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鄭戩(992年~1053年),字天休,蘇州吳縣人。鄭載之弟,早孤?途泳⿴,鄭戩像[1]師事楊億。娶李昌言第四女。天圣二年(1024)進士一甲第三名。歷官龍圖閣學士知開封府,官至樞密副使、陜西四路都總管。慶歷四年(1044),鄭戩派著作佐郎董士廉到水洛修城,不久被罷職。
宋史
古文
鄭戩,字天休,蘇州吳縣人。早孤力學。客京師,事楊億,以屬辭知名,后復(fù)還吳。及億卒,賓客弟子散去,戩乃倍道會葬。舉進士,擢甲科,授太常寺奉禮郎、簽書寧國軍節(jié)度判官事,召試學士鄭戩石刻像[2]院,為光祿寺丞、集賢校理、通判越州。還,改太子中允、同知太常禮院,注釋御制《發(fā)愿文》、《三寶贊》,升直史館、三司戶部判官,同修起居注,以右正言知制誥。判國子監(jiān);選明經(jīng)生講解經(jīng)義。徙知審刑院,遷起居舍人、龍圖閣直學士、權(quán)知開封府。吏馮士為奸利,有告士元受賕藏禁書者,戩窮治之。辭連宰相呂夷簡、知樞密院盛度、參知政事程琳,遂逮捕夷簡子公綽、公弼參劾其狀。既而士元流海島,度、琳坐嘗交關(guān)士元罷去,其余絀罰者自御史中丞孔道輔、天章閣待制龐籍又十余人,朝議畏其皦核。戩敏強善聽決,喜出不意,獨假貸細民,即豪宗大姓,繩治益急,政有能跡。徙權(quán)三司使,復(fù)轉(zhuǎn)運使考課格,分別殿最。又勾較三司出入,得羨錢四百萬緡,以右諫議大夫、同知樞密院改樞密副使。
戩與參知政事宋庠,為宰相呂夷簡所忌,與庠皆罷,以資政殿學士知杭州。錢塘湖溉民田數(shù)十頃,錢氏置撩清軍,以疏淤填之患。既納國后不復(fù)治,葑土堙塞,為豪族僧坊所占冒,湖水益狹。戩發(fā)屬縣丁夫數(shù)萬辟之,民賴其利。事聞,詔本郡歲治如戩法。
遷給事中,徙并州,道改鄆州,又徙永興軍。建言:“凡軍行所須,愿下有司相緩急,析為三等,非急罷去。”先是,衙吏輸木京師,浮渭泛河,多漂沒,既至,則斥不中程,往往破家不能償,戩奏歲減二十余萬;又奏罷括糴,以勸民積粟。長安故都多豪惡,戩治之尚嚴,甚者至黥竄,人皆惕息。
未幾,為陜西四路都總管兼經(jīng)略、安撫、招討使,駐涇州,聽便宜從事。遷尚書禮部侍郎。時知慶州滕宗諒、知渭州張亢過用公使錢,戩致于法。行邊至鎮(zhèn)戎軍,趣蓮花堡,天寒,與將佐置酒,元昊擁兵近塞。會暮塵起,有報敵騎至者,戩曰:"此必三川將按邊回,非敵騎也。"已而果然。及疆事少寧,詔還,知永興軍。
初,靜邊砦主劉滬謀筑水洛、結(jié)公二城,以通秦、渭援兵,招生羌大王族為邊衛(wèi)。戩使滬與著作佐郎董士廉督其役。會罷戩四路,宣撫使韓琦、知渭州尹洙皆以為不便,召滬、士廉罷役歸,不聽。乃使裨將狄青將兵以往,械送德順軍獄。戩力爭于朝,卒城之。
進戶部侍郎、資政殿大學士、知并州。契丹與元昊方交兵,邊奏互上,獨戩不以聞。詔遣使問其故,戩對曰:“敵自相攻,中國不足憂也!摈搿⒏g有棄地曰草城川,戩募土人為弓箭手,計口給田。初,兵興,用不足。河東行鐵錢,山多炭、鐵,鼓鑄利厚,重辟不能止。戩乃請三當一。令既下,兵民相扇動,數(shù)千人邀走馬承受訴。承受,中貴人,不能遏。又群噪州門,守門者拒不得入。戩聞,悉召至庭下,推首謀者數(shù)十人,黥隸他州,事乃定。
遷吏部侍郎,改宣徽北院使,拜奉國軍節(jié)度使,卒。贈太尉,謚文肅。戩遇事,果敢必行。然憑氣近俠,用刑峻深,士民多怨之。
白話
鄭戩字天休,蘇州昊縣人。 早年喪父發(fā)奮學習。 寓居京城,事奉楊億,以善寫詩文聞名,后又返回昊地。 等到楊億去世,其賓客弟子都四散離去,鄭戩卻兼程前往參加葬褸。 考取進士,被擢升為甲科,任命為太常寺奉禮郎、簽書寧國軍節(jié)度判官事,召試學士院,任光祿寺丞、集賢校理、越州通判。 返回朝廷后,改任太子中允、同知太常禮院,為御制《發(fā)愿文》、《三寶贊》作注釋,升任直史館、三司戶部判官,同修起居注,以右正言任知制誥。 兼掌國子監(jiān),挑選明經(jīng)生講解經(jīng)義。 遷知審刑院,升任起居舍人、龍圖合直學士、權(quán)知開封府。
