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根據(jù)墓志和有關(guān)文獻得知,李靜訓(xùn)家世顯赫,她的曾祖父李賢是北周驃騎大將軍、河西郡公。祖父李崇,是一代名將,年輕隨從北周武帝平齊,又與隋文帝楊堅一起打天下,官至上柱國。開皇三年(583年),在抗拒突厥侵犯的戰(zhàn)爭中,以身殉國,終年才48歲。追贈豫、鄎(息阝)、申、永、澮、亳六州諸軍事、豫州刺史。
李崇之子李敏,就是李靜訓(xùn)的父親。隋文帝楊堅念李崇為國捐軀的赫赫戰(zhàn)功,對李敏也倍加恩寵,自幼養(yǎng)于宮中,李敏多才多藝,《隋書》中說他“美姿儀,善騎射,歌舞管弦,無不通解”。開皇初,北周宣帝宇文赟和皇后楊麗華(即隋文帝楊堅的長女)的獨女宇文娥英親自選婿,數(shù)百人中就選中了李敏,并封為上柱國,后官至光祿大夫。
據(jù)墓志記載,李靜訓(xùn)自幼深受外祖母北周太后楊麗華的溺愛,一直在宮中撫養(yǎng),“訓(xùn)承長樂,獨見慈撫之恩,教習(xí)深宮,彌遵柔順之德”。然而“繁霜晝下,英苕春落,未登弄玉之臺,便悲澤蘭之天”。大業(yè)四年(608年)六月一日,李靜訓(xùn)歿于宮中,年方九歲。楊麗華十分悲痛,厚禮葬之。
親屬成員
曾祖父:李賢,北周驃騎大將軍、河西郡公。
曾外祖父:楊堅,隋文帝。
曾外祖母:獨孤伽羅,文獻皇后。
祖父:李崇,隋朝上柱國、豫州刺史、廣宗郡公。
外祖父:宇文赟,北周宣帝。
外祖母:楊麗華,隋朝樂平公主。
父親:李敏,光祿大夫、岐周刺史、澧國公。
母親:宇文娥英,北周公主。
墓葬相關(guān)
微縮的人間繁華
1957年,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工作者們在西安城西的梁家莊附近,意外的發(fā)現(xiàn)了保存最完整,等級規(guī)格最高的隋代墓葬——李靜訓(xùn)墓。
李靜訓(xùn)墓位于今西安市玉祥門外西大街南約50米處。該墓墓室為長方形豎井坑,就是從地面向下挖一個平面為長方形的土坑作為墓室,墓室深度可達2.9米。在墓室的南邊有一斜坡型墓道,長6.85米。盛放墓主人的石棺就在此墓室中。石棺之上便是墓葬的填土,夯土的夯層致密。
清理夯土后,除棺前的墓志銘外,墓室正中放置著一個造型逼真的殿堂式的石棺。
輕輕打開棺板,眼前出現(xiàn)一塊早已殘朽的絲麻織品,長約70厘米寬26厘米~35厘米,厚約3厘米。這件絲麻織品應(yīng)當(dāng)是蓋在墓主人身上的被子。輕輕揭去絲麻織品,散亂的人骨和隨葬品便出現(xiàn)了。數(shù)量繁多的陶俑,鑲嵌玉石的項鏈,結(jié)構(gòu)精巧的手鐲,形式多樣的日用器具,潔白晶瑩的邢窯瓷器,來自波斯的金銀器皿……琳瑯滿目,宛如微縮的人間繁華。
石槨中的宮殿
墓中葬具是一具石棺和一具石槨,兩件石質(zhì)葬具皆為青石制成。槨長2.63米,高1.61米,寬1.1米,由17塊青石板拼接而成。揭開石槨,一具雕刻精美,堪稱石雕藝術(shù)品的仿殿堂石棺躍入眼簾。石棺平面呈長方形,石棺長1.92米,寬0.89米,高1.22米。就是這樣一座看起來僅能容身的石棺,竟被技藝高超的石匠雕刻成了殿堂的模樣。
這座石質(zhì)的小殿堂為“面闊三間”的九脊形式,棺底基石恰恰就是殿堂的基座。仿殿堂石棺正面間隔3間殿堂的是4根方形門柱。石棺的西壁是這三間面闊殿堂的正面,中心一間被雕成門的形象,門板,門框,門額,門檻一應(yīng)俱全。在這精致的石門上甚至還有排列整齊的門釘,五橫五縱分布。兩扇門板中間部雕刻出了門環(huán)。門的兩側(cè)相對陰刻了兩名身材清瘦,姿態(tài)萬方的侍女,右邊侍女手中捧一件長條形的物品;左邊侍女略將臉偏向門側(cè),一手扶著下垂的裙帶。石棺正面的兩間面闊上同樣采用陰刻方式雕刻出有九根直欞的窗戶。
石棺的棺蓋被雕刻成殿堂的屋頂,整個屋頂被精巧地以浮雕的方式雕刻出瓦片,板瓦,筒瓦,甚至檐頭的瓦當(dāng)上也陰刻出當(dāng)時最流行的蓮花紋。
隨葬品
累計230余件的隨葬物品皆置于石槨、石棺中間不足3平方米的狹窄空間內(nèi),除一般常見的陶俑及少數(shù)陶器外,還出土了大批珍寶,如金器,有嵌珠寶金項鏈、嵌珠寶金翎、金戒指、金杯、金釵飾品等,以及玻璃器、玉石器、鋼鐵器、骨、木漆器和絲織品等。其中,金項鏈和金鐲是波斯的制品,玻璃瓶和所盛香水也來自國外。從這些隨葬品中可以看出:陶俑和陶器屬于儀仗類的殉葬品。陶、瓷、銅、鐵、骨、木、漆器是日常服御器,種類齊全,幾乎是把死者生前所需的日常物品一件不漏地都殉葬了。
史料記載
《隋左光祿大夫歧州刺史李公第四女石志銘并序》
女郎諱靜訓(xùn),字小孩,隴西成紀(jì)人。上柱國、幽州總管壯公之孫,左光祿大夫敏之第四女也。族纂?yún)栢l(xiāng),得神仙之妙;家榮戚里,被日月之暉。況復(fù)淑慧生知,芝蘭天挺,譽華髫發(fā),芳流肇悅。幼為外祖母周皇太后所養(yǎng),訓(xùn)承長樂,獨見慈撫之恩;教習(xí)深宮,彌遵柔順之德。于是攝心八解,歸依六度,戒珠共明珰并曜,意花與香佩俱芬。既而繁霜晝下,英苕春落,未登弄玉之臺,便悲澤蘭之夭。大業(yè)四年六月一日遇疾,終于汾源之宮,時年九歲。
皇情軫悼,撤縣輟膳,頻蒙詔旨,禮送還京,賵賻有加。以其年龍集戊辰十二月己亥朔廿二日庚申,瘞于京兆長安縣休祥里面萬善道場之內(nèi)。即于墳上構(gòu)造重閣。遙追寶塔,欲髣髴于花童;永藏金地,庶留連于法子。乃銘曰:
光分婺女,慶合天孫,榮苕比秀,采璧同溫。先標(biāo)令淑,早習(xí)工言,生長宮闈,恩勤撫育。法水成性,戒香增馥,金牒旦窺,銀函霄讀。往從輿蹕,言屆河汾,珠涓潤岸,鏡掩輕云;隁w秪閣,跡異吳墳,月殿回風(fēng),霜鍾候曉。砌凝陰雪,檐悲春鳥,共知泡幻,和嗟壽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