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劉善锜。字作琳,晚年號晚松。玉田縣劉現(xiàn)莊人。清光緒五年(1879)十二月初八日出生于農(nóng)家。
善锜幼年好學,家教甚嚴,其長輩對他潛心培養(yǎng)。他于清末取得秀才功名后,得到家塾教師的勉勵,決心再次進學。此時,正值義和團運動風起云涌,1901年6月11,清政府對開展反帝斗爭的直隸等七省停止了考試,他只好去河南開封應試,然路途遙遠,耗費較多,自家開支困難,幸得其三嬸母娘家大力支持,始得赴考。
劉善锜于光緒二十九年(1903)鄉(xiāng)試中舉。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到京由舉人再行考試,應清政府保和殿復試得中第二名,遂被分配到學部(相當于今教育部)任主事,至辛亥革命停職。
民國初年,劉善锜應縣知事試驗取列,分配到黑龍江省試用。民國四年(1915)署理該省慶城縣(今慶安縣)知事,在任二年零八個月后,他堅決請求辭職,調(diào)充直隸省署秘書。
1921年,東北軍吳俊升任黑龍江省督軍兼省長時,劉善锜又調(diào)到該省任秘書。1928年皇姑屯事件吳被炸死,萬福麟接任國民黨該省主席,劉仍任該省秘書。1930年,王樹常由國民黨東北邊防司令公署調(diào)任天津國民黨河北省政府主席,委充劉善锜為秘書長。當時河北省遵行修志精神。1931年9月,在省會天津組建河北通志館,由劉善锜秘書長兼任首任館長,主持《河北通志》的編寫工作,1932年8月辭去此職。王樹常于1933年調(diào)北平任國民黨平津衛(wèi)戍司令,劉跟隨王仍為秘書長。1935年8月,宋哲元接任國民黨平津衛(wèi)戍司令時,聘請劉善锜為顧問。至“七·七”事變,日寇侵占北平,宋哲元軍隊南移。劉善锜隱居北平,決計不任偽職。當時,偽華北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大漢奸王揖唐,因與劉善锜為癸卯鄉(xiāng)試舉人同學,專函派人送給劉大批款項,意欲拉他出任偽職,劉善锜堅決拒退不收。決不沾染敵偽的一絲一毫。日本投降后,國民黨天津市政府充任他為顧問至天津解放。
新中國成立后,劉善锜努力學習,追求進步,1952年被聘為北京市文史研究館館員,直至1955年農(nóng)歷六月初一日去世。
劉善锜善長詩詞,工書法,精于真、行、草。著有《晚松廬詩集》20卷,詞數(shù)十闋,可惜均未得出版,其成稿“文革”時多已焚毀,惟書法尚有保存。