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菲利普·格拉斯( Philip Glass,1937年u2013),美國作曲家。
他的創(chuàng)作融合了搖滾樂、非洲與印度音樂、西方古典音樂的元素。他的作品經(jīng)常重復簡短的旋律和節(jié)奏模式,同時加以緩慢漸進的變奏,被稱為簡約音樂。20世紀中期,格拉斯與史蒂夫·賴希、拉蒙特·揚、特里·賴利等美國作曲家開始創(chuàng)作這種風格的音樂。 《音樂的十二個部分》(1974年)是這一時期格拉斯的典型作品,全曲長四小時。他最著名的作品有《北方的星》(1975年)、《玻璃工廠》(1982年)、歌劇《海灘上的愛因斯坦》(1976年)(該劇以科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生活為依據(jù),與劇作家兼導演羅伯·特威爾遜共同完成)、《阿赫那吞》(1938年)(關于埃及法老和公元前14世紀的一位宗教改革家)。
人物生平
1937年1月31日,格拉斯生于馬里蘭州巴爾的摩,祖上是立陶宛猶太人,因為父親開了一家音像店而從小對從貝多芬到肖斯塔科維奇的各個時期的古典音樂都有所涉獵,后來就讀于朱利亞音樂學院,又赴巴黎受教于娜迪亞·布朗熱。后來與印度音樂家拉維·香卡合作后對非西方音樂發(fā)生了濃厚興趣,并獨立發(fā)展出了自己的簡約主義風格。他的音樂創(chuàng)作往往涉及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在談到自己的信仰時,格拉斯曾說自己是“猶太-道教-印度-托爾特克-佛教徒”。1967年格拉斯定居紐約,次年組建菲利普·格拉斯合唱團,演出作品時采用音響放大設備。格拉斯還經(jīng)常演奏電子鍵盤樂器。
演藝經(jīng)歷
2019年2月22日,負責配樂的電影《武士馬拉松》在日本上映。
電影作品
?上映時間 | ?劇名 | ?導演 | ?合作演員 | ?職務 |
2019年2月22日 | 武士馬拉松 | ?伯納德·羅斯 | ?佐藤健 | ?配樂 |
音樂風格
格拉斯的作品類型多樣,創(chuàng)作時經(jīng)常與舞蹈、電影、戲劇界藝術家合作!秲(nèi)戰(zhàn):樹倒下后最容易丈量》(1983年)就是融會各路藝術家智慧的力作。這部劇作長達12小時,第五幕和最后一幕由格拉斯譜曲。格拉斯曾分別與編舞家露莘達·蔡爾德、杰洛姆·羅賓斯合作了《海灘上的愛因斯坦》和《玻璃碎片》(1983年),與導演瑪麗·齊默曼合作了歌劇《伽利略·伽利萊》(2001年)(根據(jù)意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的生平創(chuàng)作)。
格拉斯的幾部歌劇還常以古今中外的社會、政治事件為主題,如《真理堅固》(1980年)爬梳了印度自由斗士穆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的早年生活和他的非暴力變革活動。此外還有《攝影師》(1982年)、《動蕩時代的歌》(1986年)、《第八號行星代表的產(chǎn)生》(1988年)、《氫自動點唱機》(1990年)、《航行》(1992年)(紀念克里斯多夫·哥倫布發(fā)現(xiàn)新大陸)、《美女與野獸》(1994年)、《第三、四、五區(qū)域間的聯(lián)姻》(1997年)、《第五交響曲》(1999年)。很多評論家認為他的《等待野蠻人》(2005年)是在批評2003年的伊拉克戰(zhàn)爭。但格拉斯不認可這種說法,他讓觀眾自己去判斷,自己去“考慮生活中什么是善、什么是惡”!栋⒉溚锌怂埂罚2007年)主要講述了美國內(nèi)戰(zhàn)(1861-1865年)的最后階段及其戰(zhàn)爭結束后的那段時期。以法國作家、導演讓·科克托的電影為藍本,格拉斯創(chuàng)作了歌劇《奧菲歐》(1993年)、《美女與野獸》(1994年)和《可怕的孩子們》(1996年)。他還為實驗性紀錄片“生活三部曲”譜曲,包括《失衡生活》(1982年)、《變形的生活》(1987年)、《戰(zhàn)爭生活》(2002年)。
電影《三島由紀夫》(1984年)、《楚門的世界》(1998年)、《時時刻刻》(2002年)、《魔術師》(2006年)都是格拉斯作的曲。此外他還創(chuàng)作有鋼琴曲、一部小提琴協(xié)奏曲、八部交響樂和組歌《相思曲》(2007年)(以加拿大作家倫納德·科恩的詩作為根據(jù))。
獎項榮譽
獎項 | 電影名稱 | 年份 | 獲獎情況 |
金球獎,最佳原創(chuàng),配樂 | Kundun | 1998 | 提名 |
楚門的世界 | 1999 | 獲獎 | |
時時刻刻 | 2002 | 提名 | |
英國學院獎,安東尼·阿斯奎斯,電影音樂獎 | 時時刻刻 | 2002 | 獲獎 |
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chuàng)配樂 | Kundun | 1997 | 提名 |
時時刻刻 | 2002 | 提名 | |
丑聞筆記 | 2006 | 提名 | |
第十八屆,棕櫚泉,國際電影節(jié) | 2007 | 獲獎 | |
國家歌劇院榮譽獎(NEA,Opera,Honors,Award) | 2010 | 獲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