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廖元發(fā)

    廖元發(fā)

    廖元發(fā),字可貞,號含章,山東東平人。清順治九年壬辰科進士,歷任陜西延安府清澗縣令、工部虞衡司主事等。誥授“奉直大夫”。任職清澗期間,對清代初期清澗縣的縣治民生、社會發(fā)展做出重大歷史貢獻;入京任職工部期間,對黃淮地區(qū)及運河地區(qū)的河患治理及漕務亦有重要貢獻。


    人物生平

    廖元發(fā),字可貞,號含章,山東 東平人。生于明萬歷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十月初八日亥時,卒于清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閏三月二十五日戌時,歷經(jīng)明清兩朝六代,享年七十四歲。

    清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八月秋闈,首次參加辛卯科正科鄉(xiāng)試,考中舉人。

    清順治九年(公元1652年)三月春闈,首次參加壬辰科正科會試,考中進士, 卯辰聯(lián)捷。三月二十四日參加殿試,三月二十八日中榜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清順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任陜西延安府清澗縣令。

    清順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任丁酉科陜西省同考試官。

    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任工部虞衡司主事加一級。

    清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奉旨欽差提督淮揚道兼理漕務。

    清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病逝于任上。

    誥授“奉直大夫”,其父一純誥贈“奉直大夫”,母親馬氏誥贈”宜人”,元配王氏誥贈“宜人”。

    主要成就

    科舉考試

    廖元發(fā)是東平州在清朝期間的第一位進士,直至七年后的順治十六年己亥科,東平州才再有進士出現(xiàn)。且因順治八年辛卯科鄉(xiāng)試中舉人、順治九年壬辰科會試中進士,更是屈指可數(shù)的聯(lián)捷進士。

    全國范圍內(nèi),廖元發(fā)是清朝科舉史上第一位廖姓進士。

    出仕清澗

    清順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廖元發(fā)出任陜西延安府清澗縣令。

    清澗地處邊關,自然環(huán)境貧瘠,歷史上長期動蕩不寧,尤其是明末清初,更是兵匪禍連、民不聊生。廖元發(fā)到任清澗時,距清朝從李自成手中收復清澗縣僅十年,整個縣治早已千瘡百孔,百廢待舉。從后世歷代《清澗縣志》第一編“大事記”可見一斑:自清順治二年收復清澗后至乾隆八年、歷經(jīng)三朝百年期間,清澗的大事中關于縣治民生的“好事”僅僅只有兩件:

    一是 “順治十二年至康熙二年,知縣廖元發(fā)建常平倉”;

    二是 “順治十八年四月,廖元發(fā)重修的《清澗縣志》刊印行世”。

    清朝初期,一個不可回避的客觀事實是:中央政府對清澗縣及其附近地區(qū)的統(tǒng)治實際上是極不穩(wěn)定的(順治六年,仍有舉兵反清、連克延安清澗等19州縣之局勢。直到康熙十四年,居然仍有反兵攻克清澗縣城、知縣被擒之事),當?shù)氐拿裥乃蛞诧@然與清廷背道而馳(順治六年,當?shù)赜行悴艓ь^剃發(fā)以示歸順清廷、休養(yǎng)生息,竟被族人處死)。

    在此局面下,作為基層主政官員,廖元發(fā)在清澗任職的早期階段,專注于恢復社會穩(wěn)定、與民休養(yǎng)生息。如:在財政收入極其窘迫的情況下,首建“常平倉”并堅持了完整的八年;在匪禍反兵環(huán)伺的情況下,全力修復被毀城垣,累計修復25處,恢復縣城完整功能;為穩(wěn)固基層政權,力主修通驛路修建驛站;為扭轉民風、教化民心,重新修建文廟學宮、關廟、烈女祠等文化設施,甚至自掏俸祿資助建設,等等。這一系列標志性措施,極大程度穩(wěn)定了清澗的基層政權和民生民心,清澗縣由“亂”轉“治”由此發(fā)端。

    清澗縣由于連年兵禍,舊縣志“兵燹之后,殘編毀于蠹魚,梨棗付之回祿,版籍弗存,考衷何由”。在縣治初成、民生初定之后,廖元發(fā)即著手準備修志工作。廣泛查證收集史料、尋訪當?shù)卮笕迕,“乃進博士弟子員與士大夫而謀焉”,經(jīng)多年努力,終匯為四卷七目成書(分地理志、建置志、祠祀志,田賦志、職官志、人物志、選舉志等),“直書厥事,不飾浮夸,稽其民生之繁耗,土地之廣狹,風俗之淳漓,物產(chǎn)之饒歉,貢賦之增損,吏治之得失,人文之振靡,爛然明備,確乎有據(jù)”。

