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生于京都、錦市場的蔬果盤商之家,作一長男他既無經(jīng)商才能,也對與客人交際應(yīng)酬之事感到棘手,因此在他40歲時將家業(yè)交由弟弟繼承,從此退隱,之後就過著他所鍾情的繪畫人生。他不滿足于狩野派因襲形式,常去相國寺,有機會研究過中國宋代和明代花鳥畫,并從中受到很大啟發(fā)。他的京都的巨大住宅周圍,充滿著詩情畫意,他在自己的花園里養(yǎng)了許多珍禽異鳥,例如孔雀和鸚鵡等,這樣在他面前就等于有一個大自然的展覽會,給了他一個觀察自然事物、寫生和創(chuàng)作的有利條件。公元1758—1770年畫了三十幅花鳥、魚的巨幅圖畫,被稱為博物學的““圖畫論文”。代表作有藏于大阪北部西福寺內(nèi)障子上的《雄雞和仙人掌》等。
終生未娶,而且就當時的畫家而言也是特例,那就是他連一張春宮圖也沒畫過,因此也謠傳著他是同性戀之說。 如果要簡單說他的魅力,那可能就是「他只畫他想畫的題材」。對一般的藝術(shù)家而言,為了溫飽有可能放棄自我的信念,去迎合客人的喜好這也是人之常情。可是對若沖而言,他卻只畫著自己喜愛的畫而已。喜愛的題材、毫無顧忌用著當時最高級的繪畫顏料、獨特的風格自由自在地作畫;蛟S是用著高級顏料,就算是過了200年的今天再看那些畫,毫無歲月的痕跡依然亮麗徐徐如生。因為只畫著他喜愛的題材,透過畫面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對題材事物所表現(xiàn)強烈的好奇心或者述說著一種愛情,深深地打動著我們的心。
地位
伊藤若沖生于日本著名畫家尾形光琳去世的那一年,其活躍時期正是庶民藝術(shù)興起之時。1800年前后,葛飾北齋、喜多川歌磨等浮世繪畫家,成為活躍的庶民藝術(shù)家?梢哉f,伊藤若沖是從傳統(tǒng)繪畫風格過渡至庶民藝術(shù)之間的橋梁。18世紀出版的京都主要文化名人錄《平安人物志》,其1768年版將若沖列為第3名;1775年與1782年版,若沖則名列第二,僅次于圓山應(yīng)舉。但“二戰(zhàn)”之后,沒有流派的若沖漸被遺忘,當時日本的美術(shù)史家以正統(tǒng)藝術(shù)的觀點評價若沖,欠缺全面的研究與了解。直到20世紀70年代以后,其歷史地位逐漸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