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韓耀庭

    韓耀庭(書法家)

    韓耀庭 男、1965年1月生。字頤朝,號松禪。山西省定襄縣南關村人。1985年畢業(yè)于忻州師專英語系。2002年山西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yè)自考本科畢業(yè)。先后從事教育、新聞、文秘等工作。2003年6月起任定襄縣第九屆、第十屆、第十一屆政協(xié)專職常委,文史資料委員會主任。2008年7月起任定襄縣政協(xié)書畫研究院院長。


    個人簡介

    韓耀庭 :男、1965年1月生。字頤朝,號松禪。山西省定襄縣南關村人。1985年畢業(yè)于忻州師專英語系。2002年山西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yè)自考本科畢業(yè)。先后從事教育、新聞、文秘等工作。2003年6月起任定襄縣第九屆、第十屆、第十一屆政協(xié)專職常委,文史資料委員會主任。2008年7月起任定襄縣政協(xié)書畫研究院院長。

    現(xiàn)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書畫藝術(shù)研究會會員,中國炎黃文化出版社特邀編審,北京紫菱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藝術(shù)總監(jiān),翰林書畫院院長,山西省青年書法家協(xié)會第一屆理事,山西省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山西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山西省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山西省民俗協(xié)會會員,三晉毛主席像章研究會副會長,忻州市青年書協(xié)副主席。

    藝術(shù)成就

    2002年草書入選中國書協(xié)主辦的敦煌杯國際書法大賽。

    2003年臨摹王鐸草書獲山西省首屆臨摹大賽三等獎。

    2003年散文《魂系五臺山》獲全國難忘五臺山散文大獎賽二等獎。

    韓耀庭

    2003年詩歌《士的畫像》獲山西省首屆詩歌大獎賽三等獎。

    2003年論文《繁復圓轉(zhuǎn)之表象與蒼茫之意境》獲傅山研究會主辦的有獎征文三等獎。

    2003年個人文學作品自選集《蒼涼與溫柔》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9年《張丑宏同志紀念文集》執(zhí)行主編山西經(jīng)濟出版社出版。

    2013年《南關韓世家譜》主編。

    2014年《西河頭蘭氏族譜》責任編輯。

    2014年個人文學作品自選集《麥浪翻滾》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出版編編輯方面成績。

    2015年《王圣榮同志紀念文集》主編。

    定襄縣政協(xié)《定襄文史》季刊責任編輯擔任十余年來,獨立編輯書刊50余冊。

    藝術(shù)創(chuàng)作

    磨礪孕雄篇苦難育華章

    蘇東坡黃州期間文學、書法創(chuàng)作淺析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蘇東坡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藝術(shù)家。他在詩、詞、散文等方面均有卓越建樹,在書法、繪畫等方面也有很大影響。他與父蘇洵、弟蘇轍并稱為“三蘇”,并在唐宋八大家中占有重要地位,對后世影響很大。蘇東坡出生于一個文化氣象濃厚的家庭,父親蘇洵早年就詩文名重鄉(xiāng)里,母親已很有文化修養(yǎng),能教他讀《漢書》。青年時期蘇東坡在家庭的影響下就具有廣博的歷史文化知識和多方面的藝術(shù)才能。1057年參加歐陽修主持的禮部考試,蘇東坡兄弟同科進士及第,名震京師。1061年參加制科考試,從此踏上仕途。由于他忠君愛國,關心人民疾苦,既不贊同王安石新政,在司馬光當政時又不附和舊黨,仕途上屢遭打擊,多次被貶,甚至被誣陷入獄。政治上的不得志,豐富的生活經(jīng)歷,促進了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他的詩題材廣泛、揮灑自如,他的詞作突破了詞必香艷的藩籬,擴大了詞的表現(xiàn)范圍,為詞的發(fā)展作出了很大貢獻。他的散文文筆縱橫恣肆,為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主將,F(xiàn)存2700多首詩,340多首詞,4200多篇散文。

