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鄭銘(1429年———1500年)。字德新,號碧峯老人,邯鄲人,天順甲申進士。明代弘治朝正奉大夫(從二品),正治卿,陜西右布政使。鄭銘生于宣德四年,曾祖鄭思,祖父鄭參。鄭公十五歲時,父親鄭弘去世,母親王氏靠給人紡織度日,從小送他到本鄉(xiāng)私塾讀書。他小時天資聰明,喜讀詩書,天順八年考中進士,明英宗天順八年,被派遣到福建任監(jiān)察御史。憲宗成化二年(1466),奉命巡視山海關(guān)武備,整肅關(guān)內(nèi)外,后復命巡陜西禁茶,除奸剔弊,豪勢屏息。為抵御西北少數(shù)民族的侵擾,他籌措戰(zhàn)馬四千余匹,為守衛(wèi)邊防、整飭軍備做出了貢獻。后在嘉定金賊之亂時,他整治叛亂,境內(nèi)為之宴然,功績被載于《南志》。明成化十年春天,他調(diào)任到山東任按察司副使,因為被朝內(nèi)宦官所阻,被降職到山西布政使右參議,成化二十年,鄭公調(diào)任到陜西右恭議,奉命撫治商洛,并兼管漢中,時值陜西商洛地區(qū)遭受災害,百姓饑饉,饑民相食,餓殍盈途,鄭公盡心盡力籌措物資,補充糧食,并拿出自己的薪金來救濟災民,想盡辦法救活救活百姓,饑民被救濟得活者,數(shù)不勝數(shù)。他還修整南北通行道路,組織百姓,開導水利,盡心盡力為人民辦事。弘治元年,他被調(diào)離商洛時,百姓涕淚挽留,阻塞道路,并為鄭公立碑建祠,追慕不已。弘治四年春天,鄭公升任右布政使,他益加嚴明,軍伍整飭,百姓安定,關(guān)中大変。后告老還鄉(xiāng),弘治九年老疾于故里林下,享年七十有二,葬于邯鄲城西巖隅村北高山之下。鄭公育有七子十女,后代多散居于邯鄲柳林橋村、上宋村、城內(nèi)等地。今留有鄭公描寫邯鄲城西紫山(又名紫金山、馬服山)七律詩一首。
七律登紫山
明·鄭銘
紫山之上石嵯峨,紫山之下云蹉跎。
孤村雨后紅塵少,百里煙中綠樹多。
入眺晴嵐遙荏苒,臨歸佳氣晚婆娑。
不知匹馬逢秋健,醉把瑤鞭獨放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