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歷
1962-----1965年 山西稷山中學(xué)學(xué)習(xí)
1965-----1968年 山西運(yùn)城師范學(xué)習(xí)
1968-----1971年 原籍稷山縣張開西村教師
1971-----1972年 稷山縣化峪公社團(tuán)委副書記
1972-----1975年 北京大學(xué)歷史系工農(nóng)兵學(xué)員
1975-----1979年 中國科學(xué)院北京天文臺古天文組工作(其中1976年上半年在南京大學(xué)天文系進(jìn)修)
1979-----1982年 北京大學(xué)歷史系碩士研究生
1982-----2009年 中國文化遺產(chǎn)研究院專業(yè)研究人員
2009年5月 正式退休
著 譯 目 錄
壹 書籍
(1)《敦煌天文歷法文獻(xiàn)輯!罚K古籍出版社,1996。
(2)《敦煌吐魯番學(xué)耕耘錄》,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6。
(3)《大梵寺佛音——敦煌莫高窟壇經(jīng)讀本》,臺北如聞出版社,1997。
(4)《敦煌吐魯番出土歷書》,收在《中國科學(xué)技術(shù)典籍通匯·天文卷》第一冊,河南教育出版社,1997。
(5)《敦博本禪籍錄校》(與榮新江合作),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6)《敦煌吐魯番天文歷法研究》,甘肅教育出版社,2002。
(7)《六祖壇經(jīng)——敦煌〈壇經(jīng)〉讀本》,遼寧教育出版社,2005。
(8)《我國古代的偉大科學(xué)家張衡》,書目文獻(xiàn)出版社,1984。
(9)《敦煌天文歷法考索》,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貳 文章
(一)隋唐史
(1)《官吏考課與唐王朝的盛衰》,載《敦煌學(xué)輯刊》1984年第二期,頁132—139。
(2)《唐前期三次官修譜牒淺析》,載《唐史學(xué)會論文集》第二集,陜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頁45—67。
(3)《隋對陳朝舊域的經(jīng)營——兼論江南河的開鑿》,載《運(yùn)河訪古》,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頁276—293。
(4)《近十年唐代士庶問題研究述評》,載《中國唐史學(xué)會論文集》第四集,三秦出版社,1991年,頁24—47。
(5)《使主,使副,使頭,使君》,《中國文物報》1998年7月22日第3版。
(6)《史道德族出西域胡人的天文學(xué)考察》,載《u201998法門寺唐文化國際學(xué)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陜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頁658—661。
(7)《關(guān)于唐姚無陂墓墓主的下葬時間》,載《文物》2003年第12期,頁42。
(8)《唐太宗唯才是舉》,載《中國青年》1979年第12期,頁16—17。
(二)歸義軍、 河西 歷史
(1)《張淮深平定甘州回鶻史事鉤沉》,載《北大學(xué)報》1986年第5期,頁86—98。
(2)《“涼州節(jié)院使押衙劉少晏狀”新探》,載《敦煌學(xué)輯刊》1987年第2期,頁62—68。
(3)《也談張淮深之死》,載《敦煌研究》1988年第1期,頁76—79。
(4)《歸義軍張氏家族的封爵與郡望》,載《敦煌吐魯番學(xué)研究論文集》,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0年,頁600—614。
(5)《敦煌文獻(xiàn)“河西都僧統(tǒng)悟真處分常住榜”管窺》,載《周一良先生八十生日紀(jì)念論文集》,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93年,頁217—232。
(6)《張淮深變文“驄馬政”釋詞》,載《中國敦煌吐魯番學(xué)會研究通》第26期。
(三)均田制、士族
(1)《敦煌吐魯番文書與唐代均田制研究》,載《中國文化》第2期,1990年,頁9—11。
(2)《北魏末年修改地、賦、戶令內(nèi)容的復(fù)原與研究》,載《出土文獻(xiàn)研究續(xù)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頁263—276。