    清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清澗縣志》付梓刊行,史評:“上之朝廷為實錄,垂之奕世為信史”,“是邑之志,史之權輿也”。

    廖元發(fā)所修的這部順治版《清澗縣志》,是已知存世最早的關于清澗縣的完整地方志,也是與清澗的社會歷史文化相關最早的系統(tǒng)性歷史文獻。后續(xù)歷代續(xù)修縣志,均大量直接引用廖元發(fā)所修內(nèi)容,即便以現(xiàn)代史學研究的視角考察,該版縣志在同時代同規(guī)模的地方志中亦屬上乘之作。最早刻印本原藏于京師圖書館,現(xiàn)作為古籍善本藏于中國國家圖書館和陜西省圖書館。2013年被陜西省人民政府列入陜西省第一批珍貴古籍名錄。

    廖元發(fā)主政清澗八年后,“以政最,各憲司列諸薦牘,行取入京,升工部主事。去之日,里民遮道挽留者數(shù)千人,百姓立石紀其德政”。

    進京任職

    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廖元發(fā)奉調(diào)京城,入職工部,任虞衡司漢人主事。任職期間兢兢業(yè)業(yè),京察優(yōu)異,獲加一級職銜。

    康熙朝《實錄》記載:康熙十五年五月二十一日,淮河大決口導致大災( )。此次巨災引起朝廷及康熙帝本人的高度關注,以至于事過五個多月后,仍諭旨各部,并特別派遣工部尚書、戶部侍郎等組成“工作組”前往調(diào)查治河工程迄無成效的原因、以及應對之策( )。廖元發(fā)作為工部主事官員,一并隨同奉旨欽差前往淮揚等地,負責一線巡視并兼理漕運事務。

    清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病逝于任上。誥授“奉直大夫”。

    貢獻鄉(xiāng)土

    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廖元發(fā)應邀為時任東平知州張承賜所修《東平州志》寫序。該版《東平州志》共4卷,可惜未待刊行即已“卷帙散失”,但廖元發(fā)所撰《東平州志序》卻被完整保存流傳。

    康熙十九年,時任東平知州張聰重修《東平州志》,此版本中,將廖元發(fā)撰寫的《東平州志序》作為正序,編錄冊首、付梓發(fā)行。自此之后的歷代東平地方志中,本序文都被完整記載流傳。

    現(xiàn)存最早的東平地方志是康熙十九年的版本,而該版志書的正序,是沿用康熙十二年《東平州志》的序文,即廖元發(fā)所撰寫的《東平州志序》。換言之: 廖元發(fā)所撰寫的《東平州志序》,是 現(xiàn)存已知最早關于東平地方志的歷史文獻。

    為賢達或英雄人物樹碑立傳以示頌揚、傳之后世以弘揚正氣,也是古代士大夫回報故鄉(xiāng)的一種方式,廖元發(fā)也不例外。乾隆版《東平州志》中收錄了《李將軍德垂百世碑記》,此為廖元發(fā)在康熙十二年時為當時東平的英雄人物李朝寶撰寫的碑記。文中用大量篇幅詳細記載了清初東平州及魯西南地區(qū)社會動蕩和民生苦難的真實狀況,是被國內(nèi)近代史及民間史學界研究者所關注的重要史料。

    在各地歷代紀念鄉(xiāng)土賢達的碑文中,大都存在一味粉飾史實的現(xiàn)象,對官方當局更是曲意逢迎、粉飾太平,生怕有讓當局難堪的文字流傳后世。但也有不懼是非、仗筆直言之作,例如,這篇《李將軍德垂百世碑記》中有如下文字:

    “……茲值國朝伊始,……流離者始得還鄉(xiāng),奔走者方知有家。最可惜者,兇荒之后,田野荒蕪、滿目蓬蒿,有食草粒者,有食樹皮者,更有食人肉者,因而土寇蜂起,……”

