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吳偉進德才兼?zhèn),武功高強,英勇善?zhàn),他飽嘗了元帝國反動統(tǒng)治的壓榨,親眼目睹了元統(tǒng)治的腐敗天能,赤地千里、民不聊生的社會現(xiàn)象,為救天下生靈,他帥族人揭竿反元,加入紅巾軍,成為朱元璋的一支主力和嫡系部隊,時稱吳家軍。后于徐達麾下任參將,征云伐貴,收兗州、拼密云、戰(zhàn)大都,為明朝創(chuàng)建立下赫赫戰(zhàn)功。
人物成就
洪武元年,吳偉進奉命轄營衛(wèi)輝府,任綠營總督,所屬部隊分派到中原各地,軍管戰(zhàn)后的土地分配及大遷民的安置工作。吳偉進成為南征北居的始祖,其子吳文達時任河南武陵河道總督,軍屯原武縣張角村。其二弟吳偉福屯原封一帶,三弟吳偉祿留守衛(wèi)輝府。他們組織屯田擴耕,“軍管民耕、屯田積糧”的政策對明王朝穩(wěn)定中原奠定了基礎,也為大批遷民鋪平了道路。明初原武縣首任縣長惠濟民曾為吳軍屯田積糧而樹碑立傳。
明洪武三十年(1398年)二月初八日,吳偉進去世,二世祖吳文達將父親厚葬于祝樓鄉(xiāng)張角村西南龍子崗。并將隨軍陣亡的同宗將士近百縣棺槨,同冢幽宅,并立碑銘志,以示不忘。時年二月二十八日舉行了壯烈的公祭儀式。吳公墓占地26.9畝。
因河患侵擾,吳氏舉族遷至姚家圈。1554年九世祖吳慈(時任清苑縣令)與吳士毅(庠生),為崇祀祖宗功勛,在姚家圈創(chuàng)建吳氏宗祠,將每年農(nóng)歷二月初八至二月二十八日定為吳氏祭祀日(廟會日),600年來吳氏廟會香火旺盛。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2年),意大利傳教士在王村建教堂,外國列強冒天下之大不韙,悍然將元明烈士碑林強行拆毀修建房基,加上戰(zhàn)亂和社會變革、黃河水利工程,使昔日古碑林立的公墓,被黃土深埋,日見蒼涼、冢宅無輝。
隨著政通人和的盛世到來,整合三吳文化(吳氏公墓、泰伯文化廣場、泰伯紀念堂)已引起了社會關注。經(jīng)專家論證:該墓群不單是吳氏公墓,也是正義之師的烈士陵園,其歷史影響、社會意義和道德傳承,都有很高價值。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已將三吳文化列為原陽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