(3)《敦煌文書位字七十九號——“唐貞觀八年五月十日高士廉等條舉氏族奏抄”辯證》,載《中國史研究》1986年第1期,頁73—86。
(四)天文學(xué)史
(1)《“萬祀千齡,令人景仰”——紀(jì)念偉大的科學(xué)家張衡誕生1900周年》(與陳久金合作),載《光明日報》1978年6月22日。
(2)《涼山彝族天文歷法調(diào)查報告》(與陳宗祥、王勝利合作),載《中國天文學(xué)史文集》第二集,科學(xué)出版社,1981年,頁101—148。
(3)《黎族天文歷法調(diào)查報告》(與陳久金、王勝利合作),同上書,頁77—85。
(4)《赫哲族天文歷法調(diào)查報告》(與王勝利合作),同上書,頁71—76。
(5)《鄂倫春族天文歷法調(diào)查報告》(與王勝利合作),同上書,頁61—70。
(6)《鄂倫春、赫哲族的物候和天文知識說明了什么——關(guān)于天文學(xué)萌芽的幾個問題》,同上書,頁46—60。
(7)《涼山彝族二十八宿初探》(與陳宗祥合作),載《涼山彝族奴隸制研究》1979年第一期,頁66—75。
(8)《跋吐魯番文書中的兩件唐歷》,載《文物》1986年第12期,頁58—62。
(9)《敦煌文獻(xiàn)S.2620號“唐年神方位圖”試釋》,載《文物》1988年第2期,頁63—68。
(10)《敦煌文獻(xiàn)中的天文歷法》,載《文史知識》1988年第8期,頁48—53。
(11)《敦煌殘歷定年》(與席澤宗合作),載《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總第12期,1989年,頁12—22。
(12)《敦煌古歷叢識》,載《敦煌學(xué)輯刊》1989年第1期,頁107—118。
(13)《比“步天歌”更古老的通俗識星作品——“玄象詩”》,載《文物》1990年第3期,頁61—65。
(14)《天水放馬灘秦簡“月建”應(yīng)名“建除”》,載《文物》1990年第9期,頁83—84。
(15)《吐魯番出土“唐開元八年具注歷”釋文補(bǔ)正》,載《文物》1992年第6期,頁92—93。
(16)《敦煌吐魯番歷日略論》,載《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化》1993年第3期,頁40—48。
(17)《關(guān)于敦煌歷日研究的幾點意見》,載《敦煌研究》1993年第1期,頁69—72。
(18)《重新面世的敦煌寫本“大歷序”》,載香港《九州學(xué)刊》6卷4期,頁155—158。
(19)《吐魯番新出“高昌延壽七年歷日”考》,載《文物》1996年第2期,頁34—40。
(20)《敦煌歷日中的“年神方位圖”及其功能》,載《段文杰敦煌研究五十年紀(jì)念文集》,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出版,1996年,頁254—259。
(21)《敦煌歷日的現(xiàn)代流變——香港民用歷書文化探源》,載《潘石禪先生九秩華誕敦煌學(xué)特刊》,1996年,頁249—266。
(22)《敦煌本北魏歷書與中國古代月食預(yù)報》,載《敦煌吐魯番學(xué)研究文集》,書目文獻(xiàn)出版社,1996年,頁360—372。
(23)《敦煌吐魯番歷日的整理研究與展望》,載《古天文與中華傳統(tǒng)文化國際研討會會議論文集》,1998年7月,頁33—36。
(24)《跋兩篇敦煌佛教天文學(xué)文獻(xiàn)》,《文物》2000年第1期,頁83—88。
(25)《敦煌學(xué)科技著作評介》,載《書品》2000年第3期,頁51—55。
(26)《敦煌三篇具注歷日佚文校考》,載《敦煌研究》2000年第3期,頁108—112。
(27)《黑城出土〈宋淳熙九年(1182年)具注歷日〉考》,載《華學(xué)》第4輯,頁131—135。
(28)《敦煌歷日與當(dāng)代東亞民用通書的文化關(guān)聯(lián)》,載北京大學(xué)《國學(xué)研究》第八卷,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1年,頁335—356。
(29)《吐魯番出土〈明永樂五年丁亥歲(1407)具注歷日〉考》,載《敦煌吐魯番研究》第五卷,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1年,頁263—268。
(30)《傳統(tǒng)歷書以二十八宿注歷的連續(xù)性》,載《歷史研究》2000年第6期,頁173—175。
