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公元前342年,魏又進攻韓國,韓也求救于齊。齊又以田忌,田嬰為將,孫臏為軍師,重復“圍魏救趙”故事,在馬陵(今山東郯城)再次重創(chuàng)魏軍,魏國精銳盡失,秦國乘機向魏國發(fā)動進攻,占領了具有重要戰(zhàn)略意義的河西之地。魏國迭遭慘敗,元氣喪盡,面對咄咄逼人的秦國,不得不對中原各國轉(zhuǎn)取友好政策。山(崤山)東諸國懼怕強秦東來,接受了魏國的善意,公元前334年,惠王率領韓國和一些小國到徐州(今山東滕縣東南)朝見齊威王,尊齊威王為王,齊威王不敢獨自稱王,于是也承認魏的王號,惠王并改此年為后元年。簡言之,魏惠王、齊威王訂立了同盟條約,相互尊對方為王(僭越稱王,周王的權威沒人管。之前各大國其實都是公爵,這以后各國紛紛稱王),史稱“徐州相王”。所以戰(zhàn)國中后期的君主的謚號都是XX王,而之前的謚號都是XX公、XX侯,如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魯隱公、秦穆公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