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
1912年,徐敬之來大連,先后在日商開辦的三大利油坊學徒、當職員,后又到三井物產株式會社當植物油料采購員。因為每天和大豆打交道,憑眼、手、口便能斷定大豆的品種、質量、水分和含油率,成為大連的大豆行家,使油脂業(yè)成為他一生中發(fā)家致富的主業(yè)。1926年,與人合股開設東和長油坊,他相繼解決了從東北各地廉價購進的火燒豆、水豆、凍豆的榨油技術,獲得高額利潤。他不滿日本殖民當局的經濟統(tǒng)治和繁多的苛捐雜稅,1937年將大量資金轉移到關里,相繼在煙臺、威海、北京、天津、上海、香港等地辦企業(yè),購置房地產。所辦的企業(yè)有:東和長油坊、復昌盛油坊、福聚恒油坊、德和長商店、更生運動鞋廠、興業(yè)窯廠、永和長鐵行、隆裕稠緞莊、東和長陶瓷廠等?傎Y本250萬元。
解放后
1945年大連解放后,徐敬之從煙臺回到大連。1946年,在沙河口區(qū)經營解放前置辦的70畝果樹園。1950年,出任公私合營聯(lián)合油脂廠副廠長,親自設計改造了干蒸機,試驗成功一種新的榨油法,使每百斤大豆出油由9斤左右提高到14斤左右,創(chuàng)造大連市大豆出油率新成績。1955年又與工人一起試制成功用鐵圈替代油草榨油,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減輕了工人勞動強度,成本降低38%,當年為企業(yè)增收600多萬元。
1956年,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yè)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徐敬之帶動私方人員將私營油脂廠全部并入地方國營旅大油脂總廠,還把自己代管的幾十家聯(lián)合企業(yè)的帳外生產資料和物資(榨油機900臺、窩爐30臺和其它設備),均按鐵價計算交給工廠,把個人房產(年房租達4萬元)和銀行存款4萬元,都投入到工廠,以支援擴大再生產。另外拿出5萬元作為私股投入到資金周轉困難的大連公私合營棉織廠。
抗美援朝期間,徐敬之捐出大部分個人積蓄購買飛機、大炮,動員夫人賣掉金銀首飾購買愛國建設公債。
熱心公益
徐敬之熱心贊助社會公益事業(yè)。大連解放前,他先后參加了“紅十字會”和“道德會”等慈善團體。對“道德會”辦夜校、設立戒煙所、開辦縫紉廠均積極予以資助。他還集資創(chuàng)辦大連育嬰堂,自兼堂長,解決了棄嬰的生存問題。他在威海家鄉(xiāng)捐款修建了南虎口村高級小學、溫泉湯西佛山小學、鳳林小學和威海市金線項中學,并在這些學校設立獎學金,鼓勵學生好學上進。這些義舉載入了《威海市志》。1953年,大連市工商聯(lián)集資創(chuàng)辦新華初級中學,他捐款5000元,并按月捐款補貼學校開支。三年經濟困難時期,他主動購買10臺縫紉機,捐贈給各區(qū)工商聯(lián),組建工商聯(lián)家屬生產互助組生產自救,幫助困難戶解決生活困難。
1954年以后,徐敬之先后被選為大連市第四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遼寧省第四屆委員會常務委員,大連市第四屆人民委員會委員,遼寧省工商聯(lián)合會執(zhí)行委員,大連市工商聯(lián)合會副主任委員,大連市民主建國會委員等職。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fā)后,他被隔離審查,銀行存款被凍結,并加上許多莫須有的罪名關押1年之久。臨終前囑咐家屬,一旦被凍結的銀行存款返還,除少部分留給妻子作生活費外,都捐獻給社會公益事業(yè),不要子女繼承遺產。
逝世
1971年,徐敬之因病于大連逝世,終年77歲。
1978年3月,大連油脂總廠為徐敬之舉行隆重的追悼大會,給他平反昭雪,肯定他是一位自覺接受社會主義改造的工商業(yè)者,是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反帝愛國的民主人士。他的家屬按他的遺囑,向大連市民主建國會和市工商聯(lián)捐贈2萬元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