    1079年,蘇東坡因烏臺詩案于8月18日被捕入獄。12月28日釋放被流放到黃州,名為團練副使,實則不得簽書公事。開始了長達四年的黃州流放生活。在黃州期間,蘇東坡墾荒耕作,深切體驗到了民間疾苦、貧病交加,仕途失意,使他對世俗功名,人生悲歡離合產(chǎn)生了失意而傷痛、哀愁而達觀的人生哲學思考。游歷黃州附近山水,使他感悟到了宇宙、自然、生命的真諦,忠君愛國憂民與熱愛生命的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交融在一起,使他的思想境界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儒佛道思想在他心中進一步融匯,使他從被貶謫的憂傷中走出來,變得越來越沉靜、曠達、灑脫,超越憂患,超然物外,從而使他的作品理性色彩、哲學意味越來越濃厚,使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在黃州期間達到了高峰,為我國古代文學寶庫增添了精品力作。蘇東坡一生的詩、詞、散文代表作均在被貶黃州期間誕生。詞作方面,黃州期間共創(chuàng)作70余首,《念奴嬌·赤壁懷古》是其黃州期間主要作品,也是他一生詞作的代表作。黃州期間東坡創(chuàng)作詩共200余首,《寒食雨詩》既是文學史上影響甚遠,在書法史上也占有十分重要位置,被譽為天下第三行書。貶黃期間,東坡散文創(chuàng)作共500篇。內(nèi)容廣闊、文字清新、風格自然!冻啾谫x》《后赤壁賦》成為千古不朽的名篇,也作于貶黃期間。東坡曾有詩云“試問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表明東坡自己也對黃州期間的文學創(chuàng)作頗為自負。

    一、詞境高遠,豪邁奔放

    詞是配合音樂的一種文學,它的前身是民間小調(diào),而后逐漸發(fā)展為一種獨立的文體。古代的詞都合樂而唱。詞體萌芽于隋唐之際,形成于唐末,盛行于宋代。句子長短不一,故亦稱長短句。詞的全稱為曲子詞或詞曲,簡稱為詞。在歌唱中,詞創(chuàng)立了許多詞牌,又稱詞調(diào)。北宋統(tǒng)一后,以“花間派”為代表的西蜀詞和以李煜為代表的南唐詞,對詞壇影響最大,大都以表現(xiàn)詞人個人生活。到仁宋時,晏殊、柳永所做詞影響較大。在此之前及柳永、晏殊的詞大都表現(xiàn)相思離愁別緒,閨房幽怨,傷春悲秋。

    蘇東坡在整個北宋詩文革新運動中,將詞推向了一個新的境界。蘇東坡的詞寫得豪邁奔放,大大突破了詞的傳統(tǒng)藩籬,一掃柳詞情緒消沉的余風,使詞從“花間”“樽前”走向較為廣闊的社會。山川景物、農(nóng)舍風光、紀游詠物、感舊懷古等等,都是蘇詞的重要題材。蘇東坡在《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最能代表他的革新成果,蘇東坡開創(chuàng)了豪放詞派,為詞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東坡通判杭州時,詞作尚未形成獨立風格,至任密州、徐州太守時,詞作日趨成熟。貶謫黃州后,詞作出現(xiàn)高潮。其題材、詞境大大開拓,諸如政治、農(nóng)村、友誼、愛情、風物、游覽等都進入了他的詞作之列。這是他黃州詞作的一大特色。東坡貶黃詞作有近70首,后世學者對蘇東坡黃州詞評價很高。

    《念奴嬌·赤壁懷古》描寫蘇東坡來到我國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zhàn)的發(fā)生地赤壁,他站在磯頭,望著滾滾東去的長江,想起自己一生坎坷,少年壯志皆已付之東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聯(lián)翩。詞的開篇即以雄偉的魄力,展開了一個在時間上無始無終的宏大場景。大江波濤洶涌,千百年來一如今日,在如畫的壯美江山邊,曾有多少英雄人物輝煌一時,最終又如沙礫一樣,被時光之水所淘汰。詞的下篇展開對周瑜形象的著力刻畫,寫他的美滿姻緣,寫他的少年英俊,尤其是赤壁之戰(zhàn)中,他的服飾表示了風度的閑雅,他的淡笑顯示出胸有韜略,檣櫓灰飛煙滅僅僅六個字概括了一場惡戰(zhàn),突出了戰(zhàn)事的順利和戰(zhàn)果的輝煌。“故國神游”以下則轉(zhuǎn)寫自己的感慨,和周瑜相比,自己年近半百卻蹉跎人生,白發(fā)已生而功業(yè)全無。但是,人生虛幻猶如一場大夢,即使象周瑜這樣的英雄人物,終究也一樣淹沒在不息奔流的時光長河中,自己又何必因碌碌無為而悲傷呢?憑吊古跡,觸物感傷,實在是一種可笑的多情。只有江水、明月才是永恒的存在。詩人舉杯祝月,領受這夜靜時分的無邊美景。詩人的靈魂與亙古長存的自然融合在一起,進入了天人合一的化境。

