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胡茨耶夫1925年10月4日出生在格魯吉亞的第比利斯,父親是當?shù)卣賳T,母親則是出身名門的電影女演員,而他的名字“馬列”,則來自于馬克思與列寧的組合,這是當時的蘇聯(lián)相當流行的一個名字。1937年,胡茨耶夫12歲的時候,父親被處死刑,但這并未影響到他進莫斯科電影學院攻讀導演專業(yè)。1952年畢業(yè)之后,胡茨耶夫被分配進敖德薩電影制片廠工作。
主要作品
1953年,他與來自基輔的大學同學菲利克斯·米洛納(Feliks Mironer)合寫的劇本《濱河街之春》(Spring on Zarechnaya Street)獲得了敖德薩電影制片廠的認可。故事講述師范生塔季亞娜被分配去偏遠小鎮(zhèn)執(zhí)教,在工人夜校上課過程中與風流瀟灑的青年工人薩沙之間所產(chǎn)生的一段曖昧感情。1956年11月,由他倆聯(lián)合執(zhí)導完成的影片在全國公映,完全有別于以往蘇聯(lián)電影的全新風格,充滿詩意的鏡頭語言和青春氣息,迅速俘獲了大量年輕觀眾的心,全國觀影人次超過三千萬。
胡茨耶夫的第二部作品是1959年上映的《兩個費奧多爾》(Two Fyodors),影片講述了二戰(zhàn)后復原回鄉(xiāng)的老兵費奧多爾收養(yǎng)了一個同樣名為費奧多爾的孤兒,但在他結(jié)婚之后,這對養(yǎng)父子之間的關(guān)系也產(chǎn)生了劇烈沖突。
然而,胡茨耶夫在六十年代遇到了麻煩。1963年完成的《伊立奇哨卡》(Bastions of Ilu2019ich)尚未正式公映,就遭遇了最高領(lǐng)導人赫魯曉夫的強烈批評,不得不從頭到底重新剪過。1965年,影片更名為《那年我二十歲》(I Am Twenty)后正式上映,但仍被媒體好一通口誅筆伐;而胡茨耶夫拍攝的原始版本的《伊立奇的哨卡》,則要一直等到1988年的戈爾巴喬夫新政時期,才最終得以和觀眾見面。
同樣,他的極具法國電影新浪潮氛圍的作品《七月雨》(July Rain),也因為不甚明晰的電影主題,沒能獲得媒體的善待。不久之后,蘇聯(lián)大地重新“冰凍”,胡茨耶夫也漸漸淡出影壇,除拍攝了幾部電視紀錄片之外,大部分時間都在莫斯科電影學院內(nèi)任教。
1992年,胡茨耶夫曾憑作品《無限》(Infinite)在柏林電影節(jié)上獲得旨在表彰探索精神的阿爾弗雷德·鮑爾獎,而他的最后一部作品名為《夜未至》(Not Yet Evening),據(jù)說已經(jīng)完成主要拍攝工作,但并未公映。
人物逝世
于2019年3月19日在莫斯科波特金醫(yī)院去世,享年9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