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王處訥(915—982),河南洛陽人。少年時有一個老翁來到他的住處,煮得洛河中的石頭像面一樣,讓王處訥吃掉,并說:“你天性聰明,今后應(yīng)為人師。”又曾夢見有人拿著一面大鏡,其中布滿星宿,又剖開自己的肚子把鏡裝進去,醒來后汗流浹背,過了一個多月,仍覺得心口疼痛。因此對星歷、占候之學(xué)留心,深入鉆研其道理。后晉末戰(zhàn)亂,到太原避難,漢祖當時正領(lǐng)節(jié)制,召他在幕府。即位后,擢升他為司天夏官正,出任許田縣令,召入為國子《尚書》博士,判司天監(jiān)事。
周太祖曾與王處訥一起事奉漢祖,彼此都很友善,等到周太祖自鄴起兵進入汴時,緊急下令尋訪王處訥,找到他后非常高興,于是問他劉氏國運為何不長。他回答說:“君主沒得到君位時,曾致力于寬大行事;得位后,馬上就想復(fù)仇。后漢占據(jù)中原,承接正統(tǒng),用歷數(shù)來推算,國運還很長。但在高祖即位之后,為報仇殺掉很多人并滅族,結(jié)怨于天下,所以國運不長。”周太祖跌足嘆息。正值發(fā)兵包圍后漢大臣蘇逢吉、劉銖等人家,天亮后就要殺掉他們的子孫,周太祖立即下令停止。蘇逢吉已經(jīng)自殺,僅殺掉了劉銖,其它人都讓保全活了下來。
廣順年間,王處訥升為司天少監(jiān)。世宗因舊歷錯亂,令王處訥詳細審定。歷書編成還沒有呈上,正值樞密使王樸作《欽天歷》進獻,相當精密,王處訥私下對王樸說:“此歷暫且可用,不久就出現(xiàn)差錯了!苯又鵀橥鯓阒赋鲥e處,王樸深表同意。
到建隆二年,因《欽天歷》有謬誤,詔令王處訥另造新歷。經(jīng)過三年而成,共六卷,宋太祖親自作序,命名為《應(yīng)天歷》。王處訥又因漏刻計時不準,重新衡定水秤并占驗中星、分定五鼓時刻。不久升少府少監(jiān)。太平興國初年,改為司農(nóng)少卿,兼判司天事。六年,又獻上新歷二十卷,拜授司天監(jiān)。一年多后去世,享年六十八歲。兒子叫王熙元。
宋史記載
王處訥,河南洛陽人。少時有老叟至舍,煮洛河石如面,令處訥食之,且曰:“汝性聰悟,后當為人師。”又嘗夢人持巨鑒,星宿燦然滿中,剖腹納之,覺而汗洽,月余,心胸猶覺痛。因留意星歷、占候之學(xué),深究其旨。晉末之亂,避地太原,漢祖時領(lǐng)節(jié)制,辟置幕府。即位,擢為司天夏官正,出補許田令,召為國子《尚書》博士,判司天監(jiān)事。
周祖嘗與處納同事漢祖,雅相厚善,及自鄴舉兵入汴,遽命訪求處訥,得之甚喜,因問以劉氏祚短事。對曰:“人君未得位,嘗務(wù)寬大;既得位,即思復(fù)仇。漢氏據(jù)中土,承正統(tǒng),以歷數(shù)推之,其大祀猶永。第以高祖得位之后,多報仇殺人及夷人之族,結(jié)怨天下,所以運祚不長。”周祖蹶然太息。適發(fā)兵圍漢大臣蘇逢吉、劉銖等家,待旦將行孥戮,遽命止之。逢吉已自殺,止誅劉銖,余悉全活。
廣順中,遷司天少監(jiān)。世宗以舊歷差舛,俾處訥詳定。歷成未上,會樞密使王樸作《欽天歷》以獻,頗為精密,處訥私謂樸曰:“此歷且可用,不久即差矣。”因指以示樸,樸深然之。
至建隆二年,以《欽天歷》謬誤,詔處訥別造新歷。經(jīng)三年而成,為六卷,太祖自制序,命為《應(yīng)天歷》。處訥又以漏刻無準,重定水秤及候中星、分五鼓時刻。俄遷少府少監(jiān)。太平興國初,改司農(nóng)少卿,并判司天事。六年,又上新歷二十卷,拜司天監(jiān)。歲余卒,年六十八。子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