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作品
1.《畢摩紀》
2.《翻山》(入圍第60屆柏林電影節(jié)“青年論壇”單元,《翻山》于柏林古老的Dephi劇院舉行首映禮)
人物履歷
2002年至2005年,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研究生
2003年紀錄電影《德拉姆》副導演 任腳本策劃 現(xiàn)場執(zhí)行
2004年田壯壯故事片《吳清源》副導演 任腳本策劃
2005年田壯壯故事片《狼災記》前期文學策劃
2003紀錄片《游來歌》導演
2004紀錄片《雜技人生》導演
與日本NHK電視臺合作拍攝,當選2003年NHK第四季最優(yōu)作品賞
紀錄電影《畢摩紀》2006 導演
該片當選:
2008中港臺三地大學生電影節(jié)最佳紀錄片
2007英國皇家人類學電影節(jié)巴茲爾制作者大獎提名獎
該片入圍:
第50屆洛加諾國際電影節(jié)2006年8月
第11屆釜山國際電影節(jié)2006年10月
維也納國際電影節(jié)2006年10月
第30屆紐約Margaret Mead電影節(jié)2006年11月
意大利遠東電影節(jié)2006年11月
香港國際電影節(jié)2007年3月(為中國內(nèi)地唯一入選作品)
德國慕尼黑國際電影節(jié)2007年6月
獲邀美國紐約大學放映交流
該片由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系統(tǒng)收藏
北京人藝紀念焦菊隱誕辰百年復排經(jīng)典名劇《茶館》紀錄片——《茶館2006》導演
北京人藝舞臺藝術(shù)片《白鹿原》、《建筑大師》導演
劇情片《翻山》(2007-2009)導演
該片入圍:
第6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jié)青年論壇競賽單元2010年2月
第34屆香港國際電影節(jié)2010年3月
第12屆布宜諾斯艾利斯國際電影節(jié)2010年4月
第1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jié)亞洲新人獎2010年5月
第4屆首爾數(shù)字電影節(jié)2010年8月
第29屆溫哥華國際電影節(jié)2010年10月
第14屆伊赫拉瓦國際紀錄片電影節(jié)2010年10月
獲邀紐約大學“DV-made China”論壇主辦“楊蕊電影展映單元”放映《畢摩紀》、《翻山》。
楊蕊專訪
新浪娛樂訊當?shù)貢r間2月18日晚,入圍第60屆柏林電影節(jié)“青年論壇”單元,由新銳女導演楊蕊執(zhí)導的《翻山》于柏林古老的Dephi劇院舉行首映禮。于首映禮后,楊蕊接受新浪娛樂專訪時透露,她就是要做一部讓觀眾不斷進入到自己的內(nèi)心,不斷克服自己心理的極限和障礙的電影,而拍攝這部影片,前后歷時三年,就像在不斷翻山一樣,歷經(jīng)險阻。
新浪娛樂:聽說,您拍攝這部電影的過程,就像這個影片的名字一樣,也是在翻山。
楊蕊:我們是05年12月份到阿蘭山采風,一開始當?shù)卣埼覟樗麄兣臄z一部民族風情很濃郁的電影,我們也對那里的一些風俗感興趣,比如過去的獵頭,比如今天存在的很多危險,但在準備的過程中,最后觀察到的還是自身的東西。于是,我們慢慢拋開了歷史、風俗和時代的記錄,更關注所有這些事件對人們內(nèi)心的影響。我們在三年間,一共做了十幾稿的劇本,但在實際拍攝中,又全部都推翻了。
07年開機,拍攝了一個月,后來沒錢了,就得重新找資金,08年資金到位后,再開機,原來的男主角胖了20多斤,不能繼續(xù)演了,只能重新找人來演,以前拍的幾乎快一半的內(nèi)容只能全部廢掉。
08年10月重新開機,一直拍到09年,但因為主角換人,其實占用了一些后期的預算,所以在做后期的時候,又得去找錢,等找到錢之后,做后期就做了一年。
《翻山》里的那個民族,他們是從很遠的地方,有可能是從印度群島然后到緬甸,一路翻山過來的。但我們要講的“翻山的過程”,實際上是不斷克服心理極限的過程。
新浪娛樂:在沒有影像介入的時候,你的故事大概是怎樣的
楊蕊:是比較正規(guī)的電影劇本的嘗試,講一個劇組進入到這個村莊,他們因為要做紀錄片就采訪了一些人,想了解過去的獵頭歷史。
但進入到那個地方之后,發(fā)現(xiàn)那的溫差比較大,只有兩個極端天氣情況,出太陽之后,很炫目,給人帶來一種失重感,沒太陽之后,會非常的幽暗和寒冷。
在這樣兩極氣候的搖擺之下,很多事情會變得可為又可不為,但在他們的生活中隱藏著某種不安和沖突,我們這個電影也呈現(xiàn)出非常平靜的表象,但是它的內(nèi)心也潛在莫名的不安和緊張?赡芤驗楸ò,或手榴彈,但可能又不是因為這些,這是和我們生活的本質(zhì)是一致的。
以前我拍的紀錄片,比較封閉,是在展現(xiàn)民族風俗,比較人本主義,到了這部電影,拋開了民族和獵奇,進入到生活中無法控制的狀態(tài)。我不想給觀眾一個具體的故事來調(diào)動他們的喜怒哀樂,希望《翻山》能讓他們?nèi)ンw會自己在生活里無法抓住的一些感覺。它不是大眾電影,不能獲得廣泛的生活層面和情感層面的共鳴,但我也希望真正坐在電影院,看這部電影的觀眾,能夠進入到自己的內(nèi)心,不斷克服自己心理的極限和障礙。
新浪娛樂:南方充沛的略色,可能會挑戰(zhàn)運光和攝影,還包括熱帶的炎熱感,也很難用影像表達出來。我看過你的攝影指導廖擬之前的東西,他會大量的用到手持,影像會很華麗,但是現(xiàn)在卻有一種質(zhì)樸和層次感,當然,技巧也是非常嫻熟的。
楊蕊:廖擬是一個非常出色的攝影,他和我最大的一個相同點就是我們對環(huán)境、對氣氛、包括對人物的很多東西都比較敏感,我們很少去談劇本和主題,我們是一種靈動的碰撞。
新浪娛樂:在《翻山》里,聲音也很值得關注。
楊蕊:因為全片沒有一個清晰的故事線,真正帶動觀眾進入的其實是聲音。我們有意做了非常象征性的自然空間,聽上去很自然,似乎是原生態(tài)的,但實際上是后期制作的。
新浪娛樂:有一場你出現(xiàn)了,你在指導演員,也有攝影機,大家能夠明確感覺到這和其他的部分并不是很一致。
楊蕊:那場戲在原來的劇本里是擱在最后的,是試圖做一次顛覆,但后來我們把它擱在中間了,就起到了一個間離效果。它是我們原來劇本里的,那個脫衣服的老頭代表了村莊過去的獵頭歷史。它們只是某一種元素,不是隱喻或者象征,跟前面的那些碎片一樣的片段也沒有什么特別的本質(zhì)的不同,也是想給后面的故事帶來某種跳出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