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蔣伯斧,金石學家蔣清朔(字敬臣,著有《緯學源流興廢考》三卷、《洪遵泉志集證》十五卷、《選泉叢說》四卷,曾注《王子安集》)之子, 光緒二十二年(1896),與 羅振玉等在上海創(chuàng)立農(nóng)學社,開辦農(nóng)報館。宣統(tǒng)元年(1909)與羅振玉等參觀伯希和帶到北京的敦煌文書,抄出其中有關(guān)敦煌史地材料,輯為《沙州文錄》。又撰《摩尼教流行中國考略》,對摩尼教流行中國的情況作了初步考證。卒于辛亥革命前。
蔣伯斧,與晚清著名教育家羅振玉相交好,羅氏之孫羅繼祖 教授在《庭聞憶略》記載其事甚詳:“祖父和蔣先生訂交也較早,蔣先生初字覷康,后改伯斧,在上述諸人中,祖父和蔣先生的蹤跡最密。并提及羅振玉曾為 蔣黼撰《墓志銘》,記述相交經(jīng)過及評價曰:“予交君垂二十年,出處與共,方在淮安寓居,過從無虛日,在上海居比舍,日數(shù)見,當時賢達以人才詢予者,必首舉君以應(yīng)。故予客粵中、客吳下皆與君偕,出則連較,居則接席。及君來京師,住于吾家者半歲。羅振玉給蔣黼寫《墓志銘》時在辛亥革命之后,其時羅氏已甚不愿再提及自己以及同僚好友諸如蔣黼于 教育界的貢獻。
人物貢獻
1896年,蔣伯斧協(xié)助羅振玉創(chuàng)辦了農(nóng)學會,作為該會的 骨干,于1897年參與創(chuàng)辦了《農(nóng)學報》,出刊至1904年末,1898年至1900年,以農(nóng)學會名義參與創(chuàng)辦了南洋公學東文學社,培養(yǎng)出了諸如 王國維、樊炳清(字少泉、抗甫,古文家、商務(wù)印書館編輯)、沈絨(字伯聽,翻譯家、巴黎大學法學博士)、薩端(字均坡,翻譯家、革命者)、朱錫梁(字梁任,南社詩人、東南大學教授)等一批人才。
1901年,羅振玉創(chuàng)辦教育世界社,編譯出版教科書及中國最早的教育類 雜志《教育世界》(刊至1907年末),蔣黼?yún)⑴c其事,且分期刊登《中國教育史資料》于其上。1904年與羅振玉等任職于兩廣學務(wù)處,參與興辦學堂等事宜。1905年至1906年,與羅振玉、王國維、樊炳清等任職于江蘇師范學堂。1906年后,任職于晚清學部,與羅振玉同為四品咨議官,后擔任京師大學堂教習,至1911年病卒。
著述作品
這樣一位深度參與教育活動的 學者,蔣黼起意撰寫《中國教育史資料》便在情理之中。至于其著述,羅繼祖說“著作都未能成書”,現(xiàn)只知在敦煌學方面與羅振玉合輯的《敦煌石室遺書》,內(nèi)收蔣黼輯《沙洲文錄》、《老子化胡經(jīng)(殘卷)》等,此外撰有《摩尼教流行中國考略》等論文以及一些跋文。羅繼祖教授因資料所限,所敘蔣氏著述頗有遺漏,據(jù)調(diào)查,蔣黼名下論著尚有數(shù)種:據(jù)羅振玉在《國粹報》所言,他還有《中國貨幣史》(乃中國第一部貨幣專史,見金品元《歷代錢譜目錄》著錄)等 著作。
蔣伯斧有關(guān)教育學的著述,除《中國教育史資料》之外,有考察 日本教育的筆記《東游日記》,另在 國家圖書館查《蟬隱廬新板書目》尚有《蒙學修身書》署蔣黼編撰,《教育世界》1904年第1期(總第69號)上載有《修身教科書編纂略》,與《蒙學讀本編纂略》一起只署“兩廣學務(wù)處稿”,應(yīng)為其所撰寫,《蒙學讀本》未署名,疑亦為其所撰。
另蔣伯斧在學部任職時,曾在學部圖書局出版《中國教育史》,時間當在1908年左右,亦早于黃、柳合著的《中國教育史》,該本僅見著錄,依理而推,或為《中國教育史資料》同書異名之作,或為其修訂版,總之與《中國教育史資料》不無關(guān)系。
在已知的蔣伯斧署名或者未署名的教育類著作中,最為引人注目的當屬10卷本的《中國教育史資料》了,因其成書于1905年,堪稱“中國第一部教育史著作”。但最近出版的紀念柳治微的紀念文集中有 論文,否認蔣著《中國教育史資料》為“中國第一部教育史著作”,而認為完成于1910年“黃紹箕草創(chuàng)、柳治微輯補”的《中國教育史》才是“中國第一部教育史著作”,理由是:《教育世界》上的大多數(shù)篇目為譯稿,依次類推,刊登其上的《中國教育史資料》亦為翻譯之作,譯自日本,而不是原創(chuàng)的中國教育史著作。至此認為《中國教育史》本系原創(chuàng),故為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