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吳佰宗(明朝第一個狀元)
吳佰宗(1334-1384)撫洲府金溪縣人(江西金溪縣)父親吳儀元是元朝進士,后講學,精通“春秋”,不肯仕明。洪武三年(1370)正式頒科舉詔,“中央、地方官員皆由科舉而進,不是科舉出身者不得做官”。 吳佰宗參加江西鄉(xiāng)試獲得第一名(解元),進入殿試得第二名,因第一名郭翀容貌丑陋,而吳佰宗儀表非凡應對明辨,明太祖決定擢升為明朝第一位狀元,初授承事郎,禮部員外郎(從五品)。
此后與宋濂編修《大明日歷》。出使南國(越南),在東宮為太子講學。洪武十五年,授國子司業(yè)(正六品)辭不受,太祖認為他嫌官小生怒貶為縣學教諭,后又追回任翰林院檢討(從七品),后升為武英殿大學士,但好景不長,因其弟吳仲實弄虛作假案涉及他被罷武英殿大學士,獎為翰林院檢討。洪武十七年病逝。
吳佰宗在明代科舉第一榜中嶄露頭角,由于他為人溫厚,剛正、不肯依附權臣,又不識皇帝賞賜,故屢遭困頓,看來,學問好不一定是當官的料!
在以后的幾個狀元中大致如此,當首輔大臣的卻不是真正的科舉狀元出身。這可能是歷史上歷代歷朝如此,近代也可能不例外吧!1933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