    詞中包含著蘇軾政治理想破碎的悲哀,但是他將這種悲哀融會在壯闊的江山與久遠的歷史中,寫得氣勢恢宏。這是強者的悲嘯,而不是弱者的悲泣,它不會使人落淚,而使人油然產(chǎn)生蒼涼悲壯的崇高感。“人生如夢”的虛幻充滿了消級色彩,但在蘇東坡身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使他在逆境中不被沉重的失意、悲苦壓垮,而是始終保持著曠達樂觀、積極向上、昂揚進取的胸懷。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同樣是詞人坦蕩曠達人生態(tài)度的自我表白。當肆虐的風雨撲來而來時,他自有“泰山崩于前面色不變”的勇氣;當風雨驟去,斜照相近時,他也不會得意忘形,陰晴晦明,進退得失,皆不足道,他完全超越于外部影響之上,履險如夷,寵辱不驚。同樣《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同樣也表達了蘇東坡樂觀積極的精神風貌。在被貶黃州時,貧病交加,仕途失意,從歐陽修、皇上都賞識的重臣跌落到權(quán)力的邊緣,東坡詞中沒有漣漣血淚,沒有在瀟瀟暮雨中哀嘆寡歡,也沒有在萬里悲秋時節(jié)獨自傷感,曠達、坦蕩,昂揚向上的精神感染著千年來無數(shù)讀者,人生之路誰能一帆風順,坎坷不平事難以預料,但面對挫折他們心中有明亮的圣象——蘇東坡用優(yōu)美清新的詞句激勵人們不畏困難,積極進取。在《臨江山·夜歸臨阜》中描述東坡夜飲醉歸臨幕亭的情景。他和朋友在雪堂飲酒,不知醉過幾回;氐脚R幕亭時守門家童鼾聲如雷,敲門不應。他索性站在江邊欣賞水天相接、風露浩然的江景,聽江中傳來的微微的江濤聲,但是怎能忘卻生存之苦果啊。真想像范蠡一樣乘小舟遁入江海渺茫處,虛幻而空靈。我們可以清楚地感到這時東坡這時的詞作已受到陶淵明的影響。夜幕下,江天一色,浩渺迷蒙,其實跟桃花源沒有什么兩樣。

    二、詩作情景交融,意境深遠

    蘇東坡在黃州期間詩作有近200首。在長達四個月的被誣入獄之后貶謫黃州,他所作的《寒食雨詩二首》集中表現(xiàn)了他在貶黃期間心境愁苦的一面。寒食節(jié)來臨時,“破灶燒濕葦”,雙重的打擊、困撓,讓人聯(lián)想起屋漏偏逢連陰雨。他按照慣例和別人一樣想給自己的逝去的親人祭奠一下,可是怎奈“墳墓在萬里”,表現(xiàn)了蘇東坡在貶黃期間的愁苦與悲涼。遇到打擊,肯定會產(chǎn)生負面心理反應,心煩意亂,愁苦不堪!逗秤暝姟犯嬖V我們蘇東坡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同樣也充滿了風風雨雨,甚至承受的打擊要遠遠大于常人。但蘇東坡沒有沉淪,他努力耕作,節(jié)衣縮食,過著典型的中國古代鄉(xiāng)間文人亦耕亦讀的生活。

    《東坡八首》就是描寫蘇東坡在貶黃期間在郡城東門外大約五十畝的山坡上耕作生活的典型寫照。《東坡八首》其一描寫“東坡”的土地瘠薄,難以耕作!皬U壘、頹坦、蓬蒿、瓦礫、草棘”通過這些詞的重疊、組合,描繪了那塊山坡地的荒涼,東坡體驗了耕作勞苦,他悵然而嘆,我家的倉庫里何時才能堆滿糧食啊。而當?shù)葋硪粓龃笥,水漲泉流,他又興致勃勃地在《東坡八首》其四中暢想稼穡的歡欣和田垅間的四季變化,從“種稻清明前”到“秋來霜穗重”,詩人聯(lián)想到“新春便入甑,玉粒照筐筥”仿佛已嗅到潔白如玉的新米的香味,沒有躬耕田間的體驗,沒有對作物四季變化的爛熟于心,根本寫不出這樣的詩句。而《東坡八首》其五中則講述了東坡聽從當?shù)乩限r(nóng)勸告,“縱牛羊入田”,以使麥苗不致因過分稠密茂盛而減產(chǎn),說明東坡已由一個被貶官員轉(zhuǎn)變?yōu)猷l(xiāng)間一農(nóng)夫,和當?shù)剞r(nóng)民融洽相處,漸漸學會了種田的許多竅門!暗蔑柌桓彝,詩句流露出東坡在耕作時對吃飽穿暖這些基本生活條件也不易垂手可得。

