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仝(仝,拼音tong,通“同”)。
文天祥贊曰:錦心繡口,其李太乎!袍染柳汁,其李固言乎!彈劾無私!其漢張綱乎!滿而不溢,其趙中令乎!公具四美,宜其西山稱道弗置也云。
生平簡介
潘仝生于宋寧宗(趙括)嘉定六年(公元1213年歲癸酉)三月初八午時,隕于宋恭宗(趙顯)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歲丙子)八月初二丑時。
潘仝于宋理宗(趙昀)淳佑四年(公元1244年歲甲辰)春中狀元及第。官任廣州觀察推官(三品)升秘書閣學士(一品)。
潘仝之父為潘從源,是福建省汀州三洲潘坊人氏,擔任江西吉州教諭。他熟讀詩書,尤精堪輿之術(shù),留下“有緣得地,以死求發(fā)”的風水傳說。
潘仝生有九子,其中第一子潘念為南宋光祿大夫,第八子潘毅為南宋皇室護衛(wèi)都統(tǒng)。
潘仝之孫潘任(潘毅之子)隨文天祥率義兵勤王抗元,封扶駕征討大將軍,南宋最后一任兵部尚書,后獲明太祖朱元璋頒謚“忠節(jié)”。
“狀元家山”傳說
民間傳說,潘仝之父潘從源,是福建省汀州三洲潘坊人氏,擔任江西吉州教諭。他熟讀詩書,尤精堪輿之術(shù)。留下“有緣得地,以死求發(fā)”的傳說,據(jù)說,擔任江西吉州教諭的潘從源卸任還鄉(xiāng)時,途經(jīng)五里隘,看中了這一風水寶地。潘從源于是讓家人驅(qū)牛食禾,和當?shù)剞r(nóng)民發(fā)生爭執(zhí),后舍身自縊。其子潘仝遵照父親囑咐,與當?shù)剞r(nóng)民交涉,將潘從源葬入了這塊風水寶地。潘仝還鄉(xiāng)后,參加科舉,一舉得中狀元。欽點為廣州觀察推官、升至內(nèi)閣大學士。潘從源丁財頗盛,遍及江南各省,均尊潘從源墓為祖地,故名“狀元家山”。
“狀元家山”位于江西省興國和萬安縣交界的界山五里隘的興國一側(cè),距興國縣城約40公里,沿石級上山約100米抵達墓地,墓地再登山100米是興國和萬安兩縣交界的五里隘。狀元家山在一個小山窩內(nèi),墓前10米左右即是陡坡,墓后也是陡坡,故在山下看不見墓。這個位置是非常符合風水“藏風聚氣”的原則。站在墓前,視野極為開闊,后面的靠山如圈椅狀,兩邊的山坡成自然砂手,山下是的一塊盆地,兩條河匯合,呈半圓形流過墓前,屬典型的“玉帶纏腰”格局。但見兩股河水涌來,不見河水流走,風水術(shù)語叫“雙江匯秀”。兩水交匯處過去形成了一座潭,叫獅子潭,現(xiàn)在正在建一座小水電站,將會形成一個約200畝的湖,屆時更成為一個“金盆聚水”的局面。墓地的右邊一座逶迤險峻的山峰插過來,象一面面展開的旗幟,叫令旗峰。主后代將帥云集。實際上潘從源之孫潘任就是南宋最后一任兵部尚書。墓前的案山重重拔起,數(shù)峰交錯呈筆架形,第四重山頂方形,是個紗帽形,主后代文星薈聚。
