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出生于Kolberg(現(xiàn)在位于波蘭),是內科醫(yī)生和性學家。赫希菲爾德博士對性行為醫(yī)學的研究,舉世推崇。20世紀最富傳奇色彩的性學大師,性智庫名家金賽博士也承認深受其影響。
他曾經公開承認自己是同性戀者。他認為同性戀是第三性,即介于男性于女性之間的中性,而不是一種疾病。後人稱為“性愛恩斯坦”。
個人履歷
傾心社會主義甚篤,于1897年創(chuàng)立史上第一個同志政團組織,“科學人道主義委員會”組織,為同性戀者爭取權利,使德國在法律上廢除了反同性戀法和對男性同性戀者的監(jiān)禁。對當下沸沸揚楊的同性戀議題有著重量級的指點迷津作用。
1897年在柏林創(chuàng)辦了世界上第一個“科學人道主義委員會”組織,為同性戀者爭取權利,使德國在法律上廢除了反同性戀法和對男性同性戀者的監(jiān)禁。
1910年出版的《異裝癥》一書用術語“異裝癖者”(transvestism)首次將“異裝癖者”與同性戀者區(qū)分出來。
1913年在柏林與布洛赫(Iwan Bloch)、摩爾(Albert Eulenburg)等人創(chuàng)建了第一個“性醫(yī)學和優(yōu)生學會”。
1914年出版《同性愛》,被譽為同性戀的百科全書。
1919年在柏林創(chuàng)辦了“性學研究所”,其中收藏了大量的對性研究有關的書籍和材料,超然的學術立場,廣為世界各國醫(yī)教界肯定,但也為衛(wèi)道士撻伐的對象。后來于1933年5月6日被德國納粹分子所燒毀,大量有價值的書本、資料、圖片被焚毀,相關人士同遭無情的各式凌虐。因當時馬格努斯·赫希菲爾德正在美國講學而逃過迫害。在得知消息后,經友人勸說移居法國尼斯。后來有人嘗試重建該研究所,但未能成功。
1930至32年開始他的環(huán)球旅行。曾經到過美國、日本、中國、印度、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埃及、巴基斯坦等國家,并在各地進行演講。
1935年5月14日抑郁寡歡于法國離別人世,享年6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