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流亡宗子
據(jù)《宋史》稱,李濤為唐敬宗之子、郇王李瑋的十世孫(唐敬宗與李濤之間只差八十九歲,故其為郇王“十世孫”之說存疑)。
天祐四年(907年),梁王朱溫(即后梁太祖)篡唐建后梁,李濤之父、將作監(jiān)李元自襯宗室身份可能會帶來災禍,帶著李濤避禍于湖南,依靠于割據(jù)一方的楚王馬殷,被署任為衡陽縣令。李濤的堂兄李郁仕于后梁,因而將李濤父子的行蹤告訴朱溫,朱溫令馬殷讓李濤父子北返京師。李濤回到長安后,被補任為河陽縣令。
轉仕唐晉
后唐天成(926年-930年)初年舉進士甲科,歷任建雄軍節(jié)度府從事、監(jiān)察御史、右補闕等職。宋王李從厚出任魏博節(jié)度使時,辟用李濤為魏博觀察判官。一年多后,入朝任起居舍人。
后晉天福元年(936年),李濤改任考功員外郎、史館修撰。
秉公執(zhí)法
天福二年(937年),后晉高祖前往大梁(今河南開封),洛陽巡檢使張從賓抗命叛亂,控扼虎牢關。已故齊王張全義的兒子張繼祚參與謀反,高祖將要族滅張氏。李濤上疏力陳張全義的功勛,請求只降罪于張繼祚一家。高祖同意。
李濤曾經奉詔擔任宋州括田使,前任雄州刺史袁正辭送給他束帛(古代的一種贈禮),求他保全自己的田莊。李濤秉公執(zhí)法,將此事稟奏朝廷,受到高祖的褒獎。袁正辭因此獲罪,被降官一階,李濤則出任浚儀縣令。又改為比部郎中、鹽判官及刑部郎中。
涇原節(jié)度使張彥澤殘害幕僚張式,霸占其妻子,張式的父親張鐸前往開封府訴冤,高祖因張彥澤有軍功而不追究其罪。李濤“伏閣抗疏”,堅持要求依法制裁,終將張彥澤撤職,“止令削奪一階一爵而已”,張式的父親、弟弟、兒子也被拜官。
天福七年(942年),高祖駕崩,李濤因不赴京臨喪的罪名被停職。不久后,被起用為洛陽縣令,轉任屯田職方郎中、中書舍人。
開運三年十二月(947年1月),投降契丹的張彥澤引契丹軍攻陷開封府,滅亡后晉。開封失陷后,張彥澤領騎兵肆意殺掠,李濤主動謁見,得以保全性命。
躋身相位
天福十二年(947年),后漢高祖進入洛陽,李濤攜帶百官的表奏由開封前往洛陽覲見高祖。高祖向李濤詢問京師開封的財賦在契丹撤離后還剩余多少,李濤應對詳備且得體,深得其贊賞。高祖抵達開封后,任命李濤為翰林學士。
歸德軍節(jié)度使杜重威據(jù)鄴城叛亂,高祖命大將高行周、慕容彥超前往討伐。但高行周、慕容彥超二人相互交惡,耽誤軍情。李濤密奏請求高祖親征杜重威,高祖覽奏后,認為李濤之才能勝任宰相之職,于同年九月擢升他為中書侍郎兼戶部尚書、平章事,成為宰相。
乾祐元年(948年),后漢隱帝即位,由樞密使楊邠、郭威掌握機密事務,侍衛(wèi)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史弘肇領有兵權,與武德使李鄴等人爭權,各重臣之間互相爭權奪利。李濤上疏隱帝,請求將楊邠等全部罷職出任藩鎮(zhèn)節(jié)度使,改由同僚蘇逢吉、蘇禹珪掌管樞密院,以肅清朝政。隱帝不能決斷,與李太后(李三娘)商議。李太后也只是召來楊邠等人,對其加以戒諭(一稱李濤受蘇逢吉誘導,請求罷免楊邠、郭威等,楊邠將李濤奏疏告知李太后,太后大怒,認為他離間大臣,因此加以重責)。三月,李濤反被構陷罷相,遣回私宅。等到郭威以“清君側”名義起兵時,李太后倉惶泣涕道:“沒有采用李濤的建議,滅亡是應該的啊!