    文中所寫的正是當時的“國朝”,寫此文時廖元發(fā)本人已擔任“國朝”京官多年。能不避官場忌諱、直筆當時民間慘狀、并更指出民不聊生的社會現(xiàn)實才是導致 “土寇蜂起”的原因,可見作者正直為人、良知治史的風范。

    個人作品

    史志類

    清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修《 清澗縣志》。

    清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撰《 清澗縣志序》。

    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撰《 東平州志序》。 等等……

    詩文類

    清順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撰《 重修文廟碑記·清澗縣》。

    清順治十五年左右,撰《 石臺寺·五律》。

    清順治十五年左右,撰《 重建烈女祠碑記》。

    清順治十八年左右,撰《 和孝廉白壽宸虛受堂韻》。

    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撰《 李將軍德垂百世碑記》。 等等……

    軼事典故

    綜觀許多地方志的編修者自作序文,可以發(fā)現(xiàn)其風格大都是謹小慎微、畢恭畢敬,甚至曲意迎合。文如其人,作為封建時代的地方官員,其為官做事的風格也大抵如此。但在順治十八年版的《清澗縣志》里,廖元發(fā)的自作序文《清澗縣志序》則恰恰表現(xiàn)出了完全不同的另一面。該序文中有如下文字:

    “……欲授之梓,旋承大方伯陳公纂修通省不遺于清,屢捧檄催,爰錄冊。而上之人曰:“省有志矣,茲何庸贅!”余曰:“否。省志其要,清志其詳,辟如身之有臂,臂之有指,大小雖殊,血脈流貫,無少間也。語不云乎:海為百谷之王,支流余派,亦自成渠;泰為群岳之宗,寸壤卷石,亦自為壘。清雖彈丸黑子,職方氏之所不遺,則星拱棋置,以翊全秦之盛,以成一邑之觀者,豈贅龐也哉!”余故付之剞劂氏,……”

    當年在重修《清澗縣志》之時,正逢時任陜西省布政使主持全省通志,其下轄延安府之清澗縣當然也在其列。而就在修縣志之時,廖元發(fā)卻遭當時頂頭上司斥責,大意是“現(xiàn)在省里已經(jīng)在修全省通志了,你又修縣志完全是多此一舉!”

    遭此斥責,時任清澗縣令廖元發(fā)沒有慌亂退縮、更沒有唯唯諾諾,相反,不但以一個“否”字回答彰顯慨然正氣,更是以身體臂膀手指 “血脈流貫無少間也” 和 “百谷之王、全秦之盛” 引經(jīng)據(jù)典深加反駁,甚為精彩。由此,為清澗縣留下了迄今為止最早的完整的地方志,這是清澗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貢獻。

    尤其是在其修成付梓的縣志序文中,敢于將此事的緣由始末一一照錄、使之留諸史冊,正直文人應有之風骨躍然紙上。中國古代傳統(tǒng)士大夫的家國情懷,發(fā)端于圣賢經(jīng)典,經(jīng)篳路藍縷之不懈踐行,終歸于史冊民聲。

    TAGS: 社會
    名人推薦
    • 趙杰(1953.5—2020.12),滿族,吉林伊通滿族自治縣人,北大博士、教授、博導。曾任北京大學發(fā)展規(guī)劃專家組成員、北大少數(shù)民族學生領導小組成員、北大東方學研究院比較..
    • 大峰祖師,北宋末年天津著名高僧,真名宋大峰。據(jù)《天津縣志》只知其來自安徽,不知其生平。但民間傳說,他俗姓張,名靈噩,字通叟,生于公元1338年,卒于公元1398年。...
    • [明]字章甫,合縣(今福州)人。崇禎四年(一六三一)進士。
    • 威廉·尼科爾森(WilliamNicholson,1753—1815)英國物理學家、化學家。電解水的先驅。生于倫敦。16歲到東印度公司當雇員。1773年前在東印度洋進行了兩次航海旅行。后...
    • 聶崇岐(1903~1962),字筱山,又作筱珊,著名宋史研究專家、目錄學家。天津薊縣人。1928年畢業(yè)于燕京大學,后長期執(zhí)教于燕大。曾任燕京大學引得編纂處編輯、副主任,北..
    • 胡寶蘭,女。1995年獲中國海洋大學生態(tài)學學士學位,1998年獲浙江大學微生物學碩士學位。1998年至今在浙江大學環(huán)境工程系工作,2008.11-2010.8在荷蘭奈梅亨大學微生物學..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