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出生: 1925年12月29日
居。 印第安納,camel
母校: Rollins College
設計生涯
皮特·戴伊 Pete Dye 不是高爾夫運動員, 他是高爾夫球場設計大師。 是高爾夫名人堂的成員。對于任何一項運動,最吸引眼球當然是在賽場上呼風喚雨的明星。但對于高爾夫而言,即使你如伍茲般神功蓋世,最終還只能游戲于設計師的股掌之中。設計師主宰著你與我在球場上的每一次揮桿,哪怕是每一秒的心情。他決定了球場的血統(tǒng),亦決定了其制造樂趣的能力。正因各天才設計師的無限創(chuàng)意,才讓高爾夫這項 運動生生不息。從本期開始,我們將陸續(xù)向讀者介紹幾位殿堂級的設計大師。現(xiàn)在,我們先從有“鬼才”之稱的皮特·戴伊(Pete Dye,又稱北戴)開始。
世界上有一類人,他們往往不按常理出牌,卻總能將喚出神來之筆,匠造難以復制的經(jīng)典而獲得成功。我們把這類人叫做“鬼才”。在高爾夫球場設計領域,能配得上這個名號的,則只有他——皮特·戴伊(Pete Dye)。
對他的名字有點陌生?那你至少知道那個“惡名昭著”的TPC鋸齒草球場17號洞,知道島果嶺吧?皮特·戴伊正是島果嶺的發(fā)明者!雖然他一生中只設計了兩個 島果嶺(另外一個是PGA WEST俱樂部體育館球場的17號洞)。但現(xiàn)在我們卻可以在無數(shù)個地方發(fā)現(xiàn)這個史無前例的設計,包括在中國。眾多設計師追隨著皮特的腳步,或模仿或借鑒, 將他的烙印打在了世界各地。然而皮特·戴伊之于高爾夫的意義還遠遠不止于此。
在設計生涯的早期,皮特深受另一位殿堂級設計大師的影響,那就是老羅伯特·瓊斯(Robert Trent Jones,Sr.)。他刻意模仿著前輩的設計,例如將發(fā)球臺修得很長。直至某日,他接到杰克·尼克勞斯的電話,得知岸市球場(Harbour Town Golf Links)要重新設計以滿足職業(yè)賽事的要求。與此同時,瓊斯的棕葉沙丘球場(Palmetto Dunes)亦在附近動工,于是,皮特決定需求突破,處處反其道而行之。當新的岸市面世時,皮特極具顛覆性的設計備受非議,甚至有球手揚言要殺掉他,然而 阿諾德·帕默(Arnold Palmer)在1969年岸市舉辦的首屆傳統(tǒng)高爾夫精英賽中順利奪冠,讓球迷們真正認識到了這座新球場的魅力。皮特·戴伊亦因為岸市一舉成名,自此之 后,他更“肆無忌憚”地打破傳統(tǒng)球場設計的固定模式,開創(chuàng)了獨樹一幟且影響深遠的戴氏風格。
這種風格有著濃郁的蘇格蘭風味,在皮特的球場中,圣·安德魯斯的罐型沙坑隨處可見。而他更大膽地將自己對火車的鐘愛應用到設計當中;疖囌砟驹谒O計的球 場建設中被大量使用。盡管有人譏諷這些黑不溜秋的枕木讓球場成為“焦土”,但在更多的球手眼中,這個設計卻是不折不扣的經(jīng)典。
很多人都認為,錦標賽級別的球場必須擁有狹窄的球道和比膝的長草。時至今天,皮特·戴伊設計的球場還保持一項紀錄——舉辦PGA賽事的次數(shù)最多。但這并不 意味著他的球場曲高和寡。在皮特的設計哲學中,任何高爾夫球場都應該滿足最廣泛數(shù)量的球手的需要。因此,他把球道設計得十分寬闊,把制造難度的工作留給了 發(fā)球臺。通過發(fā)球臺位置的設定控制落球點,然后再配以策略性的設計:時而是波浪般起伏的球道,時而是深而陡的罐型沙坑,時而是狹長河床型沙坑,時而是大面 積的水障礙……站在不同的發(fā)球臺,球手面對的都是不一樣的處境。于是,在皮特設計的許多球場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女子球手打得比男子球手好,業(yè)余球手又打得比職業(yè)選 手好的怪現(xiàn)象。皮特·戴伊曾打趣道,這正是其妻子不與他離婚的原因。
皮特·戴伊以自己的創(chuàng)意賦予了高爾夫球場現(xiàn)代的靈魂,為全球無數(shù)球手帶來全新的高爾夫體驗與快樂。皮特·戴伊是當之無愧的“現(xiàn)代高爾夫球場設計之父”。而 皮特·戴伊家族亦繼承、發(fā)展著戴氏風格,在世界各地打造出超過300個精品球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