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鞏焴,字成我,號育爐,明真 寧縣(今 正寧縣)堡巷村人。明萬歷二十一年(1591)出生于書香門第,家庭富裕。
生平
鞏焴小時候就很聰慧,勤奮好學,5歲時就開始讀書。對《四書》、《五經》能通篇背誦,記憶驚人。天啟七年(1627)中舉,崇禎四年(1631)進士及第,名列第六。是年八月任河南 林縣知縣。
社會評價
鞏焴初任河南林縣知縣,正是亂世之年。當時林縣盜賊猖獗,殘害百姓,連年饑荒,民不聊生。鞏焴 一到任,就利用險要地勢立關隘設兵防,嚴加防范,對盜賊和豪強以沉重打擊,林縣百姓從此才得到安寧。林縣百姓每年除正賦之外,還要交不少巧立名目的苛稅,這些苛稅沒有充入國庫,卻中飽了地方豪強、官紳的私囊。百姓披星戴月、辛辛苦苦打下的糧食有時不夠交賦稅,一家人的生活無法保證,只得吃糠咽菜充饑。鞏焴了解查實情況后,首先廢除了有加無已的“三餉加派”,一下子減輕了農民的沉重負擔,符合民愿,深得民心。林縣地處偏僻,文化教育不興,人才匱乏,鞏焴為此心急如焚。他親自任教課讀,輔導莘莘學子,當年就有人中榜登科。鞏焴當縣令愛民如子,體恤百姓,一身正氣,兩袖清風,政聲大振,百姓有口皆碑。在他離任之時,林縣的男女老少依依不舍,夾道遠送,作揖磕頭,哭聲一片。后又為他建立生人祠,以示對這位造福一方的“好官”的崇高敬意和永久懷念。
歷史事件
崇禎六年(1633),鞏焴調任河南安陽知縣。當時,雖說明廷政令“除強暴,佑善良,滅火耗,恤行戶,勤農桑,清戶口”,但社會動蕩不安,秩序極其混亂。朝廷的政令也成了不值錢的空話。安陽城內縉紳權貴子弟倚仗權勢,為非作歹,百姓恨得咬牙切齒。鞏焴任安陽知縣后,不畏強暴,不懼邪惡,一身正氣,除暴安良。他不但關心老百姓的疾苦,為他們減輕了賦徭,還重視發(fā)展農牧業(yè)。為保一方平安,他動員老百姓捐款筑城,操練鄉(xiāng)勇,打擊豪強,從不懈怠。該縣的水治、豐樂兩鎮(zhèn),歷來是盜匪往來必經的地方,盜匪殺人劫舍,無所不為,百姓深受其害,叫苦不迭。自鞏焴到任后由于防范嚴密,凡有來犯者必遭擒獲,使盜匪聞風喪膽,狼狽逃匿,兩鎮(zhèn)從此才得以安寧。安陽文化教育落后,鞏焴大開科試,選拔人才,振興文教事業(yè),老百姓無不拍手叫好。當時人稱河南有“三廉公”,鞏焴當為“第一廉公”,安陽人為感其大恩大德,又給他建了“生人祠”。以后,他升為禮部祠祭祀主事,繼遷本部郎中。
崇禎十二年(1639),鞏焴調任河南分巡道兼右參議,整飭彰、衛(wèi)、懷3府。建有軍功,以軍功夫子賜金12兩、竹絲4表。當時,該地連年饑饉,哀鴻遍野,人犬相食,慘不忍睹。饑民無奈,紛紛揭竿而起,反對暴政。鞏焴親臨河南三郡,想方設法,多處求援,捐款賑濟,救民出水火。毅宗皇帝聽聞其卓著政績,非常高興,詔令升為參政。但由于當時農民起義風起云涌,席卷全國,內憂外患相繼滋生,時局動蕩不穩(wěn),明王朝大勢已去,處于風雨飄搖之中,從政十分艱難,鞏焴深感獨木難支,恨無回天之力,故而心灰意冷,執(zhí)意離職回鄉(xiāng)。由于他任職期間將自己的俸銀捐獻賑濟,離任時兩手空空,身無分文,連回家的盤纏也沒有。后來得到屬吏們的資助才得以成行。崇禎十三年,鞏焴離職,先僑寓省城西安(清康熙二年前,真 寧縣歸陜西省管轄),十四年才回到原籍真寧縣羅川。
