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銘傳個人介紹
孫銘傳(1905-1997)浙江諸暨人。字守拙,號子潛。后改名孫大雨,生于上海。新月派詩人、著名的文學翻譯家、莎士比亞研究專家、教授。民盟成員。畢業(yè)于清華學校高等科。曾先后在美國達德穆文學院和耶魯大學研究院學習英國文學,回國后歷任武漢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暨南大學外文系教授,中央政治學校英語教授兼主任。1920年開始發(fā)表作品。一生坎坷,在兩次牢獄之災(zāi)中,他先后翻譯了莎士比亞的五部著作,又完成了《屈原詩英譯》、《古詩文英譯集》、《英詩選譯集》。為開展文化交流做出卓越貢獻。終年92歲。195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xié)會。譯著劇本《黎琊王》([英]莎士比亞著),長詩《安特利亞·特爾·沙多》,譯注《哈姆萊特》、《奧賽羅》、《麥·克白》、《風暴》、《冬日故事》、《康忒勃壘故事集·序》等。
孫銘傳工作經(jīng)歷
1930年,國立青島大學成立,文學家、教育家楊振聲出任校長,他采取“兼容并包、民主辦學”的方針,廣聘專家、學者來校任教。由于楊振聲與新月派的淵源關(guān)系,在所聘請的學者中,又以“新月派”人物最多,故有“新月包辦青大”之說。聞一多任文學院院長兼文學系主任;梁實秋任外文系主任兼圖書館館長。1933年下學期,孫大雨接到梁實秋的聘書,任外文系教授,開設(shè)英國文學課。梁實秋是孫大雨的清華學長,二人又是“新月派”的同仁。孫大雨來青島后住在登州路,在莎士比亞翻譯問題上,與梁實秋產(chǎn)生了分歧。梁實秋認為以散文體翻譯,孫大雨認為以詩體翻譯,各持己見。孫大雨還在課堂上對梁實秋的散文體翻譯提出了批評。一學期終了,孫大雨沒有接到聘書,離校赴浙江大學任教。
孫銘傳個人成果
孫大雨在校雖然只有一個學期,但并非沒有作為。在教學之余,他翻譯了莎士比亞的《李爾王》和羅伯特·勃朗寧的長詩《安特利亞·特爾·沙多》。
孫大雨晚年在《暮年回首——我與梁實秋先生的一些交往》一文中,回憶了國立青島大學期間與梁實秋就翻譯文體之間的分歧。他說:“在青島期間,梁先生就向我表示了他有翻譯莎翁全集的雄心壯志,但他與我討論中卻認為:莎劇有嚴謹格律的每行五音步的素體韻文(他稱為u2018無韻詩u2019),用中文無法移植。
“當時都是因為年輕,涉世不深,我在課堂上也隨意批評了梁先生所認為的中文無法移植莎劇五音步素體韻文的觀點,傳入了他的耳內(nèi)后,遂引起了梁先生的不快,于是有了學期結(jié)束后不再發(fā)給我聘書的結(jié)果,F(xiàn)在客觀地來看這件事,只能歸結(jié)于當時雙方都是年少氣盛的緣故!
孫大雨一生中,先后翻譯了八部莎士比亞的著作,又完成了《屈原詩英譯》、《古詩文英譯集》、《英詩選譯集》,為開展文化交流作出卓越貢獻,成為我國著名的文學翻譯家和莎士比亞研究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