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萊姆于1921年9月21日出生于利沃夫(Lwów,今屬烏克蘭)的一個猶太醫(yī)生家庭。1939年至1941年和1944年至1948年分別學習醫(yī)學、哲學、科學方法學和控制論;在1941年至1944年的德國占領(lǐng)期間,他做過汽車裝配工。剛剛畢業(yè),他就開始了寫作,先是寫詩,隨后又寫中篇小說,自1950年起開始寫長篇小說,此外還為電臺和電視臺寫了大量作品,還有大量文學批評、哲學、控制論和科普文章。萊姆對控制論、數(shù)學、哲學等領(lǐng)域均有涉獵。他還是波蘭宇航協(xié)會的創(chuàng)始人、波蘭控制論協(xié)會會員、美國俄亥俄州伍斯特大學科幻小說研究會顧問。萊姆于2006年3月27日因心臟病于克拉科夫逝世,享年84高齡。
作品年表
《星際日記》(The Star Diaries,1957)
《伊甸園》(Eden,1959)
《星際歸來》(Return from the Stars,1961)
《浴缸中的記憶》(Memoirs Found in a Bathtub,1961)《索拉里斯星》(Solaris,1961)
《無敵》(The Invincible,1964)
《賽博利亞特》(The Cyberiad,1965)
《其主之聲》(His Master's Voice,1968)
《宇航員珀珂斯故事集》(Tales of Pirx the Pilot,1968)
作品評價
萊姆的科幻作品多數(shù)寫于50-60年代。這些作品繼承了東歐文學的諷刺傳統(tǒng),頗具思想深度。他總是能從核心處嘲弄我們的生活,他能把科技論文、民間故事、寓言、神話傳說等都烹調(diào)在一起,并用幽默而力透紙背的荒誕語言和荒誕情節(jié),返照我們的世界。
萊姆的基本主題之一是人類與遙遠的外太空文明交流的不可能性。作品中外星生物通常是人類思維難以理解的,它們以一群機械昆蟲(《無敵》)、有生命的大洋(《索拉里斯星》)或如在《慘敗》和《伊甸園》中的類人生物組成的奇異結(jié)構(gòu)的社會的形象出現(xiàn),描寫與其初次接觸的失敗。其許多小說中,人類成為他們機器伙伴無理性、情緒化的負擔,這些機器伙伴同樣也不是完美的。有關(guān)技術(shù)烏托邦的問題出現(xiàn)在《地上的和平》(Peace on Earth)和《點的觀察》(Observation on the Spot)中,《賽博利亞德》中也略有提及。
他同樣表現(xiàn)出一種惡毒的幽默感,甚至對最為黑暗的人類處境也是如此,這在《未來學大會》(Futurological Congress)和《浴缸中的記憶》中尤為著名。在這方面他可與庫爾特·馮內(nèi)古特和弗蘭茲·卡夫卡相參照。他的許多短篇故事都以約恩·提基,一個單人宇宙飛船中的宇宙旅行者為主人公,約恩·提基的奇遇以戲謔與反諷、卻亦具無可否認的邏輯性的方式挑戰(zhàn)著我們對時間旅行、靈魂本性、宇宙起源等的通常理解。
他有三部小說最為著名。哲學化的《索拉里斯星》兩度被搬上銀幕,以懸浮于作為一種特異外星生命形態(tài)的家園的索拉里斯星表面的孤寂的太空研究站為背景。《其主之聲》較《索拉里斯星》更為哲學化,故事有關(guān)破譯并理解一種外星訊息的科學攻關(guān),涉及對人類智力與破解并真正掌握來自太空的信息的意圖的批判。《賽博利亞特》以“控制論時代的寓言”為副標題,以幾篇有關(guān)兩個滿星系開展工程項目的機器人“創(chuàng)造者”的幽默小故事來探討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