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姚繼祖(1917—1996)永年城內(nèi)人,邯鄲地區(qū)太極拳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太極拳十三名家之一,自幼酷愛武術,早年曾在永年國術館隨郝月如學太極拳,郝師南下后,便拜太極名家李遜之為師,學習武式太極拳,為人謙和謹慎,文武并茂,拳技精湛,拳理妙通,平時授徒,接見來訪者總是平易近人,循循善誘,深入淺出誨人不倦。
個人成就
多次發(fā)表論文,提出改進太極拳的教法和做法。著有《太極拳拾遺》、 《論內(nèi)外三合》等,他授徒頗多。
相關文章
尊師重道,終身不懈
姚師年輕時家境富裕,自八歲起即隨祖父姚佩虞老先生習拳,后拜于李亦畬宗師之子李遜之先生門下,是遜之老先生的最幼愛徒。因敬師如父,故深得遜之先生厚愛,師徒感情極深。文革時姚師蒙冤受迫害,有時天天受批斗,在這種人身毫無保障的情況下,姚師最擔心的是遜之老先生的照片被抄走,就將照片藏在貼身內(nèi)衣里,果然幸運地躲過被抄走的厄運,為太極拳史保留下珍貴資料,F(xiàn)在有關李遜之先生的照片,都是當時所藏照片的翻版。
姚師在同我們談拳時,總是稱道遜之先生的受業(yè)厚恩和精妙絕技,從言談中我們也深深的受到了感染,體會到了師恩難忘和師道尊嚴,這是一種飲水思源的真誠敬仰。他曾說,練成太極拳有三個必要條件:明師,悟性,刻苦。三者缺一不可,但首要的是幸遇明師,否則終身不能窺竅。尤其武李一派,精要處非言傳口授不能窮其奧妙。姚師常說太極拳藝千金不傳浮浪子,卻可以十字街頭贈故人。
姚師既得武李一派真?zhèn)鳎趾菹鹿Ψ,每晚在家與師兄魏培林先生一塊研究推手,旁邊桌子備具酒菜,練累了就停下來飲酒用菜,這樣歇一會兒又繼續(xù)推,一直到天朦朦亮魏先生回家睡覺,才上床休息。數(shù)十年揣摩研究,至到逝世當日,故功夫極純。
九七年姚師在邯鄲弟子家中住時,每日清晨,由外甥李志忠,孫女婿李平方和弟子崔志光陪同到一墻之隔的叢臺公園散步、講拳,時年八十一歲。一日恰遇年輕時的拳友賈樸先生,二人一見非常親切,賈先生力邀演拳,姚師見盛情難卻,就往場中一立,氣靜神舒,隨著一式式的運勁兒,周身關節(jié)也發(fā)出叭叭的輕微震響,腳步舉動極其輕靈,似乎連神態(tài)都為之一變,那象八十多歲的耄耋老人!賈先生的學生和游人圍觀者有數(shù)十人,大家都被氣韻所感染,忍不住鼓掌叫好,賈先生對旁觀者說:“還是童子功厲害,到老功夫不丟”。姚師去世當天下午還同我們幾個弟子和來訪者講拳試勁兒,一如往常,傍晚安然而逝。弟子們聞之皆不敢相信,姚師一生真正做到了活到老,練到老,教到老。
循循善誘,誨人不倦
姚師授拳不但口授身演,為了使學者明白,還常常別出心裁地舉例幫助理解。他講太極拳中不允許有直勁兒,要旋轉和內(nèi)勁鼓蕩,就用細繩挽成環(huán)狀,一端套在頸上,另一端套在手上,頸項和手腕將繩環(huán)撐直,別人一推其手,在繩子絲毫不松動的情況將人發(fā)放彈跳而出。以此來演示太極拳不能有直勁兒和凹凸,全用腰腿打人。
他講“不丟不頂”時說,手或身體與彼相接處不只是不離開就算了,結合的松緊疏密程度都不能或大或小,就拿手指在桌子上帶動火柴盒移動,告訴我們用力大則頂,火柴盒被壓在桌子上帶不動,用力小了則手在火柴盒上滑動,也帶不起來,只有用力不大不小恰到好處時方能帶著火柴盒隨意所動,推手中帶人也是如此。
姚師不但拳藝精湛,因其有較高的文化修養(yǎng),不但能將太極拳藝演的精妙絕倫,而且對拳理也有獨到見解,如講“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要求打拳推手不能兩手亂動,因打人、隨人主要是腰腿力量,相接處只是傳導勁力的通路。故在推手時要我們少發(fā)勁,多在沾粘連隨上下功夫。與我們推手時,他常常是拿住我們勁路粘著我們跟著他前進、后退、轉彎,而他兩手并不見有什么動作,所謂“拳打不知”。告訴我們,能用身法拿住人,處處能打,何時打,怎樣打,皆在我掌握,不要急于發(fā)人。
忠厚長者,德藝雙馨
姚師為人為拳,謙虛內(nèi)斂,質(zhì)樸平和,不言人之過,不矜己之能。八一年三浦英夫帥日本太極拳代表團訪華,專門與姚師推手試勁,姚師將手放在胸前作一棚式,三浦英夫用力一按,姚師身手不動即將其彈出,三浦不解,換人推按仍是如此。三浦感嘆地說武式太極是寶中之寶,盛邀姚師訪日居留或由其資助在日本出書,被婉拒,贈送禮品也被謝絕。他們回國后在武術刊物上專門大幅介紹姚師拳藝,后又給姚師寄來珍貴郵品集以表敬意,姚師將其分送縣里的翻譯和工作人員。
對來訪者姚師總是熱情接待,推手時也是將人制背即止,讓人心服口服懷德而去。有一次武漢某太極名手專程來訪,姚師尊其為大學教授,兼之該人又有一定名氣,推手中只是對其粘連黏隨跟著走,其人就認為姚師不過如此,竟對姚師說:“我這就是敷蓋對吞,能讓你不能動”,姚師見其不知天高地厚,就說:“這是什么地方?你來這里賣弄!”進步插襠輕輕一彈,將其人從地上抖起飛落到炕上,其人始知姚師懷藝不矜如此。對初次來訪者無論長幼尊卑,都執(zhí)意親自送到胡同口,即使八十多歲時仍然如此,全無一絲凌人之氣。
姚師離開我們7年了,但他的精神和懿范留在了我們心中,他的精湛拳技被人稱頌,薪盡火傳,他老人家逝而未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