晚年及病逝
廣順元年(951年)正月,郭威建立后周政權,即為后周太祖。二月,李濤被起用為太子賓客。
廣順三年(953年)十月,升任刑部尚書,后改為戶部尚書。
顯德六年(959年)六月,后周世宗駕崩。七月,李濤擔任山陵副使,負責督造世宗陵寢。九月,新即位的后周恭帝加封李濤為莒國公。
建隆元年(960年),殿前都點檢趙匡胤代周建宋,即宋太祖。北宋建立后,李濤被任命為兵部尚書。
建隆二年(961年),李濤患病,并于同年病逝,享年六十四歲。太祖聞訃訊,追贈他為右仆射。
主要成就
李濤在后晉任宋州括田使時秉公執(zhí)法,拒絕前雄州刺史袁正辭的贈禮,將其占有田莊詳情稟奏朝廷;涇原節(jié)度使張彥澤殘害幕僚張式,李濤堅持要求依法制裁,最終使其得到了降級處罰。后漢時期,李濤力勸后漢高祖親征歸德鎮(zhèn)杜重威叛亂,并在后漢隱帝時請求外放重臣楊邠、郭威、史弘肇、李鄴等,解除其兵權,以肅清朝政,被認為“國家安危未形而能見之”。
人物評價
劉承祐:早預朝倫,素虧時望,繼踐清華之列,曾無倜儻之名。先皇帝應運開階,濟物成務,未明求理,虛已待賢,擢自禁林,升之槐路,既委宰衡之任,蔑聞帷幄之謀。迨及眇躬,初親庶政,被顧問之際,屢睹醺酣;當獻替之時,無聞詆訐。復虧嚴重,但務詼諧,詎為君子之儒?殊失大臣之體。(《李濤罷相制》)
李三娘:不用李濤之言,宜其亡也。(《宋史》引)
柴榮:①濤輕薄無大臣體,朕問相而卿(張昭)首薦之,何也?(《資治通鑒》引)②……然如濤者,終不可置之中書。(《資治通鑒》引)
張昭:昔晉高祖之世,張彥澤虐殺不辜,濤累疏請誅之,以為不殺必為國患;漢隱帝之世,濤亦上疏請解先帝兵權。夫國家安危未形而能見之,此真宰相器也,臣是以薦之。(《資治通鑒》引)
王明清:五代李濤與弟(李)瀚俱負才望。(《揮麈錄》)
脫脫:①濤慷慨有大志,以經綸為己任。工為詩,筆札遒媚,性滑稽,善諧謔,亦未嘗忤物,居家以孝友聞。(《宋史》)②李谷、邊歸讜、竇貞固、李濤輩,或在廟堂,或侍帷幄,世主之所寵任,社稷之所倚賴,而更事異姓,不能以名節(jié)生死,倫義廢矣。(《宋史》)
個人作品
李濤知識廣博,工于詩文及書法,史稱其“筆札遒媚”,與弟弟李瀚均以文學聞名。
《全唐文》錄有其文一篇:《顏噲贊》。
《全唐詩》錄其詩三首:《春社從李昉乞酒》、《題僧院》、《答弟婦歇后語》,以及斷句若干!度圃娎m(xù)拾》補詩兩首。
《全宋詩》錄其詩最多,有《春社日寄李學士》、《處事》、《春晝回文》、《次韻平埜王子厚登相山不及相過》、《登高丘而望遠!贰ⅰ蹲x阮籍詠懷十七首》、《訪林龍發(fā)》、《寄范稅院倚衡》、《蘭坡過省》、《南山》(三首)、《琴書》、《三月十六日西湖聞杜鵑》、《僧本均乞蒙泉稿》、《詩社中有赴補者》、《詩友作涉江采夫容觸撥鄙思亦成一首》、《題處士林亭》、《題泥水關不動尊院》、《題盱江王章甫梅境》、《題袁恭父神心精舍》、《為廣壽長老文杰說嵩溪偈》、《為能仁長老本端說無學偈》、《新年開義館教族屬子侄作詩勉之》、《雜詩十首》(四首)、《雜詩四首》(四首)、《贈染花徐仲湘》、《贈山翁》。
軼事典故
直對張彥澤
