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梁伯聰(1871—1945年),廣東梅州梅城城西梁屋“鶴和樓”人。他出身于書香門第,祖父梁廷輝,為清嘉慶進士,官至禮部郎中;父親梁鑒三,清道光舉人,曾任福建上杭縣知縣。因族中子弟甚多,特聘名師執(zhí)教。梁家藏書甚豐,梁伯聰自小諸多瀏覽,得益甚大,故學問淵博。他曾參加清末最后一期的科舉考試,成為梅州歷史上最后一位秀才。
梁伯聰?shù)」γx擇了以教書育人為畢生事業(yè),先后執(zhí)教嘉善女子中學、女子師范、省立第五中學、省立梅州中學,在梅州中學的執(zhí)教時間長達三十四年。他是梅州中學資深教員,精通國文、圖畫,以循循善誘的教學方式,啟迪造就了許多杰出人才。名畫家林風眠,著名的雕刻藝術大師李金發(fā),教育學家鐘皎光、孫亢曾等是他的學生,受到他的熏陶。他生活節(jié)儉,不飲酒、吸煙。教學之暇,常以詩、書、畫怡情。退休后,曾獲得教育廳頒發(fā)長俸(特殊津貼)的殊榮。這種待遇是梅州有史以來的第一位。
1928年,特為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xiàn)代教育奠基人、同盟會嘉應州主盟人何子淵新居——光裕廬題匾。
梁伯聰擅長詩、書、畫,遺著《梅縣風土兩百詠》,為長篇敘事詩。詩中記風土、道民情、觀鑒戒、言得失,深入淺出,敘事千年,對梅縣風物、故實,考訂甚詳,極具存史價值。此書撰于抗戰(zhàn)末期,由其親屬梁挺生、梁京熹于1969年9月1日在香港出版。
梁伯聰于1945年在家中病逝,終年74歲。為紀念梁伯聰先生對教育事業(yè)的貢獻,梅州中學在梅城江南建了一個“梅州中學伯聰分校”。
人物生平
生于書香世家。曾祖父為清嘉慶進士,官至禮部郎中;祖父、父親皆為官。父號心鏡,字鑒三,清巳酉科舉人,內(nèi)閣中書升用知縣,任福建上杭縣知縣。梁氏家學淵源,歷代書翰珍藏豐富,他自幼諸多瀏覽,得益甚大,故學問淵博,立志傳揚國學,畢生任職省立梅州中學任國文老師,學不厭、教不倦,其人格、修養(yǎng)及循循善誘的教學精神,甚得學生尊崇。梅中人才輩出,抗戰(zhàn)期間,不少畢業(yè)生已為將軍、學者,當其回鄉(xiāng)探親,無不拜訪恩師梁伯聰者。他淡薄名利,教學之余,常以詩、書、畫陶情。其70自壽聯(lián)有云“四時閑作業(yè),人來問我,祇知花鳥怡情! 他生平力戒奢侈浪費,以“日求三餐,夜求一宿,粗茶淡飯,一生清福! 為一生之愿望。著有《梅縣風土二百詠》,為長篇敘事詩。詩中紀風土,道民情、觀鍳戒,言得失,深入淺出,敘事千年,對梅縣風物、故實,考訂甚詳,極具歷史價值。此書撰于抗戰(zhàn)末期,由其子梁挺生、梁京熹于1969年9月1日在香港出版。其教學方式甚為特別。授國畫,每將學生習作逐一展示,命學生給分。當時林風眠為梁氏啟蒙弟子;梁展示其畫,問眾弟子該給多少分?有謂90,有謂給滿分100,唯梁曰:“不恰當,應給120分!”眾皆愕然。梁曰:“滿分是臻完美,另給其完美以外的20分,是獎其畫天才橫溢, 畫內(nèi)另藏意境;假以時日,其必成大器。”果然林風眠日后成為中國現(xiàn)代頂級油畫大師,海內(nèi)外譽之為“世紀先驅(qū)”。
昔孔門弟子三千, 賢士七十有二。梁氏執(zhí)教數(shù)十載, 桃李滿門, 英才輩出, 中外弛名之雕塑家、 詩人李金發(fā), 臺灣學界泰斗鐘皎光, 臺灣師范大學校長孫亢曾皆出其門下。梁伯聰對人對事謙恭慈祥禮讓, 從不發(fā)怒。但對權勢亦不恐懼, 一次于人前表其不悅之色者, 是抗戰(zhàn)初期, 抗日名將香翰屏將軍, 風聞梁家珍藏有清代名家宋湘珍貴墨跡, 乃透過梁氏一堂弟引見之。珍藏為一五言對。蓋宋湘與梁曾祖于朝中同僚為官,相邀飲酒, 酒酣, 宋湘揮毫疾書 :“吾詩如凈月, 君酒亦春風”。紙原為七字聯(lián)紙, 今書五字, 龍蛇走筆, 嘆為觀止。香將軍愛不釋手求贈, 梁氏慍而拒之, 蓋此珍藏乃鎮(zhèn)家之寶故也。