史料記載
崇禎十五年(1642),由于京都河南籍官員的極力推薦,鞏焴又被起用,詔任河南巡撫,他未赴任。十六年10月,又補授河南省學政、布政司參政,但他仍居省城西安。他還未來得及赴任, 李自成的起義軍就包圍了西安。西安城陷之后,鞏焴連夜逃出,隱藏于隱南山之下。十七年正月, 李自成在西安稱王,改國號為 大順,改元永昌,改名自晟,造《甲申歷》,設六政府。他遍訪賢士,眾人都推薦鞏焴是文武全才之士。早在 李自成初攻真寧時,就聽說鞏焴是好官,于是,就任鞏焴為禮政尚書。鞏焴避隱未仕。3月, 李自成率義軍攻破京城,崇禎皇帝進入昭仁殿砍殺女兒 昭仁公主, 皇后周氏即在坤寧宮自殺,崇禎倉惶逃到景山(即煤山)上吊自殺;侍佣醣环,妃嬪們四處逃散,皇宮亂成一團。就在這混亂之中,鞏焴與一懷有身孕的妃子相遇,他把僅有的一絲恢復大明政權的希望寄托在這位妃子身上。這時期, 李自成斬殺 李巖,起義軍內訌四起,互相攻殺。鞏焴護衛(wèi)這一孕妃潛隱陜西三水縣(今 旬邑縣)的官家洞,期望其生一男孩,便可保孤立帝,恢復明朝。誰知事與愿違,后來清兵入關建立清朝政權,鞏焴所挈妃子又生了一女孩。鞏焴一看,復明絲毫無望,于是只得隱居官家洞,以詩書培育子孫和求學之士,并以詩文會友。四方之名士,如寧夏劉芳名、華國翰等人,常以詩文和鞏焴唱合贈答。鞏焴還批注《四書》,編修《崇禎·真寧縣志》,但因無力刊印,憾未傳世。目前,傳世的鞏焴的文章有3篇,即《泰山廟記》、《重修文廟記》(見之于清折遇蘭撰《正寧縣志·藝文志》)、《募修真寧萬壽寺序》(見之于清趙本植撰《慶陽府志·藝文志》)。
遭遇
鞏焴隱居官家洞,發(fā)誓再不做官。清順治十八年(1663),清兵層層包圍官家洞。鞏焴堅守不出,死不降清。官家洞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上有磐石蓋頂,下有絕壁斷道,一夫把關,萬夫莫開,兵將不可近身,刀槍不能奏效。清兵連攻數日也沒攻下。于是清軍首領命令士兵進山砍柴圍洞,堆積起來的柴高達幾十丈。把官家洞周圍堆了個嚴嚴實實。至5月14日,清軍將一個大貍貓用蠟裹身,然后用火點燃貍貓尾巴,貍貓沿柴堆亂竄,霎時官家洞成了一片火海,濃煙滾滾,焦土刺鼻,洞崖的石塊也被燒得爆裂。鞏焴在這場大火中不幸被熏燒而死,終年69歲。燒死鞏焴之后,清軍又搜殺鞏焴家族之人。因此事發(fā)生在 三水縣,清軍認為鞏焴是三水縣人,于是就在三水縣濫殺無辜,遇難者達幾百人。“三水沒鞏家”的話就是由此而來的。
歷史評價
后人為紀念鞏焴,在 正寧縣古縣城羅川(今 羅川鄉(xiāng)政府所在地)立有“學憲坊”,由于年深久遠,此坊已毀。( 文正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