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俞弁(1488-1547),明藏書家。字子客,號守約道人,一號守約居士。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喜藏書,抄、稿本尤多。其讀書、藏書處所名“紫芝堂”。與柳僉友善。工于詩文。
《逸老堂詩話》書中以論詩為主,亦論及文章、書畫,并有詩事考辨與箋釋。反對前七子擬古與尊唐抑宋,主張不論唐宋,以工為佳。反對嚴羽“詩有別材,非關(guān)書也”之說,主張寫詩要多讀書;提倡寫“眼前景物口頭語”,“不必過求奇險”。
著作
著有《山樵暇語》、《逸老堂詩話》。 有1983年中華書局版《歷代詩話續(xù)編》本。
俞姓來源
? 1、出自黃帝臣跗之后,以物事為氏。據(jù)《通志·氏族略》和《史記》等所載,黃帝時有名醫(yī)跗,其醫(yī)術(shù)高超,精于脈經(jīng),古“俞”字與“腧”字相通,又腧為“脈之所注”,俞又同痊愈之愈同音,故稱俞跗,其后人為光大先人醫(yī)術(shù),即以物事為姓,稱為俞氏。
? 2、出自春秋時鄭國、楚國公族有俞氏。據(jù)《路史》所,春秋時鄭國公族有洩堵俞彌。
? 3、出自他族改姓:
? 、 清滿洲人姓,出沈陽、遼陽、章羅等地,又清滿洲八旗姓尼瑪哈后有改俞姓者。
? 、 今彝、土家、回、朝鮮等民族均有俞姓。
? 4、出自商朝俞族。
逸老堂詩話
? 《逸老堂詩話》兩卷,向藏嚴東有矚抱經(jīng)處,嗣為黃堯囿所得。盧黃均有題跋;浛軄y后,歸昆山趙學(xué)南,時館滬上制造局。去秋七月,又遭兵燹,藏書盡毀,惟此書錄一副本,尚存乃兄仲宣處,學(xué)地亟為寄示。據(jù)兩跋語考之,系昆山俞姓所著,而《江南通志蘇州府志昆山縣志》藝文皆不載。黃跋云:“陸其清《佳趣堂書目》載有是書。并注云u2018俞寬父之子u2019!逼鋾性疲骸白Vι絿L序家君《約齊漫錄》二十卷!毙蚵栽疲骸坝峋龑捀,吳之耆儒!迸c《佳趣堂書目》合。書又云“先世居綽墩山下,祖賡飏,以長厚稱,筑山來居,延師課孫。父允升,遷居?xùn)|城,聚書數(shù)千卷,手披口誦。廷棟刻苦勵學(xué),舉康熙己卯鄉(xiāng)薦,授桐城教諭,母喪歸卒”等語。是書中所稱“大父醉菊翁”者,即其祖賡飏也。所稱家君且錄祝序略云“俞君寬父”者,即其父允升也。似皆可據(jù)以為證。惟卷首嘉靖丁未五月戊申老人自敘,《志》中稱“康熙己卿鄉(xiāng)薦”,距嘉靖丁未作序時,已越百五十余年,必非其人可知;蒉r(nóng)云:“是人與吾鄉(xiāng)張亨父陸安甫皆相識,應(yīng)在嘉靖萬歷前后。”而《昆志》中檢查再三,竟不可得,亦一憾事,當別為蒐考之。
《逸老堂詩話》,明人寫本,有求古居主人跋,即士禮居黃蕘翁也。先君于粵匪亂時得之。前數(shù)年江陰繆筱珊先生借錄一本,曾載入其所箸《藏書記》中,又鈔示盧抱經(jīng)一跋。壬子,令兒子經(jīng)申錄一副本贈從兄仲定量。癸丑夏六月,遭亂,所有藏書數(shù)萬卷,一旦盡失,而是書原本亦遭盍劫灰,於是從兄自抄一本,而以副本歸余。即寄太倉繆蘅甫李惠農(nóng)兩先生閱看,蓋二君亦好讀未見書者也。蘅甫又加一跋寄還。今秋無事,重鈔一本,裝訂成帙。此書幸江陰繆公傳錄一本,及余錄贈從兄副本,獲存於世。惟著書人俞某,各家題跋均未能考得,殊為憾事。蘅甫疑即俞廷棟其人者,必非是也。惠農(nóng)云與張亨父陸安甫皆相識,是當於張陸著作中求之。又昆山尚有俞姓者,余均不相識,倘得因緣,檢閱譜牒,或能得其祖孫三代之名字。而蘅甫又以為是書向藏嚴盧二家,嗣為黃氏所得,恐亦未確。疑嚴盧所藏別一本,非即蕘翁所見本也。甲寅中秋,昆山趙詒琛學(xué)南錄畢識。
《逸老堂詩話》二卷,著錄於藝風(fēng)藏書續(xù)記。僅知撰人姓俞,名字無考。檢祝枝山《懷星堂集》《約齋閑錄序》,知俞寬父之子,名弁,字子客。枝山先生稱其鳳毛蘭種,世其儒業(yè),尤益親予者,即此書之著者也。數(shù)年積疑,一旦豁然,喜極無眠,篝燈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