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吳曾(1162年前后在世)字慮臣,一說字虎臣(疑誤)。江西省崇仁縣人。南宋筆記文作家。 吳曾稟性聰慧倜儻,有抱負。15歲時肄業(yè)于太學,值金兵南下,攜書歸,與名士孫仲益、汪彥章、韓子蒼、徐師川等交游,學問益進。呂居仁稱其“文宏大奇?zhèn),言高旨遠,當與江西諸名公并稱”。
宋高宗時應試不第,于紹興十一年(1141)獻所著《春秋左傳發(fā)揮》等書給秦檜,以布衣特補右迪功郎,一說得補洪州贍軍酒庫,改都大司檢踏官;二十二年(1152),充敕令所刪定官(《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四○、一六三)。二十三年(1153),改奉常主簿,為玉牒所檢討官(《能改齋漫錄后序》)。三十年,試太常丞,兼權吏部郎官,被劾,領在外宮觀(《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八四、一八七)。后內調為敕令所刪定官,遷太常司簿、工部(一說吏部)郎中。太史局欲將紹興殯宮20里內士民的墳墓遷徙別處,因其提出異議而作罷。紹興三十一年(1161)至三十二年(1162)間,建議加強防務,以防金兵南下,遭臺諫官譏評。
紹興三十二年(1162)六月,孝宗繼位,認為吳曾博通天人,可放外任,但受到種種阻撓。后出任靖州知州,有志于罷免貪吏,以安邊民,又與監(jiān)司意見不合。不久,改任全州知州,剛到任又改調嚴州(今浙江建德)。赴任時,途經嚴子陵釣臺,地方人士隆重歡迎,他辭曰:“豈不有愧于嚴子陵的高風亮節(jié)”。由于居官嚴正,遭地方官吏多方排擠中傷,辭官歸家。
吳曾平生博學,能文能詩,多有著述。紹興三十二年(1162)其所編筆記文集《能改齋漫錄》,記載史事異聞,辯證詩文曲故,解析名物制度,引述重要作家的逸詩、逸文,保存了若干有關唐宋兩代文學史的資料,資料豐富,援引廣博,對研究唐宋文史有重要參考價值,在南宋筆記著作中堪稱佳本。余喜錫在《四庫提要辯證》中說:“幾與洪邁《容齋隨筆》相埒”。他還以治病濟世為懷,博采古醫(yī)方藥,臨床驗證,繼而推闡其制方之意,辨析明暢后予以錄存。其著作還有:《君臣論》、《負暄策》、《毛詩辨疑》、《春秋考異》、《左傳發(fā)揮》、《新唐書糾謬》、《得閑文集》、《待試詞學》、《千一策》、《南征北伐編年》、《南北事類》及《醫(yī)學方書》等近200卷,均佚,惟《能改齋漫錄》一書傳世。明弘治《撫州府志》卷二一、《宋史翼》卷二九有傳。
吳曾73歲病故。對其為人卻褒貶不一。褒之者說:“起知嚴州,去貪吏、恤良民,善政著聞。”貶之者評論說:“黨附秦檜,曲意取媚”,“為投降政策辯護”。
作品一覽
有《得閑文集》、《君臣論》、《負暄策》、《南北事類》等近二百卷,均佚,惟《能改齋漫錄》一書傳世。明弘治《撫州府志》卷二一、《宋史翼》卷二九有傳。
紹興三十二年其所編筆記文集《能改齋漫錄》,記載史事異聞,辯證詩文曲故,解析名物制度,資料豐富,援引廣博,保存了若干有關唐宋兩代文學史的資料,一直為后世學者所重視。余喜錫在《四庫提要辯證》中說:“幾與洪邁《容齋隨筆》相埒”。
吳曾還以治病濟世為懷,博采古醫(yī)方藥,臨床驗證,繼而推闡其制方之意,辯析明暢后予以錄存。?
其著作還有:《君臣論》、《負暄策》、《毛詩辨疑》、《春秋考異》、《左傳發(fā)揮》、《新唐書糾謬》、《得閑文集》、《待試詞學》、《千一策》、《南征北伐編年》、《南北事類》及《醫(yī)學方書》等近200卷,均被收入國家藏書處。
歷史評價
對其為人卻褒貶不一。褒之者說:“起知嚴州,去貪吏、恤良民,善政著聞!辟H之者評論說:“黨附秦檜,曲意取媚”,“為投降政策辯護”。
軼事典故
《能改齋漫錄》一則
宋朝王曾(后封為沂國公)中了狀元后,回到家鄉(xiāng)青州去。府官聽說王曾回家,就命令老百姓吹奏著樂器到城外迎接。王曾聽到這個消息,就換了衣服,騎了小驢子從別的城門進城。很快就來拜見府官,府官吃驚地說:“聽說您來,已派人出城迎候,守門官還沒來報告,您怎么就到這里了?”王曾回答說:“我僥幸得了個狀元,怎么敢驚動大人和父老前來歡迎?您這樣做是增加我的過失,所以,我改換姓名,瞞過歡迎的人群和守門官直接來拜見您!备俨挥少潎@地說: 您稱得上是個真正的狀元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