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高小畢業(yè),進南昌憲兵學校讀書,并輸送到日本深造,留學于早稻田大學。在日本加入孫中山領導的中國革命同盟會。清宣統三年(1911)回國,10月參加武昌起義,起義失敗后,投身教育事業(yè),任國立北京政法大學教授。在北京期間,受俄國十月革命影響,接受馬克思主義,參加“五·四”運動。民國1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立足于教育戰(zhàn)線,致力于研究和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民國16年后,先后出任武漢中山大學教授,經濟科主任,校務委員會主席,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政治總教官,北京文化大學教務主任,南京文化學院副院長等職。著有《黃埔叢書》、《石溪集》等書。在北京期間,關心尋烏革命,培養(yǎng)在京求學的劉維鍔、鄺才誠等,引導他們投身于無產階級革命事業(yè),并且倡導創(chuàng)辦革命刊物——《尋烏》雜志。民國21年11月25日在北京任教期間,被人投毒陷害致死,時年4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