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當時,留壩廳曾于嘉慶五年(1800)建以土城,城墻之土乃河沙壤土,既不粘結(jié),又經(jīng)不起雨水滲泡,特別是山洪暴發(fā),浸嚙城根,不數(shù)年即圮。嘉慶十三年(1808),主持興建留壩廳磚城,嘉慶十六年(1811)竣工。城周長1143米,高11米(垛高2米),基寬7米,頂寬4.5米,計垛口525堵,炮臺2座,馬道4座,南北城樓各1座,設南北兩門(南陽德,北壽安),共動用白銀8.9萬兩。新城建成,依山傍水,蜿蜒于太平山,“居民交額相慶,以為自始皆獲安土也”。雖旨在護衛(wèi)封建政權(quán)、抗御義軍進攻,然同時也起到防衛(wèi)匪盜騷擾,保境安民作用。后相繼建壇場、祠宇、官署、學校、庫廡、驛舍。在任9年,慈愛及民,民亦愛之,呼之為“任婆婆”。后積勞成疾而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