(31)《黑城出土〈宋嘉定四年辛未歲(1121年)具注歷日〉三斷片考》,載自著《敦煌吐魯番天文歷法研究》,頁271—289。
(32)《從“歷日”到“具注歷日”的轉(zhuǎn)變——兼論歷譜與歷書的區(qū)別》,載《2000年敦煌學(xué)國際學(xué)術(shù)討論會文集·歷史文化卷上》,甘肅民族出版社,2003年,頁195—206。
(33)《“洛州無影”補(bǔ)說》,載《文史》2003年第3期,頁194—197。
(34)《出土秦漢簡牘“歷日”正名》,載《文物》2003年第4期,頁44—47。
(35)《敦煌歷日與戰(zhàn)國秦漢〈日書〉的文化關(guān)聯(lián)》,載《姜亮夫、蔣禮鴻、郭在貽先生紀(jì)念文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頁292—301。
(36)《尹灣漢墓出土歷譜補(bǔ)說》,載《簡帛研究二○○一》,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1,頁451—455。
(37)《〈金天會十三年乙卯歲(1135年)歷日〉疏證》,載《文物》2004年第10期,頁72—75。
(38)《敦煌具注歷日與〈四時纂要〉的比較研究》,載《敦煌研究》2004年第1期,頁62—66。
(39)《敦煌歷日文獻(xiàn)研究的歷史追憶》,載《敦煌吐魯番研究》第七卷,中華書局,2004年,頁290—297。
(40)《〈敦煌天文歷法文獻(xiàn)輯!盗闶啊罚d《慶祝吳其昱先生八秩華誕敦煌學(xué)特刊》,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1月,頁141—156。
(41)《中國古代歷日文化及其影響》,載《敦煌與絲路文化學(xué)術(shù)講座》第2輯,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年,頁125—134。
(42)《居延新簡〈東漢永元二年(90年)歷日〉考》,載《敦煌學(xué)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年,頁284—288。
(43)《敦煌具注歷日選擇神煞釋證》,載《敦煌吐魯番研究》第八卷,中華書局,2005年,頁167—206。
(44)書評《天文文物研究的鴻篇佳作——〈席澤宗院士自選集〉讀后》,載《中國文物報》2003年10月8日第4版。
(45)書評《馬王堆天文文物研究的新葩——〈馬王堆天文書考釋〉評介》,載《中國文物報》2004年8月4日第4版。
(46)《出土歷日掠影》,載《文物天地》,1997年第2期,頁26—29。
(47)《隋唐歷史典籍校正三則——兼論S.3326星圖的定名問題》,載自著《敦煌吐魯番天文歷法研究》,頁25—37。
(48)《北大圖書館藏兩件敦煌文獻(xiàn)補(bǔ)說》,載《北京圖書館館刊》1996年第4期,頁90—91。
(49)《我國發(fā)現(xiàn)的現(xiàn)存最早雕版印刷品——〈唐大和八年甲寅歲(834)具注歷日〉》,載《中國文物報》2000年2月2日第3版,署名“蘇雅”。
(50)《兩篇敦煌具注歷日補(bǔ)釋與新!,載《出土文獻(xiàn)研究》第六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頁260—265。
(51)《敦煌具注歷日與〈四時纂要〉的比較研究》,載《敦煌研究》2004年第1期,頁62 —66。
(52)《“吐番紀(jì)年法”的再認(rèn)識》,載《敦煌研究》2006年第6期,頁97—102。
(53)《莫高窟北區(qū)出土〈元至正二十八年戊申歲(1368)具注歷日〉殘頁考》,載《敦煌研究》2006年第2期,第頁83—85。
(54)《中國古代歷日文化對柬埔寨的影響——(元)周達(dá)觀〈真臘風(fēng)土記〉讀記》,載《中華文史論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期(總第86輯),頁207—218。
(55)《黑城出土〈西夏皇建元年庚午歲(1210年)具注歷日〉殘片考》,載《文物》2007年第8期,頁85—87。
(56)《跋敦煌文獻(xiàn)中的兩次日食記錄》,劉進(jìn)寶、 高田時雄主編《轉(zhuǎn)型期的敦煌學(xué)》,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頁531—538。
(57)《北魏歷書曾有精確月食預(yù)報》,載《光明日報》1993年7月18日第6版,署名“蘇雅”。