    東坡詩作在黃州時出現(xiàn)了新的變化。空靈、廣闊、奔放、酣暢,做到了情與義的有機融合。他的農(nóng)村風光和農(nóng)村生活的詩篇,富有清新氣息。許多黃州詩作都從不同側(cè)面抒發(fā)了東坡熱愛農(nóng)村,熱愛農(nóng)民的親密感情。

    一天,他在朋友陳造家里看到一幅《朱陳村嫁娶圖》。朱陳村位于徐州豐縣一座偏僻的深山之中,那里民風淳樸,一村僅有朱陳兩姓,世世互為婚姻,村民安居樂業(yè),歷來被文人墨客視為桃花源。蘇東坡?lián)涡熘葜輹r曾去過朱陳村,然而在黃州看到這幅畫時沒有沉浸在畫中祥和的氣氛中,他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與農(nóng)民親如兄弟,深知民間疾苦。“如今風物哪堪畫,縣吏催祖夜打門!睆倪@首詩我們也可體味到東坡關心民間疾苦,心中牽掛農(nóng)民,把農(nóng)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我們也就理解東坡為什么既反對王安石新政,又不贊成司馬光的主張完全廢除新法。

    以名花自況,詠物言志,是東坡黃州詩歌創(chuàng)作的又一大特色。他在黃州期間撰寫了許多梅花題材的詩作!睹坊ǘ住访枋鰱|坡在赴黃州途中偶見梅花滿山遍野,心中感慨萬千,欣然命筆。梅花,這幽獨、高潔的花中君子,觸動過無數(shù)文人雅士的落寞孤寂的情懷。梅花在幽谷、草棘中盛開,隨著飛雪散落荒野,深情細膩的描寫透露出詩人內(nèi)心的清高之志與失意之悲!抖ɑ菰涸⒕釉乱古汲觥访枥L的是一幅恬靜、優(yōu)美,多少有些凄清的月下賞梅圖。在《次韻陳四雪中賞梅》詩以斗雪之寒梅暗合東坡不畏人生旅程上的凄風苦雨,奮斗抗爭、積極向上的精神品格。貶黃期間,東坡作詠梅詩十余首,有的也流露出他窮愁潦倒、心灰意懶的心路歷程,但大部分詠梅詩借梅之高潔喻己之志趣,永不屈服,傲霜斗雪。在長詩《寓居定惠院之東,雜花滿山,有海棠一株,士人不知貴也》中,東坡展現(xiàn)的是一株名貴的海賞被雜樹叢草包圍的畫卷,和繁生的草木、粗俗的桃李相比,名貴的海棠更顯得高潔非凡,細雨紛紛,清相婆娑,月下孤獨,懷抱著無窮的愁思。它的孤獨與高潔正是詩人自身境遇與品格的寫照。詩歌運用擬人手法,將海棠比作一位高貴清淑、獨拔流俗的佳人,又以海棠自喻,寄托深沉的身世之感。

    三、散文隨物賦形意蘊深厚

    東坡在黃州期間,耕作之余,交友、游歷,所作散文題材眾多,數(shù)量較大。共有500余篇。尤其是紀游散文,記事散文最為突出。

    元豐六年十二月十二日,蘇東坡與張懷民夜游承天寺,回來后寫了一篇僅有八十四字的短文,看似漫不經(jīng)心地渲染了在幽靜的月夜里兩位貶官恬淡、寂寞的心緒,充滿了詩情畫意。簡練的敘事,精妙的寫景,耐人尋味的抒情和議論,成為千古傳誦的名篇。短文中文辭優(yōu)美,意境深遠,彌漫著人生與藝術(shù)的哲學意蘊,令人反復玩味而愈品愈醇,令讀者相案叫絕。既寂寞又自悅,生命遭際上遠甚于他人,精神品格上卻遠超出常人。這篇短文給人的啟迪是多方面的,真耐人尋味。作者以高度凝練的筆墨,點染出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在政治漩渦中受傷的了的心靈只有在清涼的無所掛礙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復,在清冷皎潔的月色中獲得了精神的慰藉。