小吏馮士元非法謀取私利,有人告發(fā)馮士元受賄藏有禁書,鄭戳徹底追查。 供詞牽連到宰相呂夷簡、知樞密院盛度、參知政事程琳,于是逮捕呂夷簡之子呂公綽、呂公弼彈劾其情狀。 不久馮士元被流放海島,盛度、程琳因曾與馮士元結(jié)交往來而被免職,其它被貶受罰的有御史中丞孔道輔、天章閣待制龐籍等十多人,朝議怕他明白切實。 鄭戳精明能干善于決斷,喜歡出其不意,獨自寬貸平民,如果是豪門大姓,則懲治更加急迫,為政頗有能干的名聲。 調(diào)任權(quán)三司使,又任轉(zhuǎn)運使考核官吏的政績,評定出高低等級。 又查對三司的支出與收入,得到余錢四百萬縉,以右諫議大夫、同知樞密院改任樞密副使。 鄭戳與參知政事宋庠,被宰相呂夷簡所忌恨,都被罷免,鄭戳以資政殿學士知杭州。 錢塘湖灌注民田數(shù)十頃,錢氏曾設(shè)撩清軍,以疏通淤填之患。 錢氏歸順后不再治理,葑土堙塞,被豪族僧舍所強占,使湖水益發(fā)狹小。
鄭戩調(diào)撥屬縣丁夫數(shù)萬人加以整治,百姓得到好處。 此事被上奏皇帝,詔令本州島每年按鄭哉之法治理錢塘湖。 升任給事中,遷往并州,路上又改任郫州,又遷往永興軍。 建議說:“凡行軍所必需的,希望下發(fā)到有關(guān)部門審查其輕重緩急,分為三等,不急需的則取消。”以前,衙門中的小官向京師運木材,將其漂流在渭水、黃河上,多有漂汝,到達目的地后,則因不合要求而被斥責,往往傾家蕩產(chǎn)也不能賠償。 鄭戢奏請每年減丟了二十多萬,又奏請取消括耀,以鼓勵百姓存糧。 長安故都多有強暴兇惡之徒,鄭戩對其嚴加懲處,直至被刺配邊地,不法之人都提心吊膽。
不久,任陜西四路都總管兼經(jīng)略、安撫、招討使,駐守涇州,有自主行事的權(quán)力。 升任尚書禮部侍郎。 當時慶州知州滕宗諒、渭州知州張亢濫用公款對過往官員請客送禮,鄭戳將其依法查處。 巡視邊疆到達鎮(zhèn)戎軍,奔赴蓮花堡,天氣寒冷,與將士們安排酒食,元昊正擁兵逼近邊塞。 適逢黃昏塵姻大起,有人報告說敵人的騎兵來了,鄭哉說:“這一定是三川的將士巡邊返回,不是敵人的騎兵!彪S后事情果然如此。 等到邊疆戰(zhàn)事稍稍平息,詔令其返回,任永興軍知軍。 當初,靜邊寨主劉滬計劃修筑水洛、結(jié)公二城,以使秦、渭的援兵通行,招生羌大王族作為邊衛(wèi)。 鄭戩讓劉滬與著作佐郎董士廉督辦此項工程。 適逢鄭戩被罷免四路之職,宣撫使韓琦、知渭州尹洙都認為此舉不宜,征召劉滬、董士廉停工返回,二人不肯聽命。 于是令副將狄青率兵前往,將其解往德順軍監(jiān)獄。
鄭戩在朝廷上據(jù)理力爭,最后二城得以修成。 升為戶部侍郎、資政殿大學士、并州知州。 契丹與元昊正在交戰(zhàn),邊境的奏報交相而上,只有鄭戳沒有奏報。 詔令派使臣詢問其中的原因,鄭戳回答說:“敵人自己在互相攻打,中原不值得為之憂慮!摈、府之間有荒廢不用的土地叫草城川,鄭戳招募土人為弓箭手,按人口分配田地。 當初,興兵作戰(zhàn),費用不足。 河東一帶流通鐵錢,山地多產(chǎn)炭、鐵,鼓風煉鐵鑄造錢幣的利潤豐厚,嚴厲懲辦屢禁不止。 鄭戳于是奏請錢以三當一。 命令既已發(fā)布,士兵百姓相互煽動鬧事,數(shù)千人攔截走馬承受官上訴。 承受,宦官,面對騷亂不能制止。 成群的人在州門前叫嚷不休,守門的士兵攔住他們不得進城。 鄭戳聽說后,將他們?nèi)空僦镣デ,推出主謀者數(shù)十人,刺配他州,此事才得以平定。 升任吏部侍郎,改任宣徽北院使,官拜奉國軍節(jié)度使,后去世。 朝廷追贈他為太尉,謐號文肅。 鄭戩遇事,果敢必行。 然而任性近俠,嚴刑峻法,士民大多心懷怨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