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善無畏(公元637~735),梵名 Subhakara-simha,中印度摩伽陀國人,唐代高僧,為唐代密宗胎藏界的傳入者,與金剛智、不空合稱開元三大士,共同奠定了中國密教的基礎(chǔ)。
出生于東印度烏荼國,也就是現(xiàn)在的 Orissa,剎帝利種姓。 為釋尊的叔父甘露飯王的后裔。十三歲登焉荼國王位,施行仁政,深得軍民愛戴,后因諸兄嫉妒其能而引起內(nèi)亂。善無畏勇猛鎮(zhèn)暴,曾被流箭所傷,但仍大赦其兄,并讓出王位。退位后,善無畏到印度南方海濱參學(xué)。因感悟世間無常,乃毅然出家學(xué)道,修"法華三昧",并游歷諸國,修行禪觀。之后又到中印度摩竭陀國那爛陀寺,禮曇無德 Dharmaguptaka (又譯為達(dá)摩鞠多,有說即是龍智) 為師,專研三藏教理及密教奧義,得受密法灌頂,被尊為"三藏阿阇黎"。
唐玄宗開元四年(公元716年),善無畏以八十高齡抵達(dá)中國長安,玄宗禮之為國師,奉詔住興福寺南塔院,后移西明寺。翌年,奉詔于菩提寺譯經(jīng),譯出《虛空藏菩薩能滿諸愿最勝心陀羅尼求聞持法》一卷。密教的根本經(jīng)典《大日經(jīng)》,又名《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jīng)》,共七卷,由善無畏口譯,一行記錄而成。其后又由一行編纂,加以注釋,撰成《大日經(jīng)疏》二十卷。此外,尚譯有《蘇婆呼童子經(jīng)》、《蘇悉地羯啰經(jīng)》各三卷。
善無畏于開元二十年上表奏請返回印度,但未得準(zhǔn)許。開元二十三年十一月七日示寂,世壽九十九,法臘八十,葬于龍門西山廣紀(jì)寺。付法弟子有寶思、一行、玄超、義林、智嚴(yán)、喜無畏、不可思議(新羅僧)、道慈(日僧)等。
自唐武宗廢佛后,密宗在中國也隨之衰微,只有善無畏所傳的"胎藏部密法",由不空傳惠果,再傳日本空海,和金剛智所傳的"金剛部密法"相并傳習(xí),直到今日仍流傳于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