家世背景
曾祖父:梁慎楨,嘉慶十六年進士,官至內(nèi)閣中書、禮部郎中
祖父:梁廷輝,清嘉慶進士,官至禮部郎中
父親:梁鑒三,清道光舉人,曾任福建上杭縣知縣。
叔父:梁國瑞(舉人)、梁國璿(廩生)
堂姐:梁浣春,梅州著名女教育家
兒子:梁挺生、梁京熹
女兒:梁若琳,丘成桐院士的母親
女婿:丘鎮(zhèn)英,教育家
侄子:梁伯強、梁仲謀
孫子:梁欽圣,梁挺生之子
外孫:丘成桐、丘成棟
梁伯聰曾祖父為清嘉慶進士,官至禮部郎中;祖父、父親皆為官。他的叔父梁國瑞也是舉人,另一位叔父梁國璿則是廩生,是黃遵憲的妹夫,梁家與當時嘉應州的另一名門黃家有多重聯(lián)姻之誼。梁氏書香世家,家學淵源,藏書甚豐。梁伯聰自幼博覽群書,立志傳揚國學。梁伯聰?shù)奶媒懔轰酱菏乔迥┟駠跄昝分葜逃,?chuàng)辦并擔任“嘉善女!毙iL、縣立第一女子高等小學校長、梅縣縣立女子師范學校校長。梁氏家族還出過許多醫(yī)學類人才。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病理學奠基人之一梁伯強是梁伯聰?shù)闹蹲印A翰數(shù)牧硪晃恢蹲恿褐僦\亦于德國留學,獲得醫(yī)學博士學位。
個人作品
梁伯聰先生擅長詩、書、畫。他的詩作,質(zhì)樸無華,情感濃郁,充滿對勞苦大眾的深切同情,顯現(xiàn)出深厚的國學功底,又融匯了客家民歌的純樸風格。他的遺著《梅縣風土二百詠》,為長篇敘事詩,全篇201首,記述客家人文,梅州華僑,文教科舉,歷史事件,風景名勝,城市建設,本地物產(chǎn),官場舊制,梅州人物等。詩中記風土、道民情、觀鑒戒、言得失,對客家人文歷史考訂甚詳,極具存史價值。
此書撰于民國初年至抗戰(zhàn)末期,原為手抄本在客家民間流傳,由其親屬梁挺生、梁京熹于1969年9月1日在香港出版,一紙風行!睹房h風土二百詠》一書,用詩歌形式反映了梅縣教育文化事業(yè)的變遷和發(fā)展,對抗戰(zhàn)期間的民情民生多有描述,其中許多詩句勾起我們這過往歲月的強烈共鳴。
梁詩被譽為“半部嘉應州志”,是了解梅州客家風土人情的重要文史資料。據(jù)梁詩載,梅城江北老城區(qū)及周邊城郊,舊時有嘉應州60個姓氏的總祠堂。一個姓氏除了總祠以外,還有若干分祠、家祠。梁伯聰《梅縣風土二百詠》自注稱:清光緒初年查核城內(nèi)有祠宇85處。這些大小祠堂,是一姓一族供祖祭祖、聚眾議事、教育子孫、婚喪喜慶、文化娛樂、踐行族規(guī)的場所,是凝聚一姓一族的紐帶,是實現(xiàn)社會自治的重要一環(huán)。
2015年1月25日,廣東精誠所至藝術品拍賣公司2015年迎春書畫雜項拍賣會在廣州東方文德廣場舉槌,本次拍賣還推出了客家專題版塊,重點上拍的畫家包括梁伯聰?shù)。本次征集到的《枇杷》是其罕見的佳作?/p>
人物紀念
在梅州,許多建筑物名字、地理標志中取用自梁伯聰,如伯聰中學、伯聰路、梁伯聰紀念大樓、梁伯聰體育館、梁伯聰紀念館、梅州中學伯聰分校等。這些都是紀念這位曾經(jīng)為梅縣教育付出杰出貢獻的著名教育家、詩書畫家、一代宗師梁伯聰先生。
人物故居
梁伯聰故居鶴和樓位于梅城西郊黃泥墩居委1號,始建于1903年,總建筑面積約3000平方米,主體建筑坐西南向東北,為三堂一橫枕式走馬樓結構,左右不對稱,形狀不規(guī)則。鶴和樓糅中西風格于一體,反映了主人審美情趣與創(chuàng)新開放的思想;私塾,寄托了主人崇文重教的初衷,既有古代庭院的神韻,又極具客家特色,蘊含著主人精心構造幽靜典雅的居室文化環(huán)境,以此教育子孫、熏陶后代苦心。至今踏步參觀瀏覽,也不時稱贊當年主人建造時的匠心獨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