(58)《敦煌天文氣象占寫本概述》(與劉樂賢合作),載《敦煌吐魯番研究》第9卷,中華書局,2006年,頁409—424。
(59)《東西方星空的成功對話》(書評),載《科學(xué)時報》2005年12月22日B4版。
(60)英文論文《The Cultural Source of Hong Kong Civil Calendar》,載Kuan Yu Chen and Sun Xiaochun ed.《FRONTIERS OF ORIENTAL ASTRONOMY》(《東方天文學(xué)前沿》),中國科學(xué)技術(shù)出版社,2006,pp.217-222。
(61)法文論文(與劉樂賢合作)《敦煌天文氣象占寫本概述》,載Marc Kalinowski ed. 《Divination et société dans la Chine médiévale》, Étude des manuscrits de Dunhuang de la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 et de la British Library,pp.34-79。
(62)《兩篇敦煌具注歷日殘文新考》,載《敦煌吐魯番研究》第十三卷第197—202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63)《吐蕃占領(lǐng)前的敦煌歷法行用問題》,載《敦煌研究》2013年第三期第144—152頁。
(64)《歷久彌新——中國古代歷日文化及其在東亞的影響》,載《人文日新——清華文新論壇演講集》(第二輯)第198—213頁,清華大學(xué)出版社,2011年。
(65)《俄藏敦煌和黑城漢文歷日對印刷技術(shù)史研究的意義》,載《敦煌學(xué):第二個百年的研究視角與問題》,頁33-34。Printed by NP-Print, St. Petersburg Russia Slavia, 25 Millionnaya Street, Office 58, St. Petersburg 191186, Russia. 2012年。
(66)《中國古代的“歷日”和“日歷”》,載《東方學(xué)研究論集》(中文分冊),日本東方學(xué)研究論集刊行會編,日本臨川書店,2014年6月出版,頁41-48。
(五)禪籍研究
(1)《英藏敦煌本“六祖壇經(jīng)”通借字芻議》,載《敦煌研究》1994年第1期,頁79—87。
(2)《關(guān)于敦博本禪籍的幾個問題》(與榮新江合作),載《敦煌學(xué)輯刊》1994年第2期,頁5—16。
(3)《評〈敦煌新本六祖壇經(jīng)〉》,載《敦煌吐魯番研究》第1卷,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6年,頁395—409。
(4)《“壇經(jīng)校釋”訂補(bǔ)》,載《文史》總第42期,中華書局,1997年,頁83—104。
(5)《敦煌本“六祖壇經(jīng)”書寫形式和符號發(fā)微》,載《出土文獻(xiàn)研究》第3輯,中華書局,1998年,頁228—233。
(6)《英藏敦煌本“六祖壇經(jīng)”的河西特色——以方音通假為依據(jù)的探索》,載《1994年敦煌學(xué)國際研討會文集·宗教文史卷·上》,甘肅民族出版社,2000年6月,頁105——119。
(7)《也談〈六祖壇經(jīng)〉中的“獦獠”》,收在自著《敦煌吐魯番學(xué)耕耘錄》中,頁219—232。
(8)《陳寅恪“禪宗六祖?zhèn)鞣ㄙ手治觥弊C補(bǔ)》,同上,頁203—206。
(9)《“六祖壇經(jīng)”——投入地忘一次》,載《象白蓮花一樣的正確說教》,臺北如聞出版社,1996年,頁181—192。
(10)《近年敦煌本“六祖壇經(jīng)”整理工作評介》,載《周紹良先生欣開九秩慶壽文集》,中華書局,1997年,頁196—207。
(11)《敦煌本“六祖壇經(jīng)”口語詞釋》,載《敦煌吐魯番研究》第3卷,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8年,頁97—103。
(12)《評〈藏外佛教文獻(xiàn)〉(第一輯)》,載《敦煌吐魯番研究》第2卷,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7年,頁373—378。
(13)《敦煌本〈六祖壇經(jīng)〉的整理與研究》(演講稿),載《敦煌與絲路文化學(xué)術(shù)講座》,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頁438—466。
