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字毅夫。五原(今山西省)人。宋代將領。
姚雄為宋代將軍姚兕的長子。年少的時候勇敢且有謀略,姚雄十八歲時就隨軍征戰(zhàn),成為父親的得力助手。在征討金沙作戰(zhàn)中,姚雄率領百名騎兵先鋒出擊,第一個登城奪關。姚雄于荔原戰(zhàn)役中再立戰(zhàn)功。將軍韓絳惜其英才,推薦給朝廷。姚雄參加了延和殿閱試。
姚雄還參加了安南、瀘川戰(zhàn)役。歷涇原、秦風戰(zhàn)斗,駐守甘谷城,任遠鎮(zhèn)戎軍、岷州,再任左騏驥使。
紹圣年中(1095),渭州將章楶城平夏國,姚雄在熙河率兵前往支援,夏國全軍出戰(zhàn),姚雄軍隊與夏人進行了非常慘烈的戰(zhàn)斗,姚雄肩部中箭受傷,但其作戰(zhàn)更英勇。士兵們勇氣大振,敵人頂不住便撤退,姚雄率軍乘勝追擊,殺敵三千,俘虜無數(shù)。
而當初五曰之前,折可(通)在作戰(zhàn)失利,士氣沮喪,姚雄與折可(通)會師,幷且身先士卒,大大地舞動了軍中的士氣,各路軍都奮力拼戰(zhàn),取得了戰(zhàn)斗勝利。姚雄被任為東上(閻)使、秦州刺史。
第二年,虜寇攻打平夏,敵人的攻勢一時十分銳利,眼看城將失守。姚雄與弟弟姚古快速聯(lián)軍急援,力戰(zhàn)后得以解圍。后姚雄任知會州,領熙河鈐轄。王贍駐地青唐,羌人攻打湟、鄯,朝廷急詔姚雄與苗履率軍援助。邈川地方軍情危急,姚雄奉令解圍, 姚雄剛剛趕到,羌人軍隊看到空中塵煙滾滾,聽說是姚雄的軍隊,大驚而潰退。圍困已解,姚雄立即軍行鄯州,苗履后期到達。王贍告訴姚雄苗履他們,蘭豀還有一部份余敵,應該趁機立即去消滅。姚雄分析了情況,認為不可出征,但苗履不聽姚雄的勸告,獨率兵前往作戰(zhàn),姚雄即布防軍隊,充分準備迎敵戰(zhàn)斗。不出姚雄所料,不久苗履的軍隊就戰(zhàn)敗而退,敵軍追擊而來。姚雄親率軍隊迎戰(zhàn),敵人萬萬沒有料姚雄的這一招,一時大驚大亂,結果被殺二千多人,大敗而逃。勝利的消息大振軍民,哲宗帝特派使者到軍營中慰問犒勞官兵們。部隊隨后轉移至河州。
當時另一將軍種樸戰(zhàn)敗,王贍也陷敵中,姚雄從鄯州戰(zhàn)至湟州的四戰(zhàn),每一次都取得勝利。后在駐軍地修筑安鄉(xiāng)水關,于河兩岸立堡壘,以保衛(wèi)橋梁,開通了水道運輸,平民商販旅人,都來往于湟城之道。一派繁榮穩(wěn)定的生機現(xiàn)象。后姚雄兼任夏州防御使。
建中靖國初,朝廷議論棄守湟州,便詔姚雄討論其中的利害。姚雄認為可以放棄湟州,就將湟州賜趙懷德,調姚雄任治熙州,再任華州觀察使。
后來蔡京任用王厚復治河湟,停姚雄官職,治其棄地之罪,姚雄閑居光州。三年之后才恢復自由。之后定其責任較輕,復職金州。第二年朝廷復召回京。高永年死后,西域邊防阻絕。當初姚雄守治河熙、安楫時,復新邊使,后知治滄州,加奉天、天武四廂都指揮使,姚雄復為熙州,轉任安德軍節(jié)度觀察留后,步軍副都指揮使,任康武軍節(jié)度使。再奉詔進京,任中太宮使。轉任左金吾衛(wèi)上將軍,以武康節(jié)度使治熙州。
在熙河州駐兵防守的十八年間,換任了十六位將軍鎮(zhèn)守,唯有姚雄三次再任此職,共歷六年。
姚雄以檢校司空,奉寧軍節(jié)度使致仕。姚雄去世后,朝廷贈開府儀同三司,謚武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