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1973年1月高中畢業(yè)后插隊勞動,1975年進工廠學徒,1978年考入武漢大學歷史系學習,1982年獲學士學位,后師從著名歷史地理學家石泉教授攻讀荊楚歷史地理與文化,先后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畢業(yè)任教后,主講中國歷史地理、楚文化研究、歷史典籍導讀、《漢書》導讀等多門課程。1988年6月任講師,1993年6月任副教授,1997年3月任教授,同年7月增列為博士生導師。現(xiàn)為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歷史學院教授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七屆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史),《歷史地理》和《中國歷史地理論叢》期刊編輯委員會委員。
長期以來,注重結(jié)合傳世文獻和考古資料從事中國歷史地理、先秦歷史文化、楚文化的研究與探索,先后主持國家社科青年基金、國家教委回國人員基金、教育部博士點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項目、哈佛燕京研究基金及國外合作研究課題多項,出版學術(shù)著作一部,合著、主編學術(shù)著作各一部,發(fā)表學術(shù)論文九十余篇,在中國歷史地理和先秦歷史與文化研究領域作出了有益的貢獻。
個人生活
1996年2月,所著《周代南土歷史地理與文化》一書榮獲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yè)委員會“譚其驤禹貢基金優(yōu)秀青年著作”三等獎,1997年12月榮獲武漢大學第八屆社會科學優(yōu)秀科研成果二等獎,2001年2月榮獲湖北省政府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三等獎。
1992.11-1993.12,應邀前往美國西東大學從事合作研究和學術(shù)交流,被聘為該校亞洲院兼職研究員,先后訪問了普林斯頓、哥倫比亞、哈佛等大學;
1997.3,前往法國巴士卡爾、馬恩河谷等大學從事學術(shù)訪問;
1997.7-1999.1,前往美國哈佛、耶魯、芝加哥等大學從事訪問研究與學術(shù)交流,訪問了達慕思、哥倫比亞、華盛頓、西東、麻州等大學;
.11,前往中國臺灣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和臺灣大學、靜宜大學、清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從事訪問研究與學術(shù)交流;
2003.9-2004.8在美國耶魯大學從事訪問研究,應邀到賓州、哥倫比亞、哈佛、波斯頓、麻州、普林斯頓、洛杉磯、斯坦福、伯克萊、康乃爾、俄亥俄等大學進行學術(shù)交流和講座;
2004.10前往中國臺灣中研院文哲所、史語所、臺灣大學、臺灣師大作學術(shù)講座。與美歐及臺港同行建立了廣泛的學術(shù)聯(lián)系和往來。
教育經(jīng)歷
1978-1982,武漢大學歷史系,獲學士學位;
1982-1985,武漢大學歷史系,獲碩士學位;
1987-1992,武漢大學歷史系,獲博士學位。
個人作品
歷史人文地理、先秦歷史與文化、楚文化研究
在國內(nèi)外學術(shù)機構(gòu)任職情況(最重要的三個)
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yè)委員會,委員,2000年
《歷史地理》,編輯委員會委員,2000年
《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編輯委員會委員,2005年
承擔的重要科研項目(20 03-2008)
《巴東東瀼口遺址和墓地發(fā)掘與研究》,湖北省三峽辦,2002年,20萬
《從出土資料探索楚文化的傳承與演變》,哈佛燕京研究項目,2004,12萬
《楚國都城與疆域演變研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2006年,20萬
主要論著(最具代表性的三部)
《周代南土歷史地理與文化》,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年,32萬字
《探索楚文化》(英文,合著),夏威夷大學出版社,1999年,30萬字
代表性論文
《樊國銅器及其歷史地理探析》,《考古》1995年第4期
《包山楚簡釋地五則》,《考古》1999年第11期
《從出土文獻析楚秦洞庭、黔中、蒼梧諸郡縣的建置與地望》,《考古》2005年第11期
《竹書<君子為禮>的思想內(nèi)涵與特征探析》,《中國哲學史》,2007年第2期
《羕國銅器及其歷史地理研究》,《考古學報》2008年第4期
獲獎情況
《周代南土歷史地理與文化》一書分別于1995年獲中南地區(qū)優(yōu)秀圖書二等獎、1996年榮獲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yè)委員會首屆“譚其驤禹貢基金”優(yōu)秀青年著作三等獎、1997年榮獲武漢大學第八屆社會科學優(yōu)秀科研成果二等獎、湖北省政府優(yōu)秀科研成果三等獎,2001年;《羕國銅器及其歷史地理探析》一文,2010年獲湖北省社科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