(14)《重讀〈敦煌壇經(jīng)新書——紀(jì)念潘重規(guī)先生逝世一周年〉》,載臺灣《敦煌學(xué)》第二十五輯,臺灣敦煌學(xué)會編印,2004年,頁589—596。
(六)語言、文學(xué)
(1)《敦煌寫本王梵志詩校注》(與趙和平合作),載《北京大學(xué)學(xué)報》(哲社版)1980年第5期,頁64—81;第6期,頁32—37。
(2)《新發(fā)現(xiàn)的敦煌寫本楊炯“渾天賦”殘卷》,載《文物》1993年第5期,頁61—65。
(3)《敦煌寫本楊炯“渾天賦”殘卷的發(fā)現(xiàn)與確認(rèn)》,載《文物天地》1993年第2期,頁36—37。
(4)《敦煌寫本“燕子賦”(甲種)“將軍”釋詞》,載《中國敦煌吐魯番學(xué)會研究通訊》第23期,頁29—31。
(5)《敦煌文獻(xiàn)中的“去”字》,載《中國文化》總第9期,1993年,頁166—168。
(七)其他敦煌吐魯番文獻(xiàn)
(1)《敦煌寫本“百行章”述略》,載《文物》1984年第9期,頁65—66。
(2)《敦煌寫本“百行章”校釋》,載《敦煌研究》1985年第2期,頁71—98。
(3)《跋敦煌寫本“百行章”》,載《1983年全國敦煌學(xué)術(shù)討論會文集·文史·遺書編》下,甘肅人民出版社,1987年,頁99—107。
(5)《三篇敦煌邈真贊研究——兼論吐蕃統(tǒng)治末期的敦煌僧官》,載《出土文獻(xiàn)研究》第4輯,中華書局,1998年,頁81—87。
(6)《敦煌邈真贊中的唐五代河西方音通假字例釋》,載《出土文獻(xiàn)研究》第7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頁309—318。
(7)《敦煌本〈劉慶力邈真贊并序〉校注并跋》,載《出土文獻(xiàn)研究》第8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頁220—224。
(8)《敦煌本〈陰處士碑〉校詮》,載《出土文獻(xiàn)研究》第9輯,中華書局,2010年,頁267—285。
(9)《敦煌本〈張靈俊寫真贊并序〉校注并跋》,載《敦煌吐魯番研究》第10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頁309—316。
(10)《敦煌寫本〈常何墓碑〉校詮》,載《敦煌吐魯番研究》第11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頁369—390。
(11)《敦煌吐魯番文獻(xiàn)重文符號釋讀舉隅》,載《文獻(xiàn)》1994年第1期,頁160—173。
(12)《吐魯番出土唐寫本〈儲先生百玉碑〉殘卷小考》,載《慶祝寧可先生八十華誕論文集》,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8年,頁262—265。
(13)《說"稷"——以敦煌文獻(xiàn)"黃米"即"稷"為中心》,載《出土文獻(xiàn)研究》第11輯,頁295—300,上海中西書局,2012年。
(14)《鞋幫鞋底也關(guān)情——吐魯番出土文書整理散記》,載《吐魯番學(xué)研究》2012年第1期,頁131—133。
(15)《敦煌三件《相書一部(卷)》“集”成年代之我見》,載《出土文獻(xiàn)研究》第10輯,頁305—311,中華書局,2011年。
(16)《吐魯番出土“伏羲女媧畫旙”考析——兼論敦煌具注歷日中的“人日”節(jié)和“啟源祭”》,載《張廣達(dá)先生八十華誕祝壽論文集》,頁881—900,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10年。
(17)《吐魯番出土高昌立課誦經(jīng)兄弟社社約初探》,載《新疆博物館新獲文書研究》,頁318—326,中華書局2013年版。
(18)《“寒盜”或即“譀盜”說》,載《敦煌研究》2014年第3期,頁149-151。
(八)、其他
(1)《敦煌學(xué)的早期開拓者——羅振玉》,載《文物天地》1990年第4期,頁2—4。
(2)《斛律光寨巡禮》,載《文物天地》1992年第3期,頁14—15。
(3)《彌勒知我心》,載臺灣《南!返145期,頁24—28。
(4)《中華佛海一巨書——介紹“乾隆版大藏經(jīng)”的新印本》,載臺灣《南!返131期,頁14—17。
(5)法譯漢(與呂敏合作),(法)戴密微原著《中國歷史上的“會昌滅佛”》,載《法國漢學(xué)》第7輯,中華書局,2002年,頁68—77。
(6)《魁北克舊城》,載《文物天地》2002年第3期,頁36—37。