    賦是由《詩經(jīng)》《楚辭》發(fā)展而來賦大體上經(jīng)歷了騷賦、漢賦、駢賦、律賦、文賦等幾個發(fā)展階段,在晚唐時的古文運動的影響下,賦又發(fā)展為“文賦”,它句式參差,押韻比較隨便,重視清新流暢,蘇東坡在黃州期間創(chuàng)作的《赤壁賦》可以說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經(jīng)典之作。這兩篇賦既保留了傳統(tǒng)賦體那種詩的特質(zhì)和情韻,同時又吸收了散文的筆調(diào)和手法,打破了賦在句式、聲韻和對偶等方面的束縛,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詩歌的深情韻致和散文的透辟理意,使全篇文情勃郁頓挫,極富聲韻之美,體現(xiàn)出韻文文學的長處。

    元豐五年七月十六日,蘇軾和朋友夜游赤壁,給文學史留下了千古絕唱《赤壁賦》。夏末初秋的晚上,泛舟于水上,歌《詩經(jīng)·陳風》之句,吟孟德之句,文采類于漢賦而清新,全篇從樂到悲,又以樂作結(jié),運用主客對話這一賦體傳統(tǒng)手法,表明了蘇軾的內(nèi)心世界,展示他思想的波折、掙扎和解脫的過程。先寫蘇子陶醉于清風明月交織而成的江山美景之中,觸發(fā)起“羽化登仙”的超然之樂;繼而寫客對曹操等歷史人物興亡的憑吊,跌入現(xiàn)實生活的苦悶;最后寫“蘇子”從眼前水月,闡發(fā)變與不變的哲理,在曠達樂觀中得到解脫。月夜泛舟的陶醉,悲涼簫聲的傷感,人生失意的悲情,隨緣而安的態(tài)度,忘情塵世的灑脫,均在這篇賦中得到了優(yōu)美的體現(xiàn)。這篇賦是東坡在極端愁悶的境遇下寫作的,自然會有消極情緒的印記。但是在苦痛之中,吟唱的不是無盡的傷痛和怨恨,而是通過苦難了悟人生大道,在苦難中勃發(fā)出對生命、自然的更深切的鐘愛。

    《赤壁賦》不能不說是蘇東坡外儒內(nèi)道的思想反映,也可以說是他融匯運用儒佛道思想而探索人生之路的產(chǎn)物。東坡以為宇宙與人生都存在著變與不變的辯證兩個方面。陰晴、圓缺、榮辱、得失,一切事物都在變化中,然而又處于不變狀態(tài)中。這種齊生死、共榮辱、同歡憂、無是非的隨緣自適的人生態(tài)度,東坡在逆境中自我遣悶的精神支柱,在清風明月中找到出路。蘇軾的功業(yè)是在屢遭貶逐的逆境中建立的。蘇軾以一種全新的人生態(tài)度來對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窮的堅毅精神、老莊輕視有限時空和物質(zhì)環(huán)境的超越態(tài)度以及禪宗以平常心對待一切變故的觀念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因而蘇軾在逆境中照樣能保持濃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創(chuàng)作活力。一方面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入世抱負;另一方面是“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的遺世絕俗的人格理想。但儒道又有互補的一面,二者相互調(diào)和、補充,共同構(gòu)成了蘇軾既心懷蒼生兼濟天下又狂傲自負遺世獨立的偉大人格。

    如果說《赤壁賦》以說理為主,闡明詩人對于自然與人生的真實了悟,《后赤壁賦》寫景敘事為主,兩賦相映生輝!逗蟪啾谫x》所表現(xiàn)的是一種隨緣任性、清澈無涯的自然之境。劃然長嘯的詩人與戛然長鳴的孤鶴一樣,都是得道超然的自然之子,物我合一,我為何而哀,為何而羨。