彰國軍節(jié)度使張彥澤投降契丹后,引契丹軍攻陷開封,滅亡后晉,肆意報復。眾人都為曾經得罪張彥澤的李濤擔憂。李濤亦無可奈何,主動求見張彥澤,通刺(出示名片以求延見)謁見說:“上疏請殺太尉人李濤,謹隨狀納命!睆垙煽春,“欣然降階迎之”。但李濤仍是不安,又說:“太尉真的寬恕我嗎?”張彥澤答道:“看到您的門狀,見到u2018納命u2019二字,讓人怒氣頓消,又有什么好擔心的!”李濤確認沒有生命危險后,又編排了一套伶人詞說:“太尉既相恕,何不將壓驚絹來!睆垙陕勓源笮Γ詈笊拼顫。
但據(jù)另一種記載,李濤前往拜謁后,張彥澤先問他:“舍人(指時任中書舍人的李濤)害怕嗎?”李濤答道:“現(xiàn)在我的恐懼,就像足下當年的恐懼(指張彥澤被李濤彈劾一事)一樣。如果先帝(后晉高祖)聽從了我的建議,怎么會有今天這樣的事!睆垙陕牶蟠笮Γ寰婆c李濤對飲。李濤自始至終都神態(tài)自若。
戲謔嘲僧
李濤能言善辯,言辭詼諧逗趣,卻不觸犯他人。他還是平民時,常常往來于長安、洛陽之間。汜水關(今河南滎陽市汜水鎮(zhèn)境內)有一座名為“不動尊院”的寺院,寺中有位僧人,十多年不曾跨出院門,李濤每次路過此寺休息時,都會前往問候此僧。其后,這座寺被大火焚毀,僧人們都遷居到他處。李濤再次經過此地時,只剩下了殘存的門扇,他于是在門上題詩道:“走卻坐禪客,移將不動尊。世間顛倒事,八萬四千門。”
力疾草奏
李濤為人慷慨且有大志,以天下為己任,在家中也以孝順、友愛聞名。宋太祖即位后,李濤成為兵部尚書。當時軍校尹勛監(jiān)督疏浚五丈河,參與浚河的陳留民夫乘夜逃散,尹勛擅自斬殺隊長陳琲等十人,有七十位丁夫都被施以一百杖刑,還被割去左耳。時已病重臥床的李濤聽說后,奮筆草擬奏疏,請求斬殺尹勛來告慰天下百姓。李濤的家人對他說:“您患病已久,應該愛護自己的身體,朝廷的事情暫且放在一邊!崩顫龖嵮缘溃骸叭硕紩幸凰,但我身為兵部尚書,坐視軍校無辜殺人,怎么可以不上奏?”太祖覽奏后表示嘉賞,隨即下詔削去尹勛的官爵,將其發(fā)配至許州服役。
親屬成員
輩分 | 關系 | 姓名 | 簡介 |
---|---|---|---|
家世 | 先祖 | 李湛 | 唐朝第十三位皇帝,謚號睿武昭愍孝皇帝,廟號敬宗。 |
李瑋 | 唐敬宗李湛之子,封郇王!端问贰贩Q其為李濤的十世祖。 | ||
祖父 | 李鎮(zhèn) | 唐末官至臨濮縣令。 | |
父親 | 李元 | 唐末任將作監(jiān)。后梁建立后曾避地湖南,后又回到長安。 | |
平輩 | 弟弟 | 李瀚 | 一名浣,有文學之名,后晉時官至翰林學士。后晉滅亡后被擄至契丹,終老北方。 |
子輩 | 兒子 | 李承休 | 官至尚書水部郎中。 |
孫輩 | 孫子 | 李惟勤 | 宋真宗時被授為許州司士參軍。 |
李仲容 | 李承休之子,官至戶部侍郎。 |
表格參考資料:
史料記載
《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傳第二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