(7)《學(xué)術(shù)尊嚴(yán)感言》,載《中國文物報》2002年3月8日第8版,署名“蘇雅”。
(8)《敦煌吐魯番研究弁言》,載《敦煌吐魯番研究》第1卷,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6年。
(9)《〈法國漢學(xué)〉第5輯(敦煌學(xué)專號)編后記》,載《法國漢學(xué)》第5輯,中華書局,2000年11月,頁336—337。
(10)《深切懷念周一良先生》,載《敦煌吐魯番研究》第6卷,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2年,頁23—25。
(11)《敦煌文獻(xiàn)研究的世紀(jì)回眸》,載《中國考古學(xué)跨世紀(jì)的回顧與前瞻(1999年西陵國際學(xué)術(shù)研討會文集)》,科學(xué)出版社,2000年,頁128—138。
(12)《〈20世紀(jì)出土的第一支漢文簡牘〉獻(xiàn)疑》,載《中國文物報》2001年2月7日第7版。
(13)《“20世紀(jì)出土的第一支漢文簡牘”新釋——再與胡平生先生商榷》,載《中國文物報》2001年5月30日第7版。
(14)《敦煌學(xué)大辭典·天文歷法》,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年,頁603—614。
(15)《唐代文化·科技與術(shù)數(shù)文化篇》,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2年,頁1568—1647。
(16)英譯漢,(俄)邱古耶夫斯基原著《敦煌漢文文書概要》,載《敦煌研究》1991年第2期,頁109—112。
(17)《佛教文物的新葩——〈中國歷代紀(jì)年佛像圖典〉評介》,載《中國書訊》1996年第3期(總第3期),頁14。
(18)《“天馬”的“猛志”,騙子的野心》,載《體育報》1974年2月22日第2版。
(19)《新版〈辭源〉“六駿”條正誤》,載《中國歷史大辭典通訊》1984年第3期,頁60。
(20)《新版〈辭源〉“僧統(tǒng)”條補(bǔ)正》,載《中國歷史大辭典通訊》1985年第1期,頁46。
(21)《二十世紀(jì)唐研究·文化卷·科技》,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2年,頁613—632。
(22)《對學(xué)術(shù)事業(yè)懷敬畏之心》,載《中國文物報》2003年6月20日第8版。
(23)《〈無垢經(jīng)〉題記研究拾補(bǔ)》,載《中國歷史文物》2005年第5期,頁80—81。
(24)《評施萍婷《敦煌習(xí)學(xué)集》(上、下)》,載《敦煌吐魯番研究》第9卷,中華書局,2006年,頁486—491。
(25)《“敦煌學(xué)”斷想》,載劉進(jìn)寶主編《百年敦煌學(xué)》,甘肅人民出版社,2009年,頁84—90。
(26)《文明的輝煌與斷裂》,載《中國文物報》2006年4月21日第4版。
(27)《王珣〈伯遠(yuǎn)帖〉與“伯遠(yuǎn)”考》,載《書法叢刊》2008年第3期,第 — 頁。
(28)《國家圖書館藏明代大統(tǒng)歷日匯編前言》,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年,頁1—10。
(29)《我與周大德的忘年交》,載《周紹良先生紀(jì)念文集》,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頁17—18。
(30)《嘗擬雄心勝丈夫——清代女天文學(xué)家王貞儀》,載《天文史話》,上海科學(xué)技術(shù)出版社,1981年,頁16—17。
(31)《“師范”解義》,載《北京晚報》1985年9月7日第7版。
(32)《通俗生動的科學(xué)史新篇——〈中國天文學(xué)簡史〉評介》,載《光明日報》1980年1月21日第4版(又見《中國出版年鑒》1980年第242頁)。
(33)《敦煌遺書》,載《中國大百科全書 . 文物博物館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年,頁139—140。
(34)《千古一書,蔚為大觀——文物出版社刷印〈乾隆版大藏經(jīng)〉記略》,載《人民日報》(海外版)1994年8月2日第11版《文化》欄。
(35)《三種稷山民俗的古義》,載《稷山新聞》報 2013年12月16日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