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讀書
紐約郵報晚報曾引述她的一段話,“等我念完書, 我將回國喚醒 中國婦女。 我特別關心婦女參政權, 望能喚起 中國婦女實現(xiàn)其權利! 1903年11月, 康同璧到達 紐約,因沒有名額而被威爾斯利女子學院拒絕后,入 馬薩諸塞州拉德克利夫學院念書,后又往 康州 三一學院求學,在1904~1905年間,她有自己的私人導師。 1905年5月,她申請 巴納德學院的入學考試,但直至1907年,她才以“學院客人”的名義入學,這應該是時任教務長勞拉·吉爾專門為她而發(fā)明的一個身份。在這一身份下,她可以不修所學課程的學分,但仍然是1909屆班上的一名學生。這種特殊待遇并不表明輕視她的智力或以前的教育情況,而是由于學院考慮到她不時需要陪同父親履行使命,加之她年齡小、英語不夠純熟,吉爾教務長擔心她可能通不過正規(guī)的畢業(yè)考試。然而,毫無疑問, 康同璧完成了學院中必修課的23門課,包括歷史、人類學、哲學和教育學等。 盡管不時需要陪伴父親在世界各地旅游,不遺余力地推動 中國的改革運動,但 康同璧依然積極投入學校的學術和社會文化生活。她在新建的 布魯克斯宿舍租了最貴的一套房間,并有私人仆人照顧,她時常在房間里舉行茶會招待同學。 康同璧致力于爭取女權與改革,在 巴納德讀書時,她曾賦詩支持 美國女性獲得投票權;她打算在 巴納德結業(yè)后擴大其社會事業(yè)的參與。《 紐約郵報晚報》引述過她的一段話:“等我念完書,我將回國喚醒祖國的婦女。我特別關心婦女參政權,望能喚起 中國婦女實現(xiàn)其權利!彼窀赣H一樣支持 中國的政治、社會改革和婦女權利的改革,但她可能比父親更激進,她將婦女的選舉權視為一種基本的民主權利。
回國
康同璧1909年從 巴納德學院畢業(yè)后,有關她的英文記載就很少了。1911年,清朝滅亡,她回到 中國,繼續(xù)獻身女權運動。她積極參與 上海的婦女運動,通過集會和演講呼吁女性權利。她曾在 中國最早的婦女刊物《女學報》任編輯并為之撰稿,這是中國的第一份女性期刊。她同父親一樣反對纏足,并與其他女權運動者成立并領導“天足會”。她曾擔任萬國 婦女會副會長、 山東道德會長、 中國婦女會會長等。1951年后任 中央文史館館員。1958年,她編寫了《康有為年譜》。 康同璧的丈夫 羅昌是 梁啟超的弟子,先留學日本 早稻田大學,后留學英國獲博士學位,他們有一子 羅榮邦和一女 羅儀鳳。晚年的她和女兒共同居住 北京!拔母铩敝性艿?jīng)_擊,1969年8月17日逝世。
評價
石德葆說, 康同璧是一位杰出的女性,她是一位詩人、畫家、社會活動家,也是一位有奉獻精神的妻子和女兒,她的傳奇故事是 中國也是 巴納德學院的財富;她在 中國、 美國和世界各地為女性權利奮斗,為的是讓這個世界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