    《赤壁賦》與《念奴嬌·赤壁懷古》的調(diào)子完全不同,后者悲愴慨慷,前者則澄澈空明、超然物外。

    赤壁三詠,是蘇東坡在黃州期間文學創(chuàng)作的高峰,也是蘇東坡一生文學創(chuàng)作的最高峰,成為東坡的代表作,成為千古傳頌的名篇。黃州期間他體驗到人生的苦難綻開為一朵朵絢麗奪目的花朵。是他以超凡的理性、過人的堅忍從逆境中重新站起來的崇高宣言。雖然歷經(jīng)苦難,但他對現(xiàn)實、人生、幸福始終持肯定態(tài)度,所以他能從極度悲愴、煩愁的惡劣心境中走出來,把人生一切悲痛,不快掃除干凈。這與東坡博采儒佛道學說,圓通靈活運用有關。他常受儒學思想影響,輔君治國、經(jīng)世濟民的理想矢志不渝,所以十分關心民間疾苦,很快就和農(nóng)民交成好朋友。但他信儒而不迂腐,以其積極入世思想來務政;談禪但不認為人生虛幻,用佛家的觀點來看穿憂樂貴賤的出世思想來處世。芝道但不厭棄人生之路,采道家所長修身養(yǎng)性,調(diào)節(jié)情緒,修練自我。三者融為一體,就能闖越一切政治腐難和人生困苦。使東坡不僅在被貶黃州期間擺脫惡劣情緒的影響,積極地墾荒種田,過著樂觀超然的生活,而且在反作用意時寫下了一大批為后世稱頌的文學作品,值得我們深入進行學習借鑒。

    四,書法精美,流傳千古

    蘇東坡在黃州期間不僅在文學創(chuàng)作方面取得了非凡成就,在書法方面也創(chuàng)作出了《寒食詩帖》和《赤壁賦》等文書俱佳的經(jīng)典之作。他的書法從“二王”,顏真卿,柳公權(quán),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楊凝式各家吸取營養(yǎng),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努力革新。他講自己書法時說:“作字之法,識淺見狹學不足,三者終不能盡妙,我則心目手俱得之矣!彼v他的書法藝術(shù)創(chuàng)作過程時說:“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他重在寫“意”,寄情于“信手”所書之點畫。

    《寒食帖》系元豐五年(1082)蘇軾因為烏臺詩案遭貶黃州時所寫詩兩首。詩句沉郁蒼涼又不失曠達,書法用筆、墨色也隨著詩句語境的變化而變化,跌宕起伏,氣勢不凡而又一氣呵成,達到“心手相暢”的幾近完美的境界。

    黃州寒食詩帖,紙本,25行,共129字!逗程肥翘K軾行書的代表作。這是一首遣興的詩作,是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jié)所發(fā)的人生之嘆。詩寫得蒼涼多情,表達了蘇軾此時惆悵孤獨的心情。此詩的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有感而出的。通篇書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氣勢奔放,而無荒率之筆!逗吃娞吩跁ㄊ飞嫌绊懞艽螅环Q為“天下第三行書”,也是蘇軾書法作品中的精品力作。 《黃州寒食詩帖》彰顯動勢,洋溢著起伏的情緒。詩寫得蒼涼惆悵,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有感而出的。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穩(wěn)健,痛快淋漓,一氣呵成。蘇軾將詩句心境情感的變化,寓于點畫線條的變化中,或正鋒,或側(cè)鋒,轉(zhuǎn)換多變,順手斷聯(lián),渾然天成。其結(jié)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輕有重,有寬有窄,參差錯落,恣肆奇崛,變化萬千。

