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履歷
在歐洲期間參加和推廣了多場藝術展覽和交流活動,如撒堡迪亞青年藝術家聯(lián)盟展,calcata的當代雕塑展,羅馬藝術周,亞得里亞海國際藝術家交流展等。作品被意大利各地政府和私人收藏;
2016年,策劃了當代藝術家羅一在羅馬的個展,同年與其他兩位合伙人在意大利共同創(chuàng)立了FUNSPACE?ART,從事中意兩國文化藝術的交流與推廣活動,目前生活和工作于北京和意大利羅馬。
作品收藏
作品《重生》由意大利卡西諾(?Cassino)市政府收藏;
作品《符號》由意大利馬泰拉(Matera)?水世界收藏;
作品《come?sta?il?tuo?sogno》由意大利納爾尼(Narni)市政府公園收藏。
參展記錄
2016年
國際當代雕塑節(jié),Polo?Museale?Santo?Spirito博物館,策展人Domenico?Bindi;
意大利納爾尼雕塑藝術展,圣~多梅尼科宮,納爾尼,意大利,策展人Mariacristina?Angeli,學術主持?Mauro?Pulcinella;
2015年?
威尼斯san?secondo大地藝術展,terra.terra,策展人Anne?Dimijttenaere,圣~塞空奧島,威尼斯,意大利;
博物館中的藝術家與女性藝術之大地藝術展?(la?donna?nell’arte?e?artiste?nei?musei),自然藝術博物館(Muzeo?di?arte?nella?natura),Calcata?ITALY;
藝術家原型(L’UOVO?D’ARTISTA),CALCATA畫廊?CALCATA?ITALY;
ADRIATICALA?VIA?DELL’ARTE?(亞得里亞藝術之路),MUSEO?FORNI?ANTICHI(FORNI?ANTICHI博物?MACERATA?ITALY;
ILSAPERE?CREATIVO?認識-創(chuàng)造?,馬太拉石灰?guī)r雕塑展,ANGERICA畫廊,ROME?ITALY;
2014年
IL?SAPERE?CREATIVO?認識-創(chuàng)造?雕塑展?aquaworld,Matera?ITALY;
重生藝術?(RINASCITA?ARTISTICA)Oriana?impei&Mattias?Omahen聯(lián)合雕塑展?ARANCIERA?DI?SAN?SISTO?,ROME?ITALY;
學院畫廊國際青年藝術家聯(lián)展?ROME?ITALY?2014;
MATER|ia?ALCHIMIA?DEL?MARMO?CHE?DIVENTA?SCULTURA;
卡西諾(cassino)當代大理石雕塑展?策展人oriana?impei?(卡西諾市政府)CASSINO?ITALY?2014;
2013年
PRIMO?PREMIO?INTERNAZIONALE?“LUCI?E?COLORI?DAL?MONDO”?首屆“光與色的世界”當代藝術展;
GAETANOBELLANTUONO?(薩寶迪亞市政畫廊)SABAUDIA?ITALY?2013;
ILUOGHI?DELLA?SCULTURA?“雕塑的位置”當代雕塑展?ORIANA?IMPEI?(卡勒卡塔)CALCATA?ITALY?2013。
收藏記錄
《come?sta?il?tuo?sogno?》(120X310cm),意大利納爾尼(narni)政府,2016.11.30;?
《重生1》(28X65cm),意大利卡西諾(cassino)政府,2014.5。
藝術文章
共舞-讀羅一繪畫
文/王永煦
中國當代的藝術家們正從各種新方向上探索種種可能,無論呈現(xiàn)面貌、思考方式還是表達手段,均表現(xiàn)出繁復錯綜的敘事結(jié)構主體的外向延伸。在時效性、碎片化的劇場藝術成為主流特征的當代,我們欣喜于仍然有羅一這樣的藝術家堅守藝術本體,用最直接的方式進行生命的疏離、冥想、情感或內(nèi)心獨白式的藝術創(chuàng)作。
這次羅一羅馬的個展中,三幅小尺幅作品《共舞》系列讓我們看到,羅一將顏料反復不均地揉和在底色中,一遍又一遍的修改調(diào)試直至達到平衡契合,畫中這些迷人的、富有激情的卻又受到良好情緒控制的色彩和肌理無疑是一種優(yōu)雅的視覺體驗,然而,仔細品味,你又會發(fā)現(xiàn),這些創(chuàng)作更像是這位熱愛哲學思考的藝術家一以貫之的哲學思辨在畫布上的游戲。只是這一次我們顯然看到,藝術家似乎開始跳出過去那種掙扎懸浮、阻隔糾纏的精神狀態(tài),而進入到內(nèi)心篤定安寧者才有的包容松快,畫面中東西方的哲學觀照如黑白舞者互為嬉娛。當然,細心的觀者也依舊能感到畫面后是羅一繪畫中揮之不去的內(nèi)心細敏、似乎每一道筆觸都想見證藝術家自身藝術知覺的成長與對抗。
相比于羅一往年的作品,羅一新作以她自己的話說是朝向更深處走、向著深度的推進。在色彩上,她力求將色相壓縮到更含蓄穩(wěn)重、更極致灰度的狀態(tài),在形式上也嘗試著朝向更不簡單的更簡單。這是一種將東方傳統(tǒng)氣息與西方理論繪畫相結(jié)合,從而在精神上達致契合的企圖。如中央美院秦璞先生的評語,羅一的作品訴求是在極致的視覺壓制中激發(fā)觸覺感官的靈敏。這和宋偉光先生對羅一雕塑作品的評價是統(tǒng)一的,即在對空間感的極致壓縮中反而獲得深度和力量。羅一的藝術訴求同樣吻合于我對羅一這個人的認知:總想在對常人常態(tài)所珍視者的舍棄中力求獲得某種與眾不同的、更大的自由,或者說羅一總是迷戀那極致殘酷完美的舞鞋帶來的極致挑戰(zhàn)。
此次展示之前一周,羅一也在德國柏林和朋友們作了一些藝術交流活動,并正籌劃進一步的展示。通過對德國當代藝術的學習理解與審視,羅一更加清晰并肯定了自己的當代定位,那就是避開當代流行的劇場藝術和高科技媒介藝術,堅守藝術作為生命本體,作為創(chuàng)作者和欣賞者的靈魂伴侶的藝術,如她的德國藏家們所言,在羅一的畫作前不會感到被時代的碎片化牽走,而是感到平靜深邃與安寧。羅一說,當代藝術不僅可以是表演的、反應碎片的、略帶矯情的、外在批判的當代,同時也應該是回歸靜觀的、氣息完整的、真實質(zhì)樸的、內(nèi)向訴求的當代。要以不同的面貌姿儀參與并與當代主流進行至少是精神上的平等共舞,不僅需要藝術舞者的睿智清醒,更要有強悍的心魄與意志。
可以說在中國當代藝壇,羅一是一位真正的獨行客,她不逢迎,不取媚,只是孤獨堅定甚至倔強地走自己的路。
作為策展人,我和羅一認識多年,深知她一路的艱辛堅定,欽佩她的探索勇氣,我愿以我多年在意大利的所見所學和社會積累為這樣一位執(zhí)著藝術家充當橋梁,為她與西方文化藝術的溝通提供力所能及的方便,祝她的藝術之路越走越遠!我個人認為羅一具有成就一位真正大藝家的氣魄氣質(zhì)和能量。
二零一六年八月二十日王永煦寫于羅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