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其中李尋善于解說災異,官至騎都尉;鄭寬中以博士身份教授太子劉驁,官至光祿大夫,兼理尚書事務;張無故善于學習章句,任廣陵王太傅,堅持小夏侯的學說;秦恭增加老師的解說達到百萬字,擔任咸陽國內(nèi)史;假倉憑謁者身份參加石渠閣討論,官至膠東國相。
張山拊(生卒不詳),字長賓。西漢經(jīng)學家。陜西平陵縣(治今咸陽市秦都區(qū)西北)人。他隨夏侯建(即小夏侯)學《尚書》,擔任博士。甘露三年(前51),宣帝在長安未央宮北的石渠閣召集學術會議,命蕭望之、劉向、韋玄成等大儒和其他學者一道討論“五經(jīng)”的異同,張山拊亦應詔參加了討論。官至少府,位列九卿。張山拊精通《小夏侯尚書》。他教授的學生有長陵縣人李尋、鄭寬中,山陽縣人張無故,信都縣人秦恭,陳留縣人假倉。
其中李尋善于解說災異,官至騎都尉;鄭寬中以博士身份教授太子劉驁,官至光祿大夫,兼理尚書事務;張無故善于學習章句,任廣陵王太傅,堅持小夏侯的學說;秦恭增加老師的解說達到百萬字,擔任咸陽國內(nèi)史;假倉憑謁者身份參加石渠閣討論,官至膠東國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