    《寒食詩帖》其獨特的抒情手法,渲染了一種蕭瑟、灰暗、憤懣的氛圍,作品格調(diào)深沉,前緩慢后激變,帖書前小后大,前平后恣肆放縱,整篇章法隨意起伏,奇正相交參差錯落,輕重粗細于頓挫中見抑揚,于纖絲中見情結(jié)。《寒食詩帖》共二首。第一首詩寫蘇軾來黃州已過三春秋,這年又到寒食節(jié),抒發(fā)了無限感慨之情。第二首詩寫蘇軾謫居黃州生活極其困窘。這悲劇性的詩意,似一幅清冷的水墨畫,情調(diào)上凄凄慘慘,那悲悲戚戚似乎能聽到作者的嘆息。可以想象作者寫此詩時的心情是何等深沉負重,對面臨的一切尚在無可奈何中。詩的節(jié)奏、韻味從作者的思想感情中流出同時也形成了書法上的節(jié)奏感和一唱三嘆的氣韻。其實任何一件藝術(shù)品都是作者自身修養(yǎng)和情操的真實傳遞與表達。再觀《寒食》帖,可以看到作者用筆隨意境而轉(zhuǎn)換,即興生發(fā),氣貫其中。最后四句由無可奈何的凄涼而轉(zhuǎn)入郁憤,在書法表現(xiàn)上也采用了突變手法,故氣勢較前恢宏。作者情緒的波折,使每一結(jié)體斜勢所造成的沖擊度形成了內(nèi)斂外張無法平衡的動蕩感和自然蕭散的藝術(shù)效果!逗吃娞分^“神品”,是因其充分體現(xiàn)了蘇字的風格、面貌,是蘇氏書法之“魂”的代表作!逗程纷肿智逦恢β,不急就,它的最大特點是遵法度而不拘格。它在每個字的用筆用墨上都極細致地表達了作者的情感,悲澀凄涼充盈于字里行間,如“灶”、“燒”,每遇“乚”便是涌在作者心底酸楚的“勾”,倔倔地有棱有角!凹垺弊忠还P拖長,以我寫字的體驗去感受,這是作者發(fā)出悲嘆的長鳴:“寒食烏鴉銜紙”,這“紙”是作者心底發(fā)出的悲鳴!多么不適意也。緊接“君門深九重”以“君”字始五字均收緊,猶見作者多么緊縮無奈!凹垺弊忠还P拖長,使沉悶的書寫節(jié)奏得到了調(diào)節(jié),作者的苦悶之情也得到了暢快淋漓地宣泄!逗场诽褨|坡的沉郁頓挫盡化于筆墨之間,難怪黃庭堅觀后題曰:“東坡此詩似李太白猶悲”。若說《寒食詩帖》之美,美即美在“悲”中之味也。

    《寒食帖》雖不能說是東坡的唯一代表作,但至少是東坡書法史上的重要階段,重要內(nèi)容。東坡翁乃性情中人,自以為:吾書雖不甚佳,然出新意,不踐古人,是一快也。我們賞析東坡書法,仍應著眼于“神”、“韻”、“味”的傳統(tǒng)審美上。

    大凡上乘作品無一不和作者的才學涵養(yǎng)有密切的聯(lián)系。書法一說,有“形而下”、“形而上”之分!靶味隆奔从行斡蟹ǖ募记、規(guī)矩訓練——是謂后天之功;返及先天,忘懷馳騁,無間心手,所出便謂“形而上”——是筆墨形態(tài)之上的精神。從字幅流出即為感覺中的“氣韻”、“神韻”、“靈氣”等等。臻于“道”而入化境,便不僅僅于技巧修練上,還在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修練陶冶上。觀東坡書法,必須在更高的境界仰視他,應循“道”而刮目看之。古代人的“情”、“韻”“味”,古代人的拙樸典雅,及東坡“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的情性都只是“形而上”的體現(xiàn)罷了。東坡一生多次被貶官遭流放,仕途坎坷,命運多舛,出仕后的東坡向往陶淵明的生活,也最崇拜陶潛,而入仕后的東坡又往往率真地固執(zhí)地“犯病”(指上書皇帝批評指責新舊黨爭之弊端。這些純誠的品氣習性無一不反映在東坡崇尚自然、“妙在筆畫之外”的法書中。他的超邁和氣度,他的天真與靈動已融為一體,表現(xiàn)了傳統(tǒng)書法的生命意味。

    黃庭堅在此詩后跋題曰:“東坡此詩似李太白,猶恐太白有未到處。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臺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它日東坡或見此書,應笑我于無佛處稱尊也”。

    董其昌也有跋語贊云:“余生平見東坡先生真跡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為甲觀”。

    此卷用筆或清俊勁爽,或沉著頓挫,字體由小漸大,由細漸粗,有一種徐起漸快,突然終止的節(jié)奏。黃庭堅跋盛贊此卷于詩勝過李白,于書兼有唐、五代諸家之長。蘇軾曾說:“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庇终f:“天真爛漫是吾師!睂崬榇司淼膶懻。

