支部書記。
現(xiàn)指導碩士研究生4名,協(xié)助指導博士研究生2名。一直從事放射診斷醫(yī)療、教學和科研工作。主要致力于影像新技術的臨床應用研究。擅長于腫瘤的影像診斷尤其是神經系統(tǒng)、頭頸部及軟組織腫瘤的影像診斷。以第一責任人承擔了多項國家及省部級科研基金項目研究。近期在國家級雜志上發(fā)表論文28篇(SCI收錄2篇)。參加編寫9部專著或教材(其中2部擔任副主編,1部任聯(lián)合主編)。多次獲得全國會議優(yōu)秀論文獎。兼任中國醫(yī)學計算機成像雜志、放射學實踐雜志、介入放射學雜志編委及中華放射學雜志、Chinese Medical Journal、中國抗癌雜志審稿專家。
以第一責任人承擔了多項國家及省部級科研基金項目研究,參編9部專著及教課書,其中2部擔任副主編、1部擔任聯(lián)合主編;近期在國家級雜志上發(fā)表論文28篇(其中SCI收錄2篇)。2001年獲中國人民解放軍科技進步獎三等獎(第二完成人)。2002年、2005年、2007年獲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天衡杯優(yōu)秀論文獎。2003年獲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三等獎(第一完成人)。同年榮獲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優(yōu)秀臨床一線員工稱號。2004年被聘為主診醫(yī)師。2005年榮獲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優(yōu)秀共產黨員稱號。多次獲得全國會議優(yōu)秀論文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