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禽退齊
父無駭為魯國司空。他先在柳下做小官,后因秉性剛直,不愿與贓官同流合污,辭官隱居柳下。他足智多謀,才能出眾。常分析國政,談?wù)摫,常做一些?jì)貧解困的事,人們又稱他柳下惠。展禽的弟弟展喜在魯國為官。魯僖公二十五年(公元前635年),魯國大旱,莊稼枯死,軍民都吃不飽。齊國趁機出兵攻打魯國。魯僖公問眾大臣,誰能退兵?無人答應(yīng)。以后有個大臣對他說:“展禽文武全才,可退齊兵”。并說他弟弟展喜在朝為官,可派他去請展禽抗齊。展禽稱病不出,授計于弟。展喜依計,勸魯僖公放下架子,準(zhǔn)備牛羊、玉帛、陳酒,迎齊國大軍而行。先送上禮物,再敘述齊魯舊情,又說哀兵必勝之理,勸齊國退兵。齊國考慮利弊,認(rèn)為戰(zhàn)未必能勝,就退兵了。展禽智退齊兵的事在柳下傳出后,展禽的名聲就更大了。展禽死后,家鄉(xiāng)人民為他建祠奉祭。至今平陰縣店子鄉(xiāng)展洼一帶談到展禽的名子,還老幼皆知,佳話頻傳。
相關(guān)典故
歷代名道與茅山
相傳早在距今5000多年前,就有高辛氏時代人展上公修煉于句曲山伏龍地(今 茅山鎮(zhèn)玉晨村);先秦時,有燕國人郭四朝修煉于玉晨觀;秦時,李明真人修煉于古煉丹院(今乾元觀);東晉時期,句容人葛洪在茅山抱樸峰修煉,并著書立說;東晉興寧二年(364年),楊羲、許謐、許制作了《上清大洞真經(jīng)》,在茅山創(chuàng)立了別具江南特色的教派——茅山上清派;南朝齊梁著名道士陶弘景隱居茅山40余年,為茅山上清派的主要傳承者。茅山道教,在中國道教史上享有很高的聲望和地位,曾贏得了“秦漢神仙府,梁唐宰相家”、“第一福地,第八洞天”等美譽。唐宋年代茅山道教達(dá)到了鼎盛時期,前山后嶺,峰巔峪間,宮、觀、殿、宇等各種大小道教建筑多達(dá)三百余座、五千余間,道士數(shù)千人,有“三宮、五觀、七十二茅庵”之說。太平天國戰(zhàn)爭、抗日戰(zhàn)爭以及文化大革命對茅山道院的毀壞較為嚴(yán)重。茅山道院于上世紀(jì)七十年代末開始修復(fù),1982年被國務(wù)院批準(zhǔn)為首批對外開放的重點宮觀。俗話說:“要好運,到福地洞天——茅山”,九霄萬福宮(頂宮)作為茅山道文化的重要場所,一直以來的都是游人朝山敬香必到
在茅山雷平山之北。道教稱第一福地。從上古時代就有高李氏人展上公,燕人郭四朝等在此修煉,晉時楊泰、許溫在此造作《上清大洞真經(jīng)》、《黃庭經(jīng)》,梁天監(jiān)十三年(丑4年),上清派道士潘淵文,建"朱陽館"。天監(jiān)中陶弘景在此收集楊、許手跡,編纂《真話》、《登真隱訣》等上清經(jīng)書。唐太宗貞觀年間(627~649年)為桐柏先生(正軌)建"華陽館",唐玄宗為茅山上清第13代宗師
遺址概況
樂途游民部落五周年2007西藏圣地婚禮航空旅行白皮書黃金周出游全攻略李含光(玄靜)建"紫陽觀",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敕名為"王晨觀"。觀內(nèi)原有石牌坊一座,上刻"高李道場"。第一進(jìn)為靈宮殿,殿后有章臺,最后為三清殿,觀左有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造的無梁殿一座。觀內(nèi)道院有崇真、靈寶、天樞、紫陽、瑞像、雷平、三茅、大玄共8房。該觀毀于抗戰(zhàn)期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無梁殿尚存,后被拆除。一座歷史悠久的古觀,已蕩然無存,現(xiàn)重新建起的是王晨村的民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