    因為有諸家的稱賞贊譽,世人遂將《寒食帖》與東晉王羲之《蘭亭序》、唐代顏真卿《祭侄稿》合稱為“天下三大行書”,或單稱《寒食帖》為“天下第三行書!边有人將“天下三大行書”作對比說:《蘭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風格,《祭侄帖》是至哲賢達的風格,《寒食帖》是學士才子的風格。它們先后媲美,各領風騷,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書法史上行書的三塊里程碑。

    神宗元豐五年(1082)七月十六日,蘇軾與友人乘舟游覽黃州城外赤鼻磯,遙想八百多年前,三國時代孫權(quán)破曹軍的赤壁之戰(zhàn),作《赤壁賦》,表達對宇宙及人生的看法。同年十月重游,又寫了一篇《后赤壁賦》,兩文傳涌不絕,是文學史上著名的杰作。

    此卷行楷書,結(jié)字矮扁而緊密,筆墨豐潤沉厚,是中年時期少見的用意之作。

    本書卷為友人傅堯俞(1024--1091)書《前赤壁賦》,自識:“去歲作此賦”,所以知道是元豐六年書,時四十八歲。書卷前有缺行。曾經(jīng)賈似道、文徵明、項元汴、梁清標等收藏過,后入清內(nèi)府。此賦用筆鋒正力勁,欲透紙背;在寬厚豐腴的字形中,力凝聚收斂在筋骨中,此謂“純綿裹鐵”。這種力又往往從鋒芒、挑踢、轉(zhuǎn)折中閃爍出來,就像寬博的相貌中時有神采奕奕的目光流觀顧盼。特別耐人尋味的是,蘇軾選用行楷表現(xiàn)出一種靜穆而深遠的氣息。明董其昌贊揚此賦“是坡公之《蘭亭》也”。試作剖析:王羲之的《蘭亭序》既有詩情畫意,又滲透玄理,《前赤壁賦》的內(nèi)容與之相近。蘇軾的曠達胸襟、高潔靈魂與羲之亦有相似之處。王羲之將他風神蕭散、不滯于物的襟懷在行書《蘭亭序》中表現(xiàn)出來,而蘇軾情馳神縱,超逸優(yōu)游的心神也在此賦中顯現(xiàn)。董氏還贊揚此書墨法:“每波畫盡處每每有聚墨痕,如黍米珠,恨非石刻所能傳耳!

    苦難是人生不可拒絕的風景。一些人把苦難視為無法逾越的苦海,任憑自己的生命之舟隨波逐流,他們吟唱的曲調(diào)只有感傷、絕望、愁苦的重復。而苦難對于那些強者來說卻是孕育生命華章的酵母?嚯y激發(fā)出他們不可摧毀的剛強的意志,他們擦干淚水,擯棄了個人的得失,將個人的苦難與民族的命運緊密融合在一起,奏響了時代的強音。蘇東坡在黃州期間的文學書法創(chuàng)作就是在苦難、失落中獲得解脫,更深刻地體會到宇宙、自然、人生的真諦,從而創(chuàng)作出享譽千古的文學藝術(shù)精品,其中的奧秘永遠值得后人研究、學習,效法。

    2002年3月

    作品欣賞

    TAGS:
    名人推薦
    • 王小樞
      王小樞,男,漢族,1968年8月出生,甘肅天水人,出生地甘肅蘭州,大學學歷,高級編輯,中共黨員。 現(xiàn)任甘肅省廣播電視總臺副臺長。
    • 朗福德
      朗福德(Rumford,Benjamin Thompson,Count)美國-英國物理學家。1753年3月26日生于馬薩諸塞州沃本恩;1814年8月21日卒于法國的奧特伊爾(巴黎附近)。
    • 周波
      周波,四川人,北京百納音格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旗下藝人,以“苦行僧周波”形象被大家所熟知。一直堅持音樂的他,終于在2012年正式推出自己首張個人EP《醉倒英雄漢》。
    • 里希特
      里希特(J.B.Jeremias Benjamin Richter) (1762~1807),德意志化學家。
    • 約翰·海因利!ゑT·屠能
      約翰·海因利!ゑT·屠能(Johann Heinrich von?Thünen,1783—1850), 德國人, 農(nóng)學家。約翰·海因利希·馮·屠能1783生于一個 德國地主家庭,幼年喪父,沒有讀完大學..
    • 李松樵
      李松樵,沈陽人,中共黨員,大學文化,研究員,IT通信-通信/電信運營、增值服務,現(xiàn)任遼寧郵電老科技工作者協(xié)會會長。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