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事跡
張南英從小聰穎過人,青年就考中生員。公元1732年(清雍正十年),張南英中舉人,公元1733年(清雍正十一年)中進(jìn)士。據(jù)史料記載:有清一代是近三百年歷史中,平陽科舉不振,全縣僅有3名進(jìn)士,張南英便是其中的一位。至今,在平陽縣二十一都瀛里張村(今蒼南縣舥艚鎮(zhèn)垟?shù)讖埓澹⿵埵献陟羟斑保存一對旗桿石,便是當(dāng)年張南英中舉時其族人所立。公元1738年(乾隆三年),分發(fā)貴州。歷任甕安、平越、清平等地知縣,任職期間為官清廉,“皆有政聲”。但他無意仕途,任職期滿即歸返故里。
張南英返鄉(xiāng)后,接受平陽知縣徐恕聘請,與錢塘孫謙共同編修乾隆《平陽縣志》,歷時一年馀,于公元1758年(乾隆二十三年)成書20卷,共計(jì)50馀萬字。據(jù)記載,時人對這部方志的評價(jià)為:“事增文減,體裁整密(翰林編修杭世駿)”;“博而覈,詳而不濫(溫州知府李琬)”。在《平陽縣志》完成后,知縣徐恕又聘請張南英為龍湖書院山長,主講龍湖、崇正書院。此后張南英又到縣城南郊十二都西塘文溪書院任教,他以年近花甲之軀,翻鐵嶺走荒郊,為培養(yǎng)農(nóng)家子弟不辭勞苦。兩百多年后的民國《平陽縣志》記載:“文溪書院,在張南英主講時稱盛一時。”
張南英能詩,著有《中亭集》,今已散佚無存,后人輯其存詩成《渠西先生遺稿》。其詩多游歷之作,懷古遣興,別抒懷抱。亦有酬別閑居之作,寫得清逸恬淡。
劉紹寬曾說:“吾鄉(xiāng)道(光)咸(豐)以前,績學(xué)能文之士,頗不如前代。蓋自清沿明制,以四書藝取士且數(shù)百年,兼以地處偏隅,科目不振,士人習(xí)于貼括之學(xué),遂皓首矻矻,不能自舍,無暇再治他業(yè)。間或?yàn)樵姼栉霓o,皆于場屋委頓之馀,分其精力而為之,故根抵皆不甚深厚。雖乾(。┘危☉c)以來,海內(nèi)經(jīng)師鴻碩輩出,而吾鄉(xiāng)闕如(《厚莊詩文續(xù)集》)!闭\如劉紹寬所言,在清中晚期之前,平陽詩歌著作雖存留較多,總體質(zhì)量并不高,張南英的作品躋身其中,卻是文采斐然,讓人耳目一新。
親屬子女
張南英有四子,在書香門第的熏陶之下,也皆能詩。長子元品,字上(尚)可,號蓉齋,有《蓮池詩抄》(已佚)、《庚申集》;次子元器(張綦毋)有《潛齋詩稿》、《張潛齋先生詩》、《橘莊草稿》、《張潛齋先生詩稿》、《船屯漁唱》,另有《二樂堂文集》(已佚);三子元吾,字人可,有《桐窗吟草》(已佚),四子元啟,字正可,號蘭畦,有《蘭畦詩抄》。張南英為官清廉,宦游多年,并無留下豐厚家產(chǎn),其四子遂多以教授生徒或躬耕隴畝為生,因此得以親近自然,了解民生,興之所感,賦之以詩,皆非無病呻吟之作。誠如張?jiān)返茏釉谄洹陡昙ぐ稀分兴鶎懙模骸八鶜v崇山峻嶺,覽草木之?dāng)耆A,聽禽鳥之變聲,足蕩滌其心胸,抒寫其懷抱,風(fēng)雅頌之興勃焉。自春徂夏,風(fēng)凄雨晦之間,有觸斯鳴,或古或律,或長章或促節(jié),篇頁不多而諸體具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