狀元家山的龍脈從海拔1152米的天湖山曲折而來,是興國、萬安、泰和三縣交界的大山,氣勢雄偉。墓地是辛山乙向,辛酉分金。墓穴是一個“漁翁撒網(wǎng)”形。墓前兩側(cè)立了4根2米高的紅石華表,正面刻有兩副對聯(lián)曰:“從中牟播環(huán)宇后裔當思祖德,源滎陽肇根基前賢歷建豐功”、“獅子潭鳳擊蛟騰一堂瑞靄榮花萼,五里隘龍蟠虎踞萬丈文光射斗!。前聯(lián)嵌入了墓主“從源”的名諱。并說明了潘氏起源于中牟,得名于滎陽的典故。后聯(lián)說明墓地位于五里隘下獅子潭前的地理位置。墓門正中墓碑文曰:“宋始祖誥封監(jiān)察御史升秘書閣大學士潘公諱從源字智河妣戴氏老太夫人佳城”。墓頂上是“狀元家山”四個大字,墓側(cè)還有重修的簡介和捐資碑文。
“狀元家山”正是是宋大學士潘仝的父親潘從源夫婦的墓,據(jù)潘氏族譜記載和有關(guān)專家考究,潘氏墓是客家中原南遷的重要實物見證。
子孫后裔
(一)一郎潘念
潘念,字壽先,潘仝第一子,南宋光祿大夫。
在東莞市天馬嶺的“馬鞍”上,有一座元代的古墓,墓主人姓潘,名念,字壽先,因在九個兄弟中排行第一,后人都尊稱其為念一郎公。潘念原居汀洲府城(今福建省長汀縣)。其祖父潘從源,字智河,精通武藝,曾任吉州教官;其父潘仝,字會道,宋淳佑年間狀元及第,任廣州觀察推官升秘書閣大學士。潘念自小習文練武,成年之后,文武兼?zhèn)洹D纤味俗诘?年間,“因宋運擾攘”,率義兵至項山(今江西省尋烏縣)剿寇有功,被封為光祿大夫,鎮(zhèn)守閩粵交界的南澳(今為廣東省南澳縣,在宋、明兩朝均設(shè)有總兵府),總兵加一級。潘念是一位英勇抗擊外族入侵的愛國將領(lǐng)。南宋末年,元兵入侵,潘念率南澳總兵府的全部兵馬,與其侄潘任(八郎第五子,南宋端宗時任行都招討使;宋帝昺立,晉升兵部尚書)協(xié)同作戰(zhàn),奮起抗擊元兵。潘念在率兵抗元期間,從閩粵交界處的南澳島上轉(zhuǎn)戰(zhàn)到潮州、惠州、東莞、廣州一帶,曾路過清湖天馬嶺。這個經(jīng)常騎馬領(lǐng)兵打仗的將軍,見此嶺形如駿馬,觸景生情,便指著天馬嶺對跟隨其一起抗元的兒子潘宗慶交待:此地乃我百年之后歸宿處。元滅宋之后,潘念忍痛遣散了跟隨其轉(zhuǎn)戰(zhàn)多年的將士,只留兒子潘宗慶在身邊,先是隱居于南雄上朔村,不久又遷至廣州右衛(wèi)鄉(xiāng),后又遷至莞邑學前。念一郎公辭世之后,其子潘宗慶謹遵父囑將其安葬在清湖天馬嶺南面半山腰的“馬鞍”之處(名曰“走馬扳鞍”形)。
(二)八郎潘毅
潘毅,潘仝第八子,誥封一品,南宋皇室護衛(wèi)都統(tǒng)。宋祥興二年(公元1279年),宋、蒙崖山海戰(zhàn)敗后,隨宋帝昺、丞相陸秀夫等赴海殉國。
潘毅今有后裔子孫步田漢先生所作《崖門懷古》其韻寫下《崖門懷祖》詩一首,憑吊其在崖門海戰(zhàn)隨宋帝昺赴海犧牲!堆麻T懷祖》①:“千里魂牽水蒼茫②,今日臨游古戰(zhàn)場③,折戟沉沙④空悲切,從龍逐水⑤蕩回腸。潛隱⑥只為復(fù)興計,忠節(jié)⑦猶增百代光,項山⑧絕食同殉國,潘門世代⑨更留香!
注解:
①崖門:新會崖門海域(今屬廣東省江門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詞作者田漢先生在游歷崖門宋元海戰(zhàn)舊址后留下詩篇《崖門懷古》,后人將該詩篆刻在大石上置于“崖山祠”中!堆麻T懷祖》詩作者潘震飛是潘毅29代孫,其祖先潘毅曾參與該海戰(zhàn),潘毅為皇室護衛(wèi),后隨宋帝昺赴海身亡。潘毅之子潘任,是為文天祥的部下,潘任在文天祥被捕后繼續(xù)率義軍輾轉(zhuǎn)于雷州等地抗擊元軍,后聞宋帝昺一行已在崖山兵敗蹈海全部遇難,遍尋趙氏后裔欲再輔助立宋復(fù)國無果,絕食于項山。作者熟讀田漢之詩《崖門懷古》,故步其韻而作此詩《崖門懷祖》。
②水蒼茫:田漢先生在《崖門懷古》中有“云低嶺暗水蒼!敝!堆麻T懷祖》詩作者在游歷崖門宋元海戰(zhàn)舊址前,一直對其描寫的那片蒼茫海域夢繞魂牽。
③古戰(zhàn)場:南宋與元軍海上決戰(zhàn)的舊址。宋昺帝祥興二年(公元1279年)二月,南宋殘軍與元軍在崖門海域展開一場歷時20多天的大海戰(zhàn),雙方投入兵力數(shù)十萬,動用戰(zhàn)船2千余艘,最終宋軍覆沒,丞相陸秀夫背著皇帝趙昺蹈海殉國,趙宋王朝滅亡。
④折戟沉沙:指南宋兵敗舟毀人亡,君臣蹈海。
⑤從龍逐水:南宋兵敗后,丞相陸秀夫背著年僅9歲的皇帝趙昺蹈海殉國,皇親與諸臣兵民等十余萬人皆隨宋帝昺赴水身亡。其時,潘毅又稱潘八郎是宋皇室護衛(wèi),亦攜妻丘氏赴水殉國。
⑥潛隱:潘任聞悉宋帝昺蹈海殉國后,遍尋趙氏后裔欲再輔助立宋復(fù)國無果,率殘部返鄉(xiāng),走到尋烏項山時,得知閩汀等地的元朝政權(quán)已經(jīng)穩(wěn)固,部隊已難立足,不得已就地解散,他則帶著隨軍的兒子十三郎,在項山定居。蒙元請其入朝為官不從,絕食身亡,妻陳氏隨之。
⑦忠節(jié):百年后,明太祖朱元璋打敗蒙元光復(fù)河山,有感潘任抗元忠君,不事二主,謚潘任為“忠節(jié)”公。
⑧項山:地處江西省尋烏縣城東部,是贛、粵、閩三省交界之地。
⑨潘門世代:潘任隱居尋烏項山,亦成為江西尋烏潘氏開基始祖,尋烏開基700多年,40多萬后裔分布于贛、粵、閩、桂、川、滇、湘、浙、皖、魯、陜、港、臺等地和旅居印度尼西亞、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日本、美國、加拿大等國,尤以廣東客家地區(qū)為多,《崖門懷祖》詩作者是潘毅的第五代孫潘琴的后裔,潘琴遷居廣東,是為廣東潘氏始遷祖。
(三)孫子潘任
潘任(?—1279),字肩宏,潘仝之孫、潘毅之子。自小愛讀忠臣傳記,長大精武略、重忠孝,享譽鄉(xiāng)里。
宋景炎一年(公元1276年),從丞相文天祥起兵抗元,被封為扶駕征討大將軍。
宋祥興元年(公元1278年),趙昺帝晉升潘任為兵部尚書。轉(zhuǎn)戰(zhàn)閩、粵、贛,大敗元兵。
宋祥興二年(公元1279年),宋亡帝喪,潘任率殘部繞山北上,探知元軍統(tǒng)治嚴密,不得已解散部屬,自攜隨軍兒子十三郎隱居項山,終日憂郁,不思飲食,叮囑其子“牢記國恥、不做順民、莫為元臣”,絕食而終。明太祖朱元璋為表彰潘任忠于宋朝,堅決抗元,頒謚“忠節(jié)”。
潘任是江西尋烏潘氏開基祖,子孫后裔播遷贛、粵、閩、川、滇等十三個省區(qū)及東南亞、歐、美各地。
(四)裔孫潘琴
潘琴,度名萬十郎,潘仝第六世孫,是潘氏遷入廣東的先祖。生于宋度宗丙寅(1266)年,歿于元惠宗丁亥(1347)。原居閩汀寧化縣石壁村,因世亂,與胞弟潘瑟同移居廣東惠州府長樂縣(即今五華縣)南段開基。生子三:鵬沖(文質(zhì))、鵬霄(文彬)、鵬漢(文伯),今廣東潘氏后人多為其后裔三支。
(五)裔孫潘伯瀾
潘伯瀾,字榮善,是潘仝第十三世孫。生于明朝正統(tǒng)年間(公元1438年)正月。明朝成化年間,由廣東興寧縣遷居韶州府屬翁源南埔楊岸壩。瀾公自幼聰穎,秉性剛直,德高望重,善忠善孝,好仁好義,疾惡如仇,德澤四方鄰里鄉(xiāng)民,百姓敬重,是當?shù)叵⑹轮苋恕?/p>
伯瀾公后裔為崇瀾公祖德,第四代裔孫于明萬歷年間(公元1572年),在今翁源縣南埔鎮(zhèn)楊岸壩建祠,老蟹游江形,乾山巽向兼亥已叁分。
門聯(lián)日:“祖德馨香垂萬古,公恩浩大耀千秋”。又石柱聯(lián)日:“源遠流長江是藻,根深葉茂縣名花”。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七月,連南、陽山兩縣伯瀾公后裔又在今陽山縣七拱社學大荷園興建伯瀾公分祠,乾山巽
向兼亥已。瀾公自幼聰穎,善忠善孝,好仁好義,秉性剛毅,疾惡如仇。明成化四年(1469年),因阻徭役與縣主結(jié)怨。為避官非,攜家眷遠離故土,從嘉應(yīng)(即今梅州市)興寧縣遷韶州翁源南埔開基創(chuàng)業(yè)。數(shù)年后,五谷豐登,家聲大振。瀾公樂善好施,丈義疏財,德澤鄉(xiāng)鄰,百姓敬之。鄰里鄉(xiāng)民,凡事喜與公訟訴。伯瀾公明事非,辯良莠,處理公正清廉,息事寧人。方園有求公辦事者愈眾,至使縣主無事可辦,無法中飽私裹?h主頓生嫉妒,懷恨在胸,上疏朝庭,污以事端,計陷瀾公。時朝庭失察,州府昏庸,于明弘治年丁巳歲(公元1497年),通令傳訊瀾公。公不從,縣主升兵進剿潘宅,幸鄉(xiāng)鄰密報,各有幫助,瀾公遂支散家人別處營生。獨攜長子與官兵相纏,妻氏,附之。公等持炸藥火锍等武器與官兵激戰(zhàn),十分英烈,爆火轟天。終因寡不敵眾,宅寨履為平地,激戰(zhàn)中,瀾公身負重傷,星夜南潛。行至交里九龍水塘邊,口渴難忍,至塘邊飲水恬息,力不能支,大呼蒼天,氣絕身亡!上蒼惜瀾公之德,遣螞蟻含泥葬之。后人稱為u2018潘家蟻子地u2019。后裔就此作冢以祭之。
據(jù)傳,南埔一戰(zhàn),長郎(玙)公幸存,后徙江西江龍南墩頭開基,陳氏太祖婆亦幸存,后隨子二郎玟公與五郎珠公攜長郎(王與)公之子千,及叁郎玲公之子賢往長寧(即今新豐縣)沙田纏良樓下暫避,不久齊往英德象崗居住。數(shù)年后,二郎玟公復(fù)徙長寧沙田新嶺開基,叁郎之子賢隨之,五郎珠公則復(fù)徙長寧沙田纏良樓下開基,長郎之子千隨之;千長成后,移沙田大水坑開基。至此,我新豐潘氏概系瀾公之長、次、叁、五郎后裔,計有九萬之眾。其間又有從新豐徙居江西及粵之、清遠、從化、花都、增城、龍門、東源、四會、廣寧、懷集、羅定、岑溪、